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融创式”校园艺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更新时间:2025-09-08 08:09  浏览量:1

“五育”融合的核心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统一。对于基础教育学校而言,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纽带,其内生动力的激发需依托“融创式”校园艺术活动——以艺术为核心,以跨学科主题情境为载体,以融合与创造思维为指引,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悟”,既提升美育核心素养,又实现“五育”的深度融合,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活水”。

一、锚定“情境+主题”,搭建跨学科美育融合平台

“融创式”艺术活动的起点,是创设贴近基础教育学生认知特点的跨学科主题情境,让艺术不再是孤立的“画画、唱歌”,而是与生活、学科、成长紧密相连的“综合体验”。

1. 生活化主题:让美育扎根日常

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主题,激活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例如,小学低年级开展“我的校园我的家”融创活动:

- 艺术主导:学生用彩笔绘制“校园角落美景”(美术)、编唱“校园安全拍手歌”(音乐);

- 学科融合:语文课撰写“校园美景日记”,描述画面中的细节;数学课测量“艺术角展板尺寸”,规划布局;德育课讨论“如何爱护校园美景”,培养责任意识;劳育课动手布置“校园微景观艺术角”,用废旧纸盒制作花盆。

通过这一主题,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自然融入语文表达、数学应用、德育认知与劳动实践,让美育成为连接生活与学科的桥梁。

2. 文化类主题:让美育承载底蕴

结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推动艺术与文化、德育的深度融合。例如,中高年级开展“非遗里的中国美”融创活动:

- 艺术核心:开设“剪纸、泥塑、戏曲”艺术工坊,学生创作非遗主题作品(美术)、学唱戏曲选段(音乐);

- 跨科联动:历史课讲解“剪纸的起源与不同朝代的风格”(智育);语文课分析“泥塑作品中的民间故事”(语文);数学课探究“剪纸中的对称图形、比例关系”(数学);劳育课体验“泥塑的揉捏、烧制过程”(劳动);德育课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传承非遗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此类主题让艺术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审美体验中同步实现智育的知识积累与德育的价值引领。

3. 探究性主题:让美育赋能思维

结合科学探究、生态保护等主题,实现艺术与科学、劳动的融合。例如,小学高年级开展“低碳生活·艺术创想”融创活动:

- 艺术表达:学生用废旧塑料瓶、纸箱等材料创作“环保艺术装置”(如“塑料瓶风铃”“纸箱机器人”),用绘画表达“未来低碳城市”(美术);

- 学科支撑:科学课探究“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原理”(智育);数学课计算“材料的体积与承重能力”(数学);劳育课动手切割、组装材料(劳动);德育课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德育)。

学生在艺术创造中不仅提升审美能力,更培养了科学思维与劳动习惯,实现“美”与“智”“劳”的同频共振。

二、聚焦“融合+创造”,构建“五育”一体的实践路径

“融创式”艺术活动的核心在于“融”与“创”:“融”是打破学科边界,“创”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最终实现“五育”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

1. 以艺术为核心,搭建“1+N”跨学科融合支架

“1”即艺术学科(美术、音乐、书法等),“N”即其他学科,通过“艺术任务”驱动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例如,初中开展“校园戏剧节”活动:

- 艺术任务:各班编排一部“校园生活剧”;

- 学科融合支架:

- 语文:撰写剧本(需符合人物性格、情节逻辑);

- 美术:设计舞台背景、制作道具(需考虑色彩搭配、比例尺寸);

- 音乐:创作或选取背景音乐(需匹配剧情情绪);

- 体育:设计舞台动作(需兼顾协调性与表现力);

- 德育:通过剧情传递“团结互助”“诚信友善”等价值观;

- 劳育:动手制作道具、布置舞台。

学生在完成“编排戏剧”这一艺术任务时,需主动整合多学科知识,在创造中实现“五育”的自然融合。

2.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自主+合作”的创造活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融创式”活动,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创造”。例如,小学开展“班级艺术微项目”活动:

- 自主选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艺术项目主题,如“我们的航天梦”“班级植物成长记”;

- 合作创造:小组内分工协作,如“航天梦”小组:

- 美术组:绘制航天主题手抄报、制作火箭模型;

- 音乐组:编唱“航天儿歌”;

- 语文组:撰写“航天知识小短文”;

- 科学组:讲解火箭升空原理;

- 成果展示:在校园“艺术长廊”展示小组成果,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介绍创作思路与学科融合亮点。

这种自主合作的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美育创造热情(内生动力),更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德育)、探究能力(智育)与表达能力。

3. 以生活为延伸,实现“校园+社会”的美育拓展

“融创式”艺术活动不应局限于校园,需延伸至社会生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场景中融合“五育”。例如,开展“社区美育实践周”活动:

- 艺术实践:学生走进社区,用画笔美化社区围墙(美术)、为老人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音乐、戏剧);

- 学科融合:

- 德育:培养服务意识与敬老德育;

- 语文:采访社区老人,撰写“社区故事”;

- 劳育:清理社区垃圾,维护艺术作品;

- 智育:了解社区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美化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既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又深化了对“德智体劳”的实践认知,让美育的内生动力转化为服务他人的外在行动。

三、夯实“保障+评价”,激活美育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

“融创式”校园艺术活动的持续开展,需依托完善的保障体系与科学的评价机制,让“五育”融合的美育真正落地生根。

1. 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破解“融合难”瓶颈

基础教育学校需打破学科教研组壁垒,成立“美育融创教研组”,由美术、音乐教师牵头,联合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师,共同开展备课与研讨:

- 集体备课:围绕“融创式”活动主题,明确各学科的融合点与教学目标,如“四季主题”中,美术教师负责指导绘画技巧,科学教师提供植物生长知识,语文教师引导文字表达;

- 课例研讨:定期开展“跨学科美育融合课”展示,如“古诗配画+音乐吟唱”课例,课后共同反思融合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 优化评价体系,凸显“五育”综合导向

改变传统美育“重作品、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综合性”评价体系:

- 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艺术作品质量,更关注其在活动中的:

- 智育:知识应用能力(如是否能结合数学知识设计作品);

- 德育:团队协作与责任意识(如是否主动承担任务);

- 劳育:动手实践能力(如是否参与材料制作);

- 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反馈”的多元评价,如让学生分享创作思路,家长记录孩子在活动中的成长变化;

- 评价形式:制作“美育融创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设计草图、合作照片、反思日记等,直观呈现“五育”融合的成长轨迹。

3. 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正向激励,学校需定期举办“美育融创成果展”“校园艺术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 静态展示:展出学生的跨学科艺术作品(如“古诗配画”“环保艺术装置”);

- 动态展演:呈现学生的音乐、戏剧、舞蹈等融创节目;

- 特色表彰:设立“最佳创意奖”“最美合作奖”“五育融合之星”等奖项,让学生在展示与表彰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参与“融创式”活动的热情,形成“参与—创造—收获—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结 语

在“五育”融合的理念指引下,基础教育学校的“融创式”校园艺术活动,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以美育为纽带,让艺术与生活、知识、实践深度交融的“育人新生态”。它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创造中感受融合之美,在自主实践中激发美育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标,让“五育”融合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滋养其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