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运河之子|薄自洋:黄河泥土塑华夏 七十六载行不止

更新时间:2025-09-08 18:16  浏览量:1

“我到这个年纪还能拿起黄河泥,做我想做的作品,我认为是十分幸运的。”这是我国著名雕塑大师、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薄自洋对泥塑艺术最质朴的告白。

今年八十六岁的他,与艺术相伴已有七十六年,11年学绘画。在他的手上,泥土不再只是大地的馈赠,而是承载着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生命的独特媒介。

年少时,泥土承载着他难以言说的梦想;青年时期,他从一件件泥塑作品中寻觅到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挚爱;如今,薄自洋的生命早已与泥塑艺术深度融合。他的每一个泥塑作品,都像是他用心灵雕琢出的镜子,映照出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与深刻感悟。

是怎样的深情与执着,让他在泥塑艺术的道路上坚守至今?在位于山东济宁市嘉祥县麒麟觅境文旅产业园内的薄自洋艺术馆中,薄自洋向大运河传媒记者敞开心扉,讲述了他的艺术人生与泥塑情缘。

一本画册打开艺术的大门

六岁那年,薄自洋在农村小学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他的画作总能成为教室墙上最亮眼的装饰。那是他用稚嫩画笔描绘的缤纷内心世界,为贫瘠生活添上一抹亮色。

然而这样恣意绘画的日子没过多久,8岁时他就跟随父母从日照迁居到了济南。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家庭连温饱都成奢望,更别提供家里所有孩子读书。于是父亲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老大,得帮着家里干活,供弟弟妹妹读书。” 从此,学堂不再有他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白天与父亲并肩拉车。暮色四合后,他便在昏黄的光晕里,把画笔当做自己的朋友,度过童年的时光。

几年来多次搬家,生活的漂泊却没熄灭薄自洋对读书的渴望。于是他主动向父亲要求去夜校读书。虽然白天要帮忙干活,但晚上却从未缺课学习,攒下来的所有钱也都用来买书看书。在书中,他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有一次,父亲看他干活干得好,便给了五毛钱让他去买点吃的。但是薄自洋并没有把钱花在吃上,而是跑到一家外文书店。这家店进口了很多国外的书和画报,薄自洋平时就常去看书。在台子上,他翻到了一本《列宾油画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深深震撼了他,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积蓄买下了画集。

白天看车拉车,帮着卖馒头、柴火、蔬菜水果的间隙,他就用称重的木板当画案,用毛笔临摹画集。那本画集被他翻了无数遍,而列宾笔下的灵魂,也在他的画纸上渐渐苏醒。他把所有的画都临摹了个遍。这本书,宛如一束光,照亮了他艺术探索的前行之路。“列宾对我教育启发很大,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因为从那以后,我在艺术这条路上就再也没有闲着。没有老师教,父亲也不让我参加美术班,所以我只能靠自己去摸索。”薄自洋说。

即使后来,他出去跟着别人干开山放炮烧石灰的粗重活,都要买点画册、资料,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自己琢磨着画画。画画对于他来说,早已不是种消遣,更是日常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父亲看在眼里,于是便通过老乡的关系,将他介绍到济南市石膏生产合作社工作。

一个念头走上泥塑的道路

起初与厂里约定,考察三个月后便能学绘画、雕塑,但半年过去,薄自洋仍在原岗位忙碌。1960年8月,他听说厂里要派人员到无锡学习泥塑,便想争取这个机会。虽然彼时他对泥塑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然而朋友却率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你才来几天,又没文化,根本没你的事,就别想了。”但是薄自洋越想越不服气,自己怎么就没本事了。二十岁左右,正是什么都想闯出个门道的年纪,当机立断他就抱着一卷自己的画要去找厂里书记。然而书记不在,他便将画作留下后便回去了。

没过几天,名单公布,薄自洋的名字赫然在列。原来书记认为派人学习和主动求学是两回事,应该让想学的人去。他的恳切让他如愿以偿地前往无锡惠山泥人厂学习泥塑。经过一年时间的苦练,掌握了泥塑的基本技巧。回到济南后,他又被介绍到济南市手工业管理局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雕塑艺术家,并拜他为师。

这位老师就是山东雕塑奠基人王昭善,中国雕塑先师刘开渠的弟子。他当时正在当地开设西方雕塑训练班。薄自洋听说后,主动找到王昭善,表达求学意愿:“我想参加训练班跟你学。”没想到,入班还要先考试。于是,他就提前研究东西方雕塑差异,尤其注意手柄使用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决心在考试中避免失误。考试题目要求临摹英国学士雕塑头像,薄自洋认为应注重整体形态而非仅聚焦五官细节。最后,王昭善认可了他的理解与表现,同意其加入培训班。自此,薄自洋正式开启西方雕塑学习之路。

他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就全身心投入到跟王昭善老师学习雕塑中。画素描,从人体、头像、五官、骨骼,无一不要反复临摹学习,经常忙碌到晚上九点半,甚至来不及吃晚饭。有一次下大雨,其他人都因天气恶劣纷纷告假,薄自洋却依然坚定地前往。他坚信,只有不停地做、认真地做下去,才能收获真正的成果。

山东泥塑多用黄河泥,黄河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强。为了确保泥料的品质,薄自洋要经常跑黄河滩去寻找,一次次骑着车背回来,然后再和泥、捏塑……无论是小型还是大型泥塑,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他都要反复实践。“人物都是有感情的,捏得多了就知道应该用什么手法去表现。心中有数,下手才能得心应手。”

渐渐地,他的雕塑水平逐渐超越了那些高中生乃至大学生。他的努力与潜力,令老师们印象深刻。私下里,老师们讨论哪些学生未来可能更有建树时,总少不了提及“薄自洋”这个名字。王昭善先生生前还将薄自洋和北京奥运会福娃的设计者韩美林列为自己的得意门生。

一门心思通往世界的舞台

薄自洋融合山东泥塑的乡土气息与大气、无锡泥塑的精细与柔和,以及西方雕塑的立体感与结构严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具现代的创新,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个人特色。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而且绝不放弃。” 薄自洋带着这份信念,在雕塑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曾经,他参加山东省首届雕塑大会时,遭到了不少人的轻视,认为他不过是业余爱好者,不配参与其中。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

在创作过程中,薄自洋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无论是为人物造型搜集原始资料,还是亲临现场考察背景故事,他都力求精准地捕捉人物的精气神,并通过泥土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即使是在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头顶高瓦数灯泡的闷热,或是冻得鼻涕直流的寒冷,他也从未想过放弃。在王昭善先生的指导下,薄自洋先后参与了多项群雕工程,包括“大明湖北极阁”神像的设计制作、灵岩寺一山门“金刚、力士”像的雕塑、千佛山神像的塑造等。

1984年,薄自洋在济南美术工厂担任业务员,工作繁忙且无法全身心投入雕塑创作。42岁的他,虽然纠结辞职是否会让过往努力付诸东流,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辞职的决定。因为他深知,若不辞职,自己对雕塑的热爱可能将被现实磨灭。

“只要我想做的,我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实现。” 薄自洋把对中国四大名著的热爱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他将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化为立体雕塑。为此,他投入了数年时间深入研究——阅读原著、查看绣像、翻阅连环画、观看影视剧,对每个人物的性格与形象进行深度剖析。最终,他成功创作出《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2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用精湛的技艺再现了文学名著中的经典场景。

凭借这份如痴如醉的创作激情,他还为1997年香港回归特别创作了“华夏五千年历史人物陶塑系列”。作品在济南大明湖一经展出,每天都吸引约七万游客驻足观赏。此外,他的艺术足迹遍布曲阜、滕州、聊城、禹城等地,设计了众多地标性大型现代雕塑。又用6年时间完成了“齐鲁百家名人肖像系列”。在薄自洋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水准极高的雕塑作品,包括红色经典系列《开国领袖》《革命先驱》《十大元帅》,以及艺术人生写实、黄河泥塑、铜雕陶塑等。

后来,薄自洋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他打算做《世界巨匠》系列,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以及列宾等以雕塑形式呈现出来。“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走向世界。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要为传播泥塑艺术而奋斗终身。” 如今,薄自洋的作品早已蜚声海内外,在法国、西班牙、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展出,并被多国收藏。

济宁市嘉祥县,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家乡。孔孟之乡,自古文化兴盛。一期总投资 1.8 亿元的麒麟觅境文旅产业园位于嘉祥南部山区,依山势而建,打造了石刻雕塑艺术馆、水上娱乐园、非遗体验馆、特色度假酒店等集水上娱乐、体验式露营、文化艺术创新、非遗沉浸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精致生活休闲型旅游目的地。

2025年,济宁市嘉祥籍爱心企业家吕前义,经山东润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昌革牵线,在麒麟觅境文旅产业园为薄自洋投资建立了5000平方米的“薄自洋艺术馆”,馆内陈列着他创作并捐赠的800余件作品。从艺七十多年来,薄自洋将大部分作品都捐赠给了相关文化部门。他认为,通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能够更好地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如今,他的儿子也参与到泥塑工作中。

“我对泥土有着深厚的感情,赋予泥土生命是我最大的快乐。从二十多岁起,我就立志做泥塑不是为了钱,而是源于热爱。一步一步能走到今天,也是坚持了很久很久才有的结果。” 薄自洋感慨地说。(晖军 徐蓉 董明)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董明

三审 晖军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