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暮年说:我是教书匠 ,不是书法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5-09-08 10:53 浏览量:1
欧阳中石老先生暮年说:我是教书匠 ,不是书法艺术家。看来在欧阳中石心中老师这个称谓比书法家要更加“神圣”。这一自我定位背后蕴含着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知、对书法文化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时代使命的主动担当。
欧阳中石的教育生涯横跨60余年,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小学到博士后,几乎覆盖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全链条。这种经历在国内教育界极为罕见,而他始终以“教书匠”自勉,折射出三个层面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的核心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非追求个人声名。在首都师范大学为他举办的“全国模范教师”表彰会上,他将荣誉证书和奖章捐赠给学校,并强调“这份殊荣属于集体”。这种对教育职业的纯粹性追求,与他早年在中学教授语文、数学、历史等多学科的经历一脉相承,他始终以“知识传递者”自居,而非“艺术明星”。
1985年,他以超前的眼光创办中国首个成人书法大专班,此后逐步构建起从大专到博士后的完整书法教育体系。这一创举填补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空白,使书法从“文人雅事”转变为系统学科。他提出的“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理念,将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绑定,强调书法不仅是技法训练,更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体悟。
即使在晚年,他仍坚持教学一线。2014年,他耗时一个多月书写《中华美德古训》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坚持不署名,最终将书法集定为“首都师范大学编”。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与他“一辈子的教书匠”纪录片片名形成呼应,凸显其对教育事业的终身奉献。
欧阳中石的书法成就蜚声海内外,但其自我评价始终与“艺术家”保持距离,这源于他对书法本质的独特理解,他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其价值在于承载和传播文明,而非单纯追求视觉审美。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专业时,他特别强调要研究“汉字的渊源义理、社会人文、哲学美学”等“字内功”,而非局限于技法训练。这种理念体现在他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临帖时“拟之贵似”,创作时“心中有数”,注重对经典的深度理解而非表面模仿。
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法热潮兴起,但多数参与者仅停留在“抄大字报”水平。欧阳中石敏锐意识到书法传承的危机,决心通过教育“教人以正”。他培养的学生中,既有书法理论家叶培贵,也有教育领域的骨干,形成了“以教育推动书法复兴”的独特路径。正如他所言:“书法本身代表着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程度,国家需要这批人,我就开始组织教学。”
尽管季羡林称他为“神州书法第一家”,其作品在拍卖市场屡创高价(如《满江红》以236.9万元成交),但他始终拒绝“大师”头衔。在一次访谈中,他笑称“我比大师大,我是老师”,这种幽默回应背后,是对艺术虚名的清醒认知。他更看重的是书法作为教育工具的价值——例如为青海题写“大美青海”、为国防大学题写“将军本色,善武弘文”,将书法融入社会文化建设。
欧阳中石的自我定位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他的教育实践和书法理念回应了两个关键命题,20世纪末,中国书法面临“传统断裂”与“西化冲击”的双重挑战。欧阳中石通过构建高等教育体系,将书法纳入现代学科框架,同时保留其文化内核。例如,他在课程设置中融入逻辑学、国学等跨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守正创新”的思路,使书法教育既适应时代需求,又避免沦为“视觉奇观”。
他不仅关注高等教育,更致力于书法普及。2013年,他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制定《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动书法重回基础教育体系。这一举措影响深远——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过80%的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而欧阳中石的教育理念成为这一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他认为:“书法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滋养。”
所以说欧阳中石暮年自称“教书匠”,并非简单的自谦,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对文化传承的主动担当,以及对时代使命的清醒回应。马上就到教师节了,也祝老师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