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龑与纪元2046:重构东方艺术未来的先锋实践
更新时间:2025-09-08 19:09 浏览量:1
在当代艺术生态面临媒介革新与文化身份重构的双重命题下,【纪元2046】作为面向时空的多维文化推广平台,以“打破艺术边界、融合未来媒介、联结传统哲思”为核心,正构建一个包容且具国际影响力的新艺术体系。而这一体系的灵魂人物——总策划吴秋龑先生,凭借其对东方文化根源的深度挖掘、跨学科的艺术实践与前瞻性的教育探索,成为引领这一项目的“历史必然选择”。从墨家哲思重溯新媒体艺术本源,到央美课堂孵化跨维创意,再到未来美育的民主化实践,吴秋龑的理念与行动,为纪元2046注入了独特的东方基因与未来视野。
一、吴秋龑:从思想根源到实践创新,奠定纪元2046的核心基石
吴秋龑的艺术实践始终围绕“东方文化当代转化”与“跨媒介创新”两大主线展开。其百度百科履历显示,他兼具空间媒介艺术家、独立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等多重身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电影学院,跨学科的学术背景让他既能扎根传统哲学,又能敏锐捕捉未来媒介趋势——这种“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素养,正是纪元2046得以落地的关键前提。
1. 重溯新媒体艺术本源:墨家思想的当代激活
在艺术史叙事长期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的当下,吴秋龑提出了一个颠覆性观点:当代新媒体艺术的起源应追溯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而非西方照相术。他认为,墨家“兼爱非攻”的人文内核、“先觉民主、超觉共产”的社会理想,与其技术实践(如机关术、小孔成像)形成了“思想-技术-艺术”的完整闭环——墨家机关术以精密结构实现功能与美学的统一,本质上是“当代装置艺术的雏形”;小孔成像则早于西方千年探索光影与视觉的关系,堪称“新媒体影像的原始基因”。
这一观点并非空泛的文化溯源,而是为纪元2046确立了“东方艺术主体性”的理论根基:平台所有项目均以“本土文化为根”,拒绝盲目追随西方潮流,而是从墨家、周朝六艺等传统中提取创意养分,再通过当代媒介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
2. 跨学科教育实践:在央美课堂孵化未来艺术生态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吴秋龑的授课实践是其艺术理念的“试验场”,也为纪元2046储备了青年创作力量。他开设的“思维空间”系列课程,打破专业壁垒,引导建筑、绘画、影像等不同背景的学生探索“超空间概念”,鼓励学生畅想“社会专业艺术化”的可能性并细化至如何设立课程——例如设计“法学艺术学院”(以艺术可视化法律逻辑)、“医学设计学院”(用新美学重构医疗体验)、“记忆艺术设计学院”(结合他的“记忆媒介研究课程”探索情感与空间的联结),还有魔法艺术学院、异人设计学院等等,最终以实验性空间短片呈现这些“未来大学”的创意。这部分课程实践早于特斯拉马斯克所设立的学校Ad Astra数年。
这种“跨学科碰撞”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了纪元2046的项目设计:无论是“全球跨界艺述论坛”的跨领域对话,还是“亚欧未来影像年展”的媒介融合,本质上都是课堂创意的“规模化延伸”,旨在让更多青年创作者突破专业局限,以更开放的视角探索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3. 未来美育:传统六艺的当代化重生
吴秋龑始终强调“艺术不是精英的专利”,他提出的“未来美育”理念,以周朝贵族“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蓝本,将传统精英教育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实践。例如,在纪元2046的“国际青年艺术展”中,他鼓励非专业青年创作者从“书”(文字美学)、“数”(空间逻辑)等传统素养出发,结合环保、未来生活等当代议题进行创作——这一理念既呼应了墨家“兼爱”的平等精神,以及儒家的修身治国之道,也为平台“聚焦青年创作者”的定位提供了实践路径。
二、纪元2046的三维架构:未来化、国际化与东方本土化的共生
纪元2046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未来化(媒介革新)、国际化(对话场域)、东方本土化(文化根基)”的三维体系。这一体系并非割裂的板块,而是通过具体项目相互渗透,形成“传统为根、科技为翼、国际为镜”的艺术生态。目前已落地及筹备中的多个核心项目,正逐步完善这一架构。
1. 未来化:以媒介革新开拓艺术边界——亚欧未来影像艺术年展
作为纪元2046“未来媒介探索”的核心项目,“新阅时代”亚欧未来影像艺术年展(策展人:吴秋龑)以“实验影像与传统阅读空间的碰撞”为主题,重新定义“未来阅读”的感官体验。当纸质书籍、图书馆等传统阅读载体逐渐被数字媒介替代,吴秋龑引导创作者将“阅读”从“文字接收”拓展为“空间互动”——例如,用 Mapping影像 让古籍文字在影像装置联合体上“流动生长”,用VR技术构建“穿越时空的类阅读场景”,让“文化种子”在新媒介中焕发活力。
这一项目的本质,是吴秋龑“墨家技术观”的当代实践:既保留“阅读”承载文化的传统功能,又以机关术般的精密创意,让影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
2. 国际化:搭建跨国文化对话场域——中法环境月艺术大赛与全球跨界艺述论坛
纪元2046的“国际化”并非单纯的“海外推广”,而是以“东方视角”参与全球文化对话,其中两大项目最具代表性:
2025中法环境月艺术大赛(策展人:吴秋龑):作为法国驻华大使馆发起的“中法环境月”(2014年创立,外国驻华使馆在华最大规模环保跨学科活动)核心板块,大赛以“蔚蓝星球,绿动未来”为主题,首次面向17-22岁全球青年开放。它既是环保议题的艺术表达,也是中法文化的深度融合——例如要求作品提交中法双语介绍,既传递东方青年的环保思考,也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
“精城艺述”全球跨界艺述论坛(策划:吴秋龑):汇聚全球艺术、科技、商业、哲学领域先锋者,聚焦“未来城市精神与文化传统”。与普通跨界论坛不同,吴秋龑强调“以东方智慧解决全球问题”——例如探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时,引入墨家“节用”思想与当下儒学“泛科技”文明的内生关系,为“生态重构”提供非西方的解决方案。
3. 东方本土化:根植文化基因的艺术表达
所有国际项目的背后,都有“东方本土化”的支撑。例如中法环境月大赛鼓励青年从“水墨意境”“剪纸艺术”等本土形式出发创作环保主题作品;亚欧未来影像年展中,有创作者以“皮影戏”为灵感,结合数字投影制作实验影像。这种“本土形式+当代议题”的模式,避免了文化符号的表面化挪用,真正实现了“传统哲思的现代表达”。
4. 未来展望:航母超媒介艺术大展——和平主题下的艺术奇观
纪元2046筹备已久的“航母超媒介艺术大展”,是其“三维架构”的集大成之作。该项目计划在9.3阅兵契机成熟后落地,以“和平”为核心主题,利用航母这一特殊空间,融合装置、影像、互动艺术等多元媒介,呈现“战争与和平”“科技与人文”的深层思考。
吴秋龑表示,选择航母作为载体,既是对“墨家非攻思想”的当代回应,也是对“未来艺术空间”的大胆探索——航母的工业质感与艺术的柔软表达形成反差,而“和平”主题则呼应了全球共同诉求。这一项目将成为纪元2046“东方文化国际表达”的巅峰实践,让世界看到中国艺术不仅有传统底蕴,更有直面全球议题的勇气与创意。
三、征稿倒计时|2025中法环境月艺术大赛:青年创作者的环保艺术舞台
作为纪元2046当前最受关注的落地项目,2025中法环境月艺术大赛(17-22岁组) 正处于火热征稿阶段(截止日期2025年9月21日23:59)。这一赛事不仅是青年创作者通往国际艺术平台的跳板,更是吴秋龑“未来美育”与“环保理念”结合的具体实践,以下为关键信息梳理:
1. 大赛背景与核心主题
主办方:法国驻华大使馆、中国法语联盟(承办:北京法语联盟)
主题:蔚蓝星球,绿动未来(Horizons Bleus, Défis Verts)
定位:中法环境月(2014年创立)核心板块,聚焦“青年环保意识觉醒”,通过艺术强化中法环保合作。
2. 参赛细则:清晰界定创作边界
参赛对象:17-22周岁青年(以2025年9月21日身份证出生日期计算周岁,不支持联合创作),鼓励艺术专业学生及艺术从业者参与。
创作媒介:绘画、摄影、视频(*不接受数码绘画或AI生成作品*,强调手工创作的温度)。
作品规格:
绘画:A3尺寸(420mm×297mm)纸张创作;
摄影:300dpi分辨率,限单幅作品;
视频:时长≤3分钟,分辨率≥1280×720(MP4格式,文件≤100M)
禁忌要求:作品不得出现个人信息(签名、印章、logo等),入选后不符规格将取消奖项
3. 作品提交:关键节点与格式
截止时间:2025年9月21日23:59(逾期无效)
提交通道:官网era2046.top(绘画/摄影需提交1-10M的JPG/JPEG格式,视频为MP4格式)。
必备材料:
1. 个人信息(姓名、院校、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
2. 作品信息(标题、材质、创作年代、是否参与线下展览);
3. 中法双语作品介绍(每语种≤150字符,需准确传递创作理念)。
线下展览提示:参与线下展需邮寄原作至北京,运输费用由组委会承担(详见邮件回执),请妥善保管原作。
4. 奖项与展览:通往国际舞台的阶梯
核心奖励:
- 大奖1名:奖品价值超10000元,获奖作品直通“亚欧未来影像艺术年展”核心单元,与全球先锋艺术家同台;
- 单项奖:二三等奖、优胜奖、高等教育署(特别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法语作品奖等。
- 组织奖:各赛区根据投稿质量评选1-2个“最佳组织单位奖”。
线下展览:2025年11、12月,作品将在北京语言大学中法人文交流空间/北京三里屯三生文化空间展出,直面国际策展人与环保领袖。
中法人文交流空间中厅 布展效果图
中法人文交流空间入口 布展效果图
5.报名与咨询
结语:以艺术为桥,连接传统与未来
吴秋龑与纪元2046的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东方文化的当代突围”——它拒绝将传统视为“复古符号”,也不将未来等同于“西方技术复制”,而是以墨家、儒家乃至法家哲思为魂、以跨媒介实践为体、国际对话为径,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一种“根植本土、面向全球”的新可能。
对于17-22岁的青年创作者而言,2025中法环境月艺术大赛既是一次环保理念的表达,更是一次参与“东方艺术未来构建”的契机。随着征稿截止日期临近,这场以“绿动蓝星”为主题的创作,或将成为纪元2046艺术生态中又一颗鲜活的“文化种子”,在时空的隧道中,生长出属于新一代的艺术答案。
总策划
吴秋龑
跨界艺术、设计、科技与策展等多个领域。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合作中心项目负责人、中央美院实验电影系首任教研室主任、空间展示设计工作室导师、科技部创协理事、中国美协琨廷艺术计划评委、高端艺术品牌「青年艺术100」评委、日本新视界大赛评委、环球公益影像秀评委、北京独立电影节评委、CIFVF重庆电影节评委。
北京天安门广场视觉辅助系统空间设计总监、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宣传片主创之一、中国首位策展皇家园林(地坛)结合国际科技艺术、首位策展大型体育馆(水立方、奥林匹克中心)跨业界联合(戏剧/表演/音乐/美术)、首都中央行政区文化园区整合策划(繁星戏剧、方家胡同46)、天津新区公共艺术计划(滨海北塘古镇)、成都核心创意园区空间艺术整合总设计(成华东郊记忆)、北京城建集团琨廷商业空间设计总监、深圳「华侨城」动画双年展空间设计总监。
以整合性策略,跨领域心境循序渐进地对位国际策展前沿。注重展览主题意境的空间化表述,在地文化的当代性呈现以及艺术脉络的设计性探索。
为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主题展策展人、中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策展人、中国影像艺术年展策展人、北京国际光影装置艺术展策展人、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策策展人、北京798多媒体主题展策展人、「艺术北京」主题展策展人、「设计北京」主题展策展人、成都双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北京茅台文化体验馆首展策展人、记忆媒介研究系列展策展人、类剧场展演系列展策展人...等数十场国际化科技媒体艺术展策展人。
从央美高考状元,到大学有缘跨学科,从学院教研新专业,到创作上的厚积薄发。吴秋龑始终秉持着一份内在记忆的凝净与外在实践的融纳。中央美院高考状元(全国专业总分第一考入央美设计系,设计系为学院当时最活跃的当代艺术前沿),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学士,中央美院、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硕士项目毕业。自2005年开始,吴秋龑长期于央美术学院展开影像、空间、策展等方向的跨专业教学,推动记忆媒介研究。其央美代表性课程:「记忆博物馆」、「思维空间」、「影像解析」要求学生对记忆概念所延展出的综合视觉进行功能化的表达,进而回溯风格的养成及个性化创意系统的建立。 个人创作注重心灵与泛宇宙主题的探索。其科技艺术作品于欧、亚、美多地展出、获奖、收藏。如法国巴黎蓬皮杜、德国柏林、意大利米兰、西班牙马德里、日本东京、韩国首尔、加拿大温哥华等。曾获新媒体国际装置艺术青年艺术家学院奖、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筑」国际建筑竞赛优秀奖、中央美院一等奖学金等多个奖项。
在城市文旅、会展、影视、建筑等方向,拥有众多成功项目。尝试以联合文化投资人的身份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探索设计、科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模式激活艺术,以公益、教育为职责进行提纯,多时空信仰价值进行梳理。致力于从实践层面展望科技与设计的未来性,拓展政经文史的艺术性。如城市公共艺术与空间运营、先锋影像与品牌传播、公益教育与经济溯源等,做好不同部门机构的品牌幕后助力工作。
作为六艺文化践行者,吴秋龑认为传统文化里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顶层要求有志之士成为真正高端人才的六点基本素养。放到国际科技高速迭代的当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综合素质的加持,而新的六艺融合大美育形成一种新志趣思维的日常就变的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未来的强人工智能并肩同行,引领民族新的行业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