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北京市一周演出预告(9月8日-14日):艺术展览

更新时间:2025-09-08 11:16  浏览量:1

艺术展览

01

彩陶艺术之巅峰——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展

北京艺术博物馆 8月31日-10月30日

看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以纹饰华丽如星河垂野、线条灵动若行云流水闻名于世,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彩陶艺术之冠”。本次展览精选马家窑文化彩陶59件(套),通过以下四大主题单元,系统地梳理其历史演变与精神内涵,观众不仅可以从中窥见中国史前艺术的巅峰成就,更能探寻“器以载道”的哲学雏形,以及中国书画以线造型的传统起源实证,堪称一场关于中华文明源头的深度对话。

第一单元彩韵悠长:溯源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历程、历史脉络及农业根基;第二单元彩陶之巅:领略其造型、图案、线条的艺术风格,品味中国书画线描艺术的独特魅力;第三单元器以载道:探析彩陶如何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承载先民宇宙观、生命观与信仰的精神容器;第四单元影响深远:追溯马家窑彩陶对周边区域乃至中亚、东欧的辐射及其深远影响,彰显中华早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部分展品赏析

旋纹双耳彩陶尖底瓶

马家窑类型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71年陇西县吕家坪出土

该器施黑彩,颈部绘平行弦纹,肩部以下绘三组连续旋涡纹。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时代的典型器物,漩涡纹是马家窑文化的标准纹饰,两个时代特征的融合,体现了后世对前代文化的一种追忆。这件小口尖底瓶器形不大,纹饰却比同时代同等大小彩陶器的装饰图案要繁缛、华美,表明这件器物不是日常生活用品,可能具有某种礼仪性的功用。

弧线纹四鋬带盖彩陶罐

马家窑类型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66年兰州王保保城出土

陶罐口沿外饰四鋬,器物整体线条简洁疏朗,粗线条分隔着每组不同的细线条组合,横竖运用得当。马家窑彩陶中带盖的器物少见,因而更显珍贵。

网格纹束腰彩陶罐

马家窑类型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58年永登县杜家台出土

该器以黑彩绘旋纹,间饰网纹,以白彩绘多组圆点花瓣。束腰造型在同期陶器中较为罕见,展现了马家窑类型陶器的工艺创新。旋纹、网纹与花瓣纹的组合纹饰,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元素的抽象化表达。

多层连弧锯齿纹彩陶罐

半山类型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

马家窑时代的陶器多放在地面上或土台上,因此人们以俯视角度观看彩陶。这件半山类型的彩陶瓮从侧面看是用黑红复彩层层描绘连续的垂弧纹,正面俯视则是一朵盛开的美丽花朵。它是甘肃彩陶艺术鼎盛时代华美与绚丽的代表之作。

02

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1931—1945)

北京鲁迅博物馆 8月29日-12月2日

看点

本次展览精选馆藏132幅抗战时期木刻作品、13种版画图书刊物及3封画家信札,以“举国之殇”“抗争怒潮”“万众一心”“重整河山”四个主题篇章,系统呈现“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这一朴素艺术形式所迸发的强大生命力,充分展示了14年抗战中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与抗争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作品出自江丰、李桦、陈烟桥、卢鸿基、力群、王琦等多位重要版画家之手,生动刻画了白山黑水间的殊死抵抗、青纱帐里的游击烽火、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广大民众团结支前的感人场面。这些以刀锋铸就的历史画面,以铿锵有力的艺术语言,谱写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斗争史诗。

展览设计融入代表性版画元素,尤其突出李桦1935年创作的经典之作《怒吼吧!中国》,紧扣展览主题。主色调选用深红、灰黑与原木色等富于历史质感的色彩,营造民族危难时刻的压抑氛围,同时彰显以生命和血肉熔铸的艺术力量。展览空间亦突破室内局限,延伸至户外,通过在斑驳粗糙的墙面上以油墨再现战斗场景,还原“十字街头”传单式抗战宣传形式,引领观众仿佛重回艰苦卓绝的烽火年代。

部分展品欣赏

保卫我们的祖国(木刻)

九一八之夜(木刻)

游击队(木刻)

给群众修纺车(木刻)

03

烽火记忆———《晋察冀画报》影像史料展

香山革命纪念馆 8月28日-10月

看点

该展览是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开展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的具体举措。

此次展览中,100余张历史照片、20余件珍贵文物亮相,生动展现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

▲图为《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高粮使用并保存的照相机、北平解放报记者证,以及《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众志成城——抗日根据地影像纪实》。

《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办的第一份以摄影作品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直观而生动地宣传了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真实历史。展览以沙飞、石少华等晋察冀画报社红色摄影家经典摄影作品为主要元素,涵盖全民族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段,通过一张张珍贵图片,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晋察冀画报社艰难创建、根据地军民支援抗战、八路军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夺取胜利、人民欢庆胜利和当家作主的历史瞬间。

▲图为“烽火记忆——《晋察冀画报》影像史料展”。

每张照片都有故事。展览一开始,沙飞拍摄的《塞上风云》吸引很多观众注意。1939年1月,“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开幕,这是根据地第一次摄影展,《塞上风云》就曾在这次摄影展上展出。《晋察冀画报》创刊时的场景也被再现:当时,画报社将村边的牛羊圈用作冲洗照片的暗房,工作人员使用自制的制版机利用日光为《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制版。晋察冀军区部队于晓雾中向井陉矿区发起进攻、冀中军区部队在巷战中肃清日伪军等珍贵画面也在展览中一一亮相。展览同时展出了画报社摄影记者高粮使用过的照相机、《北平解放报》记者证等众多珍贵文物。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