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新纪 青年力行丨艺术赋能空间更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实践团交出亮眼答卷,虹口区政企民共赞
更新时间:2025-09-08 19:11 浏览量:1
从问卷调研到方案落地,从创意构想至展览呈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旧巷新韵” 实践团以专业力量赋能城市基层治理,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举办的桥下空间改造方案展览,迎来了区领导及部分居民嘉宾到场参观,一场 “以空间为媒、以艺术为桥” 的实践成果展示获得多方高度认可。
百余日深耕细研,以数据锚定民生需求
自此次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旧巷新韵” 实践团始终秉持 “需求导向、问题导向” 原则,扎实开展前期调研工作。通过线下发放、居委会协助线上转发等渠道,累计回收覆盖友间公寓及周边3个居民区的有效问卷426份,涵盖老、中、青、幼全年龄段;同步开展线下访谈多次,在街头巷尾收集真实诉求;组织2场居民共创工作坊,邀请不同群体代表共同勾勒空间改造愿景。
基于前期的调研数据,“旧巷新韵”团队陆续召开线下12次方案研讨会,反复打磨细节:针对 83% 受访者期待的 “休憩座椅”,设计兼具舒适性与艺术性的模块化座椅;回应76%带娃家长关注的“安全性”,在儿童游乐区方案中融入圆角设计、防滑地面等防护细节;结合62%年轻人青睐的 “绿色景观”,规划垂直绿化墙与口袋花园。历经3个月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包含功能布局、景观设计、运营维护等内容的完整改造方案。
一场展览连政企民,多方点赞青春力量
展览现场,“旧巷新韵”实践团通过展板、模型及核心区域效果图等多元形式,直观呈现方案从调研到设计的全过程。其中,几幅重点区域效果图成为现场焦点:改造后的休憩区里,阳光透过特制 “网格” 装置的缝隙,在模块化座椅上投下斑驳光影,暖融融的氛围跃然图上;儿童攀爬区中,彩色防滑设施与孩子们的笑脸相互映衬,活泼的配色与安全的设计细节兼具;活动区的市集场景里,错落的摊位、往来的人群与周边的绿植景观融为一体,满满烟火气扑面而来。这些效果图以精准的色彩搭配、巧妙的光影运用,将艺术美感与生活气息完美融合,让在场嘉宾直观感受到改造后的空间活力。
上图为“旧巷新韵”实践团成果示意图
虹口区区委书记在参观时指出:“该方案精准把握了‘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要求,将专业设计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为城市‘边角料’空间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青春范本。”居民代表的反馈更显真切。年过七旬的阿姨指着休憩区设计图说:“之前桥下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这个方案考虑到我们老年人的需求,太贴心了!” 带孩子前来的李女士则对儿童游乐区的模型频频点头:“防护措施想得很周到,以后带娃又多了个安全去处。” 现场还有多位居民填写项目反馈表,96%的受访者对方案表示“满意”或“较满意”。
成果落地迈出关键步,实践彰显育人初心
此次展览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合作的深化。此前,实践团已与凉城新村街道签订合作意向书,街道办事处也称赞“旧巷新韵”团队“充分展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与专业素养”。学院吴继峰老师表示,团队将根据展览收集的23条优化建议将会进一步完善方案,推动改造项目尽快启动。
此次实践既是学校“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艺术教育回归社会本质的鲜活注脚——从课堂上的美学理论到社区里的民生需求。我们始终坚信,艺术不仅是画布上的色彩、模型里的线条,更是解决社会问题、温暖群众生活的有力工具。而此次与虹口区的校地协同,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青春智慧”:高校的专业优势与地方的实践需求精准对接,让学术研究有了“泥土温度”,让社区治理有了“艺术高度”,这种“双向赋能”的合作模式,已成为学校探索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