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商河县艺术摄影学会走进沙河镇 用镜头记录传统花篮子制作技艺
更新时间:2025-09-08 11:23 浏览量:1
近日,济南市商河县艺术摄影学会组织会员走进沙河镇后邸村,深入挖掘整理当地传统花篮子制作过程,并以摄影摄像的形式进行记录,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手工艺,同时丰富摄影创作题材,抢救保护商河这一传承了数百年,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瑰宝。
活动当天,摄影学会会员们一早便来到沙河镇。在当地手艺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了传统花篮子制作工坊,亲眼目睹了从选材到成品的每一道工序。
花篮子制作选用的材料十分讲究,多为当地特有的柔韧柳条,这些柳条经过精心挑选,确保粗细均匀、质地坚韧。手艺人介绍,只有优质的材料才能制作出结实耐用且美观的花篮子。选材完成后,便是对柳条的预处理,通过浸泡、晾晒等方式,使其更具柔韧性,便于后续编织。
编织环节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手艺人展示了多种编织技法,如挑一压一、挑二压二,这些复杂而精妙的技法,让一根根柳条在他们手中逐渐变成了精美的花篮子雏形。会员们纷纷举起相机,从不同角度记录下手艺人专注编织的神情、灵活的双手以及逐渐成型的花篮子,快门声此起彼伏。
在装饰环节,手艺人会根据花篮子的用途和风格,添加彩色丝线、珠子等装饰,让花篮子更加绚丽多彩。摄影学会会员们不仅记录下了制作过程,还与手艺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花篮子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传承故事。
据了解,沙河镇后邸村的花篮秧歌起源于清末年间,花篮折纸中有24个皱折,代表24节气。表演阵形来自民间神话故事“天女散花”。
花篮秧歌中的花盆寓意:踏着祥云,把祥瑞撒满人间。花篮秧歌中的“钴镥挑担”角色使用这一道具。花盆高66公分,寓意六六大顺;中骨架高55公分,寓意五谷丰登,宽度40公分,寓意四季平安。
根据传统神话故事(锯大缸)中的人物角色演变而来,因地区版本有很大不同(最早有说唱版本),后本村老艺人效仿故事中人物去掉说唱,加入本村秧歌队中,保留人物特色装饰,根据本村大鼓鼓点、队形编入自己的步伐,在附近邻村几支秧歌队中独树一帜。本村老人在每一年村中跑秧歌时,看到钴镥挑担这一角色时,挂在嘴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钴镥子挑担锯大缸!
清代叫老挑子,走街串巷做生意锔盆锔碗锯大缸,俗语叫钴镥子匠。一根扁担两头光,挑着扁担走四方。
济南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商河县艺术摄影学会主席翟翔鹏表示:“这次走进沙河镇拍摄传统花篮子制作,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希望通过摄影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商河的传统手工艺,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为会员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创作机会。”
此次活动结束后,商河县艺术摄影学会计划将拍摄的作品整理成册,并举办摄影展览,向社会各界展示传统花篮子制作的魅力,为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