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程•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
更新时间:2025-09-09 08:43 浏览量:1
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陈伯程题《破界》
陈伯程 江西新余人。中国著名画家,中国当代山水画“百强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群文协会书画家学会副主席,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工美专委会专家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享受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清华大学美院高研班导师,中央电视台签约画家。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重要展览,多次出国作品展。前后荣获国家银奖、荣誉奖、佳作奖、书画大赛金奖、特别奖;另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达卡)艺术大奖,印度“东方艺术展”一等奖等国际奖项。先后在山东、广东、甘肃、福建、台北、河南、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举办个展。
碧水青山彩墨绘 佳气溢纸满乾坤
陈伯程先生,出生于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的一个小镇上,与国画大师傅抱石家乡仅隔十里,傅抱石的艺术成就和对家乡的热爱,一直影响陈伯程先生在艺术道路上的前行,并成了他不断跋涉、探索的源泉和动力,使他对绘画艺术痴迷入醉,让艺术成了他的终身职业。
怎样用笔墨来表现家乡风光,江南秀景,是画家心头久久萦徊的一个心结。家乡新余,生于斯、长于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能诞生傅抱石这样的巨匠不是偶然。此处有“七仙女下凡”民间故事的发源地——仙女湖,青山逶迤,碧水横流,百岛环生,秀渺清幽。有春秋道学家老莱子躬耕修身,传说明建文帝化僧雪藏的蒙山,这“仙来之乡”是画家内心的挚爱,是最想用画笔来表现的,望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情,乡景,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和尝试,一幅幅反映家乡秀美风情的国画,春风化雨般随势而生,接踵而至。
《家在青山碧水间》、《小桥流水人家》、《湖畔人家》、《仙女湖渔村风光美》,此类画作状写仙女湖风光,自然和谐。画中村宅朴拙,丛树繁生,岛屿交错,渔舟泊岸,石桥相衔,碧波盈盈,水天一色。清雅宜人、秀美自然的水乡村景呈现无遗,画面气韵生动。《田园诗情农家乐》、《江畔泊舟》、《青山可居》此类画作在尊重客观景物之上,大胆探索,不囿成法,点线交织色墨相溶,彩点或隐迹于笔线之下或凸显于淡墨之上,叠加跳跃,极富韵律和节奏。而《山居图》系列,《仙女湖》系列,无论从构图,从笔墨从意境的传达上都有所突破,获得较大的成功。
凭着扎实的生活积累,深厚的传统人文素养,高超的笔墨功夫和开阔宽广的胸襟,画出了《三清山》、《井岗奇秀》等作品,得到朋友和同道的赞许,《井岗奇秀》曾获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迎奥运名家作品联展”特别奖,《泰山玉皇顶》在广东揭阳的个人画展中,博得见多识广的百岁高僧青云大师好评“富有智慧,执笔法成”。1995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题写“艺术天成”相赠,199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雷洁琼召见陈伯程,见其国画,感叹道“仙女湖美,这画画得更美!”, 傅抱石之子著名画家傅二石先生观陈伯程的画后对他说“你的画画到这种程度,实在难得,我爷(父亲傅抱石)如果在世,也会高兴的。”纵观这批作品的创作,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可道之处。
一、秀水仙乡孕 “灵气”
“钟山出秀浦,碧潭无限清,日浮江声动,舟蹴浪花轻,蹯石思垂钓,沧浪爱濯缨,沿洄意未极,川瞑月华明。”“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这是历代文人在仙女湖留下的诗句,仙女湖源于楚萍(萍乡)受楚文化影响,民风纯朴,仙人遗踪,灵气弥漫,陈伯程生活于这样的环境,涵养期间,外接天地之气,内修丹青之艺。仙女湖就似一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或暗或明,云霞烟霭,流泉瀑布,岚光山色,空灵之至,意境天成。
“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之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水便得涛浪潆洄之势,如绮如云,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笔不板呆矣。”(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天成之画与人所成之画,并壁谛观,其仙凡不啻霄壤矣。”一方水土,一方人新余因为仙女湖变得灵气十足,也造就一方画家的灵气,这对于画家本人是福祉。长期浸淫在此灵山秀水中,状景写心,对于题材画风的形成,意境的开拓起着潜移默化的功用,山水的灵气渗透到创作中,使得陈伯程的国画有了别样的“灵光”。
二、心仪南宗化 “文气”
南宗绘画是明代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念。傅抱石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非常首肯:“中国绘画史的演变,实是一部南宗绘画的演变历史”,在傅抱石的眼中,中国画必须是文人画,即南宗,它的特征是:1、注重水墨渲染;2、主观重于客观;3、挥洒容易;4、有自我的表现;5、平民的。江西历史上五代画家董源、巨然都是以江南山水为底蕴,清新秀丽,平远开阔,共创“披麻皴”,对后世画坛有深远意义。傅抱石将水、墨、彩融为一体,且创“抱石皴”,纵情挥洒,笔酣墨饱,气畅韵高,情景交融。陈伯程受之影响,经多年揣摩,摸索出一套自家技法,中锋用笔的“蝌蚪皴”,时疾时徐,行笔过程中运用转笔,显得灵动而又苍劲,墨色交错渲染,留下无数的散点空白,使得画面凹凸有致,看似不经意,实率性而又自然。
《青山可居》、《艳秋图》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探索和实践。现代山水画大家陆俨少作画突出骨法用笔,注重点线起讫分明,强调“写”而反对描,做到笔的轻重疾徐,墨的干湿浓淡,章法千变万化,出奇制胜;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曾论绘画:“士夫之画,华滋浑厚,秀润天成,是为正宗。得胸中千卷之书,又能泛览古今名迹,炉锤在手,短镬从心。展观之余,自有一种静穆之致,扑人眉宇,能令睹者矜平燥释,意气全消。”这三位大家都是陈伯程承法心仪的对象,同样他们都是南宗绘画理念的实践者和倡导者,都生活在江南、画江南山水,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回溯探源,在灵山秀水的养护下,持“林泉之心”,把握时契,破伪求真,酝酿着一种通会的“踪迹大化”。
三、以书入画显 “大气”
陈伯程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学功底,早年从事文字工作,当过记者、干过秘书,青少年时期就有不少文字作品见诸报刊,这给他的美术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在他的画作落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几幅大作品中皆可见到他的自赋诗词,2005年在石家庄所作《秀山碧水图》诗云:“环湖水连天,翠屏绕秀山,紫门随水曲,花经胜空前;村舍多吉日,农户喜开颜,山水如黛染,佳气满山川。”《灵山奇秀图》赋句:“青山碧湖水愈静,翠微深杳玉泉飞,溪桥古寺荡钟声,江山聚秀归新宇。”这些美妙的诗句给画面锦上添花,寓意更趋完善。
他爱好书法、篆刻,写得一手好字。熟练掌握书法的技巧及观念,以书入画对国画创作会带来事倍功半的作用,这也是陈伯程绘画的优势。研习书法,成了他画画之余,努力的方向,对书法用笔的体悟极大地拓展了用笔线条的丰富和内涵的提升。在他的画中,宅屋树木篆隶用笔,显得古朴而凝重;树木稍加捻转指笔,颇有动势;山石极尽指腕及全身之力,狂草飞舞,如龙在天,不可端倪。此类笔法在《小楼佳境》、《山静居》中多有体现,线勾行舟,用行草笔法,有船欲止而动的视觉效果,飞瀑流泉夹于山凹之间,行笔短促而有力,水流湍急之势毕现。大部分画作石壁,峭岩的线条都用松动沉着绞转的捻笔破锋成迹,显得山石苍茫,富于变化。中锋用笔,苍劲有力。前景画面或山石,或树木,或屋宅用焦墨,画面如远山则用色调淡墨用侧锋横涂竖抹,主侧并用,加大推远了层次。
水墨画的优良传统,通过笔墨程式的表达在陈伯程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延伸及发扬。笔与指、腕、肘及全身配合,运笔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强化了画面的节奏,使得画面灵动活络,气韵溢纸,彰显大气。
四、扎根民间透“乡气”
陈伯程自幼出生在农村,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热爱,把这熟悉的生活反映在艺术上,成了陈伯程艺术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由。他的国画创作,大都选用乡村题材。自然的乡野,是人生活的最初本源,这养育万物的土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乡间的景物,天然纯朴,绝少有人造的痕迹,这样的自然,最能感动艺术家的灵魂。在绘画的形式上,陈伯程直趋“乡音”,揣摩玩味这亘古不变,造物主创造的“自然”,在其中去体认,去感知这无遮无掩的神秘力量。来自乡间、来自生活的艺术,得到老百姓的喜欢,也得到了同仁们的认同。这些年,陈伯程的画作频频在国际性展赛中获奖,同时也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越“土”的东西越“洋气”,这一观点在陈伯程的艺术中得到了验证。
他以一种平民的角度,熔汇版画、漆画、民间艺术的造型和色彩,加之以对人生自然的体悟,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质朴艺术天地,一个反映出艺术家品质、想法的风格。
艺术上的成功只属于那些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之人。对自然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会影响艺术的高度;谦逊而又质朴的为人态度也会渗透到绘画中去,勤奋而认真的工作精神同样会在绘画中得到体现。画家虽已过花甲,但在艺术的道路上,还算年轻,想当年齐白石,黄宾虹等巨匠,此般年纪,还未闻达天下,只因天假其年,才终成正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会在艺术家的生命里自然衍化出“大乘之境”。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