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艺术家的风格进化
更新时间:2025-09-08 14:18 浏览量:2
三年前,在浮于野的群展“在宇宙寂静的深处,回忆人类”中,十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展出,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程玺橦的作品。
彼时其作品浓烈的色彩以及满是黑洞意象传递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无序、混乱、困惑,甚至带着某种劫后狂欢的气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后,在知美术馆的新展“消失的展览 | 第五幕:万有之门”里,程玺橦的作品再度亮相,与三年前相比,其作品已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表达风格:线条有序,色彩淡然。一切看上去充满秩序感。
这也让人开始好奇,几年时间,为什么她的创作风格会有这样显著的变化?
1996年出生于中国四川,2021年毕业于法国马赛地中海美术学院 ESADMM 纯艺术( Beaux-Arts )方向。当前研究生就读于北加莱美院(École Supérieure d'Art du Nord-Pas de Calais /Tourcoing )。她在绘画中以细密线条的重复叠加,运⾏⼀套“慢速算法”,将加速时代的噪⾳整理为可安放的秩序。
01. 纸本与布面
现阶段的“双系统绘画”
作为知美术馆推出的“消失的展览”系列,一直都有小规模、灵活性强的特点。展览每次挑选2至5名青年艺术家,每位艺术家仅限少量作品。
尽管每一幕作品数量很有限,有时一场3件,有时5件,但自2022年延续至今的分场展陈方式保证了展览的系列感,也使整体作品数量得到一定提升。另外,比较难得的是,该系列一贯保持着相应的学术水平。
这次,在知美术馆展览“消失的展览 | 第五幕:万有之门”中,程玺橦的作品数量也并不多,除了布⾯绘画的5件作品之外,还有⼀组她今年新创作的纸本悬挂作品,其中布⾯绘画是其在2023年⾄2025年各阶段创作的标志性作品。与之同期展出的还有艺术家孙玥的3件雕塑作品。
跟之前“消失的展览”系列过往展陈位置不同(或室外草坪,或光线明度底的负一楼,或展厅不起眼的廊角、水面),这次展陈作品集中在美术馆的顶楼空间,阳光透过整面的玻璃墙斜照进来,为程玺橦的作品增添了一抹轻盈质感。
·《调息Modulation—纸》 2025 ,皮纸、矿物颜料、水彩,尺寸可变
例如《调息Modulation—纸》这一系列纸本绘画以垂直悬挂的方式陈列,它呼应着光线,在细微的空气流动着微微摆动。画面中的线条不遵循既有的秩序感或没有稳定的结构,开放、自由。
该系列纸本绘画是程玺橦在2025年创作的新作其中一部分,与2024年布面系列中的高密度的“填满结构”起始阶段相呼应。
纸本与布面绘画两者构成了其现阶段“双系统绘画”,不过,在纸本之中,她更追求流动、轻盈;在布面之中,她更强调结构、密度。
·《无题》2024,布面水彩、丙烯、矿物颜料,112 × 128 cm
而《无题》这件作品,是一件布面作品。程玺橦在其创作历程里首次尝试了密集重复的线条单元“填满结构”。画面围绕一个隐约可见的中心展开,有节奏地进行构建。
当然,“填满结构”并非一成不变,也处在循序渐进的演变之中。
《220524》2024,布面水彩、丙烯、矿物颜料,112 × 126 cm
展出的《220524》是2024年的作品。这件作品是程玺橦在构建节奏型绘画语言初期的重要尝试。画面里的线条都是手绘,一条条线条编织成网格系统,密集的图案构绘成高度结构化的格状空间。但这些网格突破了重复与稳定,又有各种程度的位移、穿插。
·《无题》2024,布面水彩、丙烯、矿物颜料,112 × 120 cm
同为《无题》的这件作品更像是程玺橦在节奏型绘画中的一次提炼尝试。她将内部错位、穿插的网格系统作为主画面,放置入更大的结构中。密实的网格机构紧凑、压迫,其外巨大的留白又给画面整体留下富足的呼吸空间。
·《水蚀 01》2023,布面丙烯、水彩、酒精,40 × 40 cm
再往回望程玺橦还未明确建构绘画语言系统的2023年。不同于后续布面系列中对结构与节奏的追索,这一时期她的创作更侧重于材料特性与图像生成之间的自由探索。
如《水蚀01》就是创作于这时期的作品,无论标题指向,抑或具体实践,“水”包含着多重隐喻——既是画面中冲刷、渗透等动作轨迹,也是一种不断流动、变化、生长的存在方式,以及青年艺术家程玺橦探索绘画语言的自由阶段。
02. 情感不足以支撑
创作需要可持续的方法论
本科、硕士都在国外接受艺术教育,这给程玺橦带来最大的影响是让她意识到:“艺术的开放性很强,但在繁复中找到自己的方式语言很重要,同时,问题意识也很重要,作为创作者,我们究竟是处在什么角度和位置去观察这个世界”。
·早期实验作品
本科阶段,法国马赛地中海美术学院给了她足够的空间去试验、去失败,让她逐渐找到自己作品的节奏。
寻找自己的语言是每位创作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程玺橦看到很多技巧成熟的同龄人,也有一种焦虑:大家都在寻找如何建立自己的“持续语言”。
·《刺破 NO.1》至《刺破 NO.4》2021.10-2022.1,工地扎丝、布面油画,60*60cm
为了找到自己的“持续语言”,早期程玺橦做过很多实验,作品从具象的形象、装置以及数字绘画逐渐演变到本次展览呈现的⽅格系统和细密线条,这种演变既有直觉上的不断重塑,也有思考层面的不断更新。
她不断地筛选:“究竟什么是我最想保留下来的?”
·《冲突》2020,纸本丙烯,马克笔,41.5*29.5cm
·《生命狂想曲》2020,纸本丙烯、马克笔、铅,41.5*29.5cm
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在想一些根源性的问题,慢慢她舍弃依赖情绪表现的单次强符号;保留能在同一问题域里反复推进的语法——格子、线、密度、误差与痕迹。
这也使她的作品风格表面更克制:不再“叙述形象”,而是让结构与时间生成画面。
她回到绘画最基本的笔触和线条,也逐渐地把它们作为“语法”去发展。所以,现阶段的风格更集中在细密线条和格子系统。
·《丛林险境》2021,纸本丙烯,117.5*83.5cm
·《嫉妒》2021,纸本丙烯,65*50cm
例如曾在2021至2022年,她的作品里经常会出现我曾看到的黑洞、黑团这样的意象。
这些黑洞、黑团起于一种高压下的体感——情绪像被一股吸力聚拢到一点。
·滑动查看
《冰山游戏》2022,布面油画、刮刀、手指,80*100cm
《包围》2022,布面油画、刮刀、手指,80*100cm
《纯真》2022,布面油画、刮刀、手指,80*100cm
《真空散步》2022,布面油画、刮刀、手指,80*100cm
最早这些意象附着在具象人体上;随后的一个系列作品里,程玺橦又把黑团悬置做了抽象化处理;再下一阶段,她重新绘制具象形体,但让黑团与形体分离,像被观察/被隔离的对象;之后它开始变形与淡化,程玺橦通过将它拆进画面的结构里,让黑团不再是单一图像,而成为密度更高的“张力点”,在细密线条与方格骨架中牵引周围的笔触。
对程玺橦来说,这些黑团是她用绘画梳理情感的证据,见证自己从混沌情绪中长出处理与关照的能力。后来淡化这些意象,是因为她意识到:如果想走得更远,单靠情感不足以支撑,她需要可持续的方法论——让结构性思维来承载情感。这也直接改变了她对“内容”的理解。
从这里开始,程玺橦把“强意象”转为“结构方法”,再用时间去累积内容。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2023,纸本水彩、丙烯、中国画颜料,114*76cm
·《缘溪行》2023,纸本水彩、丙烯,114*76cm
·《摆动》2023,布面丙烯、水彩,100*80cm
程玺橦的作品在不同创作时期都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但仔细看又有某些潜在的联系。她常常在一个阶段工作到极限,再主动寻找新的方式——不是推翻,而让系统继续生长。虽然各阶段在呈现形式上差异较大,它们却彼此暗含关系与发展。
此外,Agnes Martin 的节奏感、Roman Opalka 的耐心与时间性、François Rouan 的编织结构,还有郭凤仪作品里的真诚和精神性,深深影响着程玺橦去探索、去推进自己的创作。
中学时代,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给程玺橦带来极强的冲击力:原来人可以这样痴迷于一件事情,有勇气冲破一切去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成了她想去窥见世界的起点。
从法国马赛地中海美术学院毕业后,她曾回国创作了几年,目前又回到北加莱美院攻读硕士。近期,她希望把硕士阶段的绘画系统整理清楚完成毕业展,远期,则希望继续把绘画作为一个长期的生命系统去维持。
那如何看待同龄的艺术创作者,会面对这样批评的声音:技术娴熟,但缺少精神内核?
程玺橦自己不太愿意给同代下定论。因为我们处在“快图像”的环境里,她认为深度有时不显眼。但她自己的路径是慢的:格子作为框架,细线作为节拍,执行过程中行为的小误差留下来当“内容”,在同一组问题里继续累积。
“内容”不是题材,是结构性问题——在格子骨架里管理密度、让重复长出差异……对她来说,灵感往往来自一些日常结构,比如建筑的墙砖、织物的经纬、纸张的方格纹理,还有走路和呼吸的节奏。这些细节不是孤立的,也可以和更长的历史传统相呼应:比如中国古代手工里的重复劳动、工艺失误带来的偶然变化。
在程玺橦看来,绘画不仅仅是个人动作,也是一种延续古老节奏的方式。绘画是一种把“身体的节拍”和“历史的纹理”交织在一起的方法。
展览信息
消失的展览 | 第五幕:万有之门
2025.7.17—9.15
知美术馆(成都市新津区君山路1号)
● ● ●
编辑丨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