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少年特殊艺术团为特殊学子铺就自信之路 “我仿佛看见整个春天”
更新时间:2025-09-08 15:01 浏览量:1
“我唱得不错吧!请表扬我!”不久前,出演昆曲《牡丹亭·游园》并荣获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特等奖的17岁少年孙琳冰,唱给记者听时,总会仰起小脸“寻求夸赞”,声音清脆悦耳,眼神中洋溢着十足的自信。
“孙琳冰是我们学校星光少年特殊艺术团的成员之一,艺术团总共有200人左右,下设工艺美术与艺术表演两大团队,涵盖舞蹈、声乐、戏剧、非遗工艺制作等10个类别。这支特殊的队伍屡获大奖,让残障少年在传统艺术舞台上绽放独一无二的光彩。”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副书记、副校长苌敏坦言。
从“躲声音”到“爱歌唱”
一场跨越障碍的艺术冒险
初次邂逅,孙琳冰的歌声让星光少年特殊艺术团的徐黛老师惊艳,干净通透的嗓音里,藏着对音乐的天然热爱。现实却给徐黛老师提出了“难题”:因看不见,空旷教室的声音会让孙琳冰害怕;遇到学习困难,她会找妈妈、会哭鼻子,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耗在情绪安抚上。“孩子很喜欢唱歌,就算难,我也全力配合您。”孙琳冰妈妈的坚持,让徐黛老师坚定了信念:“‘扬长教育,我能行’不是口号,而是带着困难向前走。”
从此,徐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启一对一教学,把抽象的发声技巧变成“摸得到的体验”。教腹式呼吸,她让孙琳冰把手贴在自己的肚子上,感受气息流动时腹部的起伏与发力;教共鸣技巧,她引导孙琳冰触摸自己的牙关,体会唱歌时腔体打开的空间感。就这样,孙琳冰用耳朵记旋律,用手感受节奏,慢慢克服了不敢唱高音的困难,连气息都稳了不少。曾经躲着声音的小女孩,渐渐敢在人前开口唱歌了。
此后,艺术团的老师帮助孙琳冰与永嘉昆剧团的胡曼曼、孙永会取得联系,为其开启了昆曲艺术之门。踏入此门后,接踵而至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昆曲的台步、水袖、兰花指,每一个动作均需精准的视觉模仿,而这对于视障的琳冰而言,恰是最难逾越的障碍。艺术团队还做出决定,让聋哑学生参与伴舞,这意味着“听不见”与“看不见”的孩子们,需携手完成一段节奏繁复的昆曲表演。
聋哑学生在伴舞时如何配合好同样颇具难度。昆曲旋律的节奏难以把握,舞蹈指导林思老师便将旋律铭记于心,站在舞台两侧充当“耳朵”,一人记准“字头”卡点,另一人用手势数拍,以此确保聋哑学生能够精准地变换造型。为了熟练掌握戏曲圆场步,老师们陪伴着孩子们在操场反复练习,专门购置的戏曲鞋磨得孩子们脚肿起泡,也没有一人喊停。从唱腔到动作,从单人表演到群体配合,整个节目筹备时长接近一年。
克服“听障”
演绎非遗故事
此外,由十二名听障学生演绎温州平阳布袋戏传承故事的舞蹈节目《掌中流年》,也入选了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此舞蹈以平阳单档布袋戏作为创作素材,叙述了布袋戏传承人的坎坷经历,涵盖从拜师学艺、四处漂泊,到苦心钻研技艺、坚守岁月,再到参与非遗保护、传递深厚情感等阶段。
“带领听障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最为困难的是要让他们依据我们的手势配合音乐,在难以把握节奏时,还需引领他们反复练习。当动作掌握之后,关键在于引导他们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情绪的表达。总之,把控好每一个细节,确保表演不降低水准,这是我们指导团队秉持的共识。”林思老师表示。
当舞蹈临近尾声,目光聚焦于“年迈传承人”手中的木偶时,无声的感动在观众中悄然扩散,有人感慨道:“这些孩子虽无法聆听三弦之音,却将布袋戏的精髓融入舞蹈,深深打动了大家。”
艺术作品
成出访礼品
踏入温州特殊教育学校的刻纸教室,最先映入视线的便是满墙的刻纸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呈现剪影效果的人物与山水形象,画面生动逼真,人物刻画细腻传神,这些皆为朱道孟老师的佳作。
记者观察到,教室内有几名艺术团的听障学生手持刻刀,全身心投入于刻纸创作,仿若置身于世外,内心极为平和且笃定。课堂上,朱道孟老师借助手语、示范动作以及直观的视频演示,向学生逐一讲解刻纸的步骤与技巧。内容涵盖从最基础的握刀姿势、运刀力度,到复杂的图案设计等方面。整间教室静谧无声,但仍可真切感知到教师授课的热忱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室里,两边陈列的作品是学生们的获奖作品,不仅被选定为温州教育部门交流指定礼品,甚至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记得当以色列、俄罗斯等代表团接过学生赠送的《雁荡山色》刻纸时,翻译重复三遍‘这是用声音无法传递的文化之美’。”苌敏笑谈。
特殊学子
也是文化传承摆渡者
作为温州市首个特殊青少年艺术团,星光少年艺术团构建了“非遗传承+艺术疗愈”的独特体系。由二十余位专业教师与十几位非遗传承人组成教学矩阵,研发出触觉乐谱、震动节拍器等十二项专利教学法。
从这里走出的孩子,有的进入艺术院校继续深造,有的成为非遗工坊的技师,他们借助艺术重新构建了与世界的连接方式。正如孙琳冰在获奖感言中所表述的:“当我的声音在牡丹亭里回荡时,我觉得自己愈发可爱,仿佛‘看见’了整个春天。”
在这所摒弃“残障”标识的艺术圣殿里,每一个生命皆以独特之态阐释着:特殊儿童同样有能力成为文化传承的摆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