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艺:在无锡宜兴的印记里,书写艺术传承的长卷
更新时间:2025-09-08 21:43 浏览量:1
南京艺术学院的百年征程,不仅是一部院校发展的历史,更是一段串联起上海、苏州、无锡、宜兴等地的文化记忆。其中,无锡的合并辗转与宜兴的烽火坚守,尤为特别,它们如同两颗重要的坐标,标记着南艺在时代浪潮中前行的足迹。
这段故事的起点,是两所艺术名校的诞生。1912年,刘海粟先生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上海美专);1922年,颜文樑先生在苏州创办苏州美专。两所学校各自深耕,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播下了珍贵的种子。
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让三股艺术力量得以汇聚。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科与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合并,计划落户无锡原私立江南大学旧址(今太湖饭店)——彼时江南大学专业已拆分至其他院校,校舍空置。但因无锡作为苏南行政公署驻地需高规格接待场所,新成立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最终“让地”迁至社桥,并于12月8日完成合并。只是社桥办学条件简陋,师生诉求经校领导反映后,1958年学校迁至南京丁家桥,更名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正式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艺术院校,在金陵扎根生长。
而南艺与宜兴的联结,藏在一段烽火岁月里。抗战时期,苏州美专因日军侵华被迫西迁。1944年春夏,在颜文樑校长支持下,苏州美专宜兴分校在分水墩(今宜兴周铁镇分水村)成立,由教师储元洵主持,开设国画、西画、实用美术等课程。战火中,分校成了艺术教育的“避风港”,师生们用画笔与坚持,守护着美术教育的火种。1945年日本投降后,分校于11月迁回苏州,一年半的办学历程虽短,却让宜兴成为南艺历史中温暖的一笔。
从上海、苏州的初创,到无锡的合并与辗转,再到宜兴的战时坚守,最终在南京绽放光彩——南艺的百年,每一步都与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共生。无锡的曲折经历,见证了它在时代调整中的适应与坚持;宜兴的烽火岁月,彰显了它在艰难时局下的责任与担当。这些印记,不是过往的尘埃,而是南艺精神的重要组成,让这所百年艺校,在时光流转中始终充满力量,续写着艺术传承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