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爱画温州码头和泰顺廊桥 “红二代”油画家林一鹤艺术馆筹建
更新时间:2025-09-08 14:56 浏览量:1
近日,泰顺全力推进林一鹤艺术馆筹建工作,泰顺美术馆启动了对林一鹤作品、藏品的归档登记与专业拍摄,种类涵盖了油画、素描、速写、水彩、插画、连环画、国画、书法、手稿、创作稿和幻灯片等10000余件。在这批珍贵遗存中,风景油画作尤为亮眼,既彰显其“以刀代笔”的独特艺术风格,更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情感。
红色血脉
从随军记者到名画家
林一鹤是“红二代”。父亲林秉权是泰顺县第一位中共党员、中共早期革命志士。1927年出生的林一鹤,自幼便在红色家风中浸润成长。19岁时,他追随父亲的脚步投身革命洪流,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学生时代的他,还以随军记者身份参与解放定海战役。
这种“革命血统”宛如烙印,成为他艺术生涯的精神底色。1947年,他考入在杭州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他曾先后接受潘天寿、黄宾虹、林风眠、吴大羽、倪贻德、关良等名师的教导与指引。1952年毕业后,他先后在上海、北京两地的幻灯片厂、美术出版社任职,还参加过此后深远影响新中国美术史的“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在长期艺术探索中,林一鹤持续钻研刮刀技法,从“刀笔合用”发展至“以刀代笔”,努力将用刀技艺提升到“技进乎道”的高度。
林一鹤即便在1958年下放青海的艰苦岁月里,也未曾放下画笔。他成为当地美术创作骨干和名画家,创作了大量连环画与宣传画。这份对艺术的执着,本质上是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泰顺美术馆馆长张世美在筹建林一鹤艺术馆过程中研读《林一鹤日记》《林一鹤自传》时,被其中“继承父亲革命大志”之表述深深触动。张世美说,他难忘林一鹤的这些话:我对父亲的革命志气钦佩至极,且立志继承父亲的大志……每次作文,我皆以怀念父亲开篇,并联想到要继承他的事业与大志。其大志应是用画笔描绘红色篇章、歌颂祖国山河。
《草原月夜》 布面油画
《女青年》 纸本油画
《卖火柴的小女孩》 连环画
《西宁湟光大厦》 纸本油画
《英勇的小马》 连环画
梦牵故里
他最爱画温州港口
林一鹤在泰顺文祥塔写生
林一鹤在廊桥前
“梦牵故里”,这四个字是林一鹤晚年心境的最佳写照。即便常年在外,他的画笔始终牵挂着泰顺、温州的一山一水。《泰顺城南瀑布》《泰顺廊桥文重桥》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家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画作里满是赤子深情,在外虽历经风雨,心始终向着家的方向。
自20世纪70年代起,林一鹤每次回到温州,都会携画具行走于故土,泰顺山水、乐清雁荡山、平阳老街、洞头灯塔等景致皆入其画,而温州港口更是他最爱的题材。他笔下的码头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印记:现代帆船与古老舴艋舟共泊水面,远处重山或江心屿东西塔隐约点缀,既以粗犷的厚涂笔触展现海港的喧嚣力量,又用厚重精妙的冷暖色彩,勾勒不同时节、时分的海港氛围。而远山与天空交界处的淡紫、淡蓝、淡黄灰调,更营造出氤氲空气感,让场景兼具真实质感与艺术张力。
更难得的是,这些港口画作暗藏时代深意:浓烟、铁船与传统帆船的对比,生动地记录下中国港口从传统向现代工业转型的变迁,成为反映改革开放前后温州贸易发展的珍贵图像史料。而林一鹤生前格外珍视创作,此次泰顺美术馆登记造册的作品、数量之多在国内艺术家中实属少见,且不乏精品,其温州题材画作的重叠补色技法、强烈空间感与细腻光影表现,更让作品兼具艺术与史料双重价值。
这份乡愁,林一鹤不只是将其付诸创作,更转化为对家乡的切实奉献。生前,他邀请名家为村亭题写匾额、捐资修建小学、开设免费绘画课程,以实际行动回馈桑梓。
《温州海港码头》 纸本油画
《温州江心码头》 纸本油画 19.4×13.5cm
《平阳乡下》 纸本油画
《江心寺》 纸本油画
《江心寺对塔》 纸本油画
《富春江畔(富阳)》 纸本油画
《泰顺承天氡泉》 纸本油画
双重传承
传播红色文化与山水美学
有人问:泰顺美术馆为什么会想到要筹建林一鹤艺术馆?建艺术馆不仅是对艺术家的致敬,更是对红色基因与文化传统的双重传承。此前,林一鹤子女已在南京博物院举办了“流风遗韵——林一鹤油画风景画展”;联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家——林一鹤油画风景》;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浙江艺魂——林一鹤油画风景特展”。
另外,在泰顺包垟乡林秉权故居内,也设立了“林一鹤作品展示馆”,革命父子达成了跨越时空的“相聚”。展馆内,林一鹤为泰顺红色故事绘制的插图《断肠草》《红军山洞医院》,与其创作的风景油画《泰顺红岩瀑布》等相互映衬,形成了“红色文化与山水美学”的双重叙事。
此次泰顺筹备建设林一鹤艺术馆并规划举办画展,堪称一次“重大提升”举措。此举不仅旨在使更多人了解这位“桑梓情怀深厚、艺术造诣卓越”的艺术家,更期望其笔下描绘的家乡风貌以及独特的油画技法,能在其故乡实现长久的传承与展示。
“但凡喜欢艺术审美的人,见了林一鹤的油画作品均会眼睛一亮,因为他的油画藏着西方形式与东方调性。当我们在整理这些藏品,听林一鹤家属讲述其‘红色家庭’背后的故事时,无不为之动容。大家都觉得为筹建林一鹤艺术馆而忙碌非常值得。”泰顺美术馆美术干部叶邓坦言,“譬如,在整理他的画作时,他儿子林亚平告诉我们,其父亲一生笔耕不辍,几乎每天都坚持绘画,即便生病住院,仍坚持为医护人员画素描。他常说,画画的人手一停就僵了。这么一个典型的长期主义者,我们为其筹建艺术馆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泰顺美术馆馆长张世美则透露,艺术馆建成后,计划开发年轻人喜爱的文创周边产品,让更多人读懂林一鹤作品中革命先辈的理想之光与赤子对故乡的眷恋,延续其“用一生画笔书写家国”的“红二代”担当。
记者 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