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去世10年,女儿远走他乡,85岁达式常忙活大半辈子孤独吗
更新时间:2025-09-09 17:58 浏览量:1
文| 月亮
编辑| 王红
初审|文瑞
85岁的达式常每天还在上影厂打卡上班,妻子王文皓去世已经10年了,女儿达秧定居美国忙着拍纪录片。
老爷子一个人住着,每天坐地铁到单位,穿着普通的棉布衣服,拒绝千万广告代言,83岁还在昆仑山拍戏。
这样的生活,外人看来多少有些凄凉,可达式常自己怎么想?
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真的孤独吗?
2025年的上海,85岁的达式常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作息。
每天早上,他会准时出现在上影厂演员剧团,风雨无阻。
同事们都劝他在家休息,享享清福,可老爷子就是不听。
"我不干活,我干嘛?
在家看电视?
"他这样回答那些关心他的人。
自从2015年妻子王文皓去世后,达式常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个陪伴了他50多年的女人走了,家里突然变得空荡荡的。
女儿达秧虽然经常打电话问候,可毕竟远在美国,忙着自己的纪录片事业。
老爷子一个人面对着偌大的房子,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继续工作。
达式常从来不觉得工作是负担,相反,他把它当作生活的支柱。
2024年,84岁的他还跑到昆仑山拍《父亲在远方》,那种高原环境对年轻人来说都是挑战,更别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
剧组里的人都担心他的身体,可达式常自己却觉得这是享受。
"演戏就是我的命,不演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回想起来,达式常这辈子和艺术的缘分还真是深。
1960年代初,年轻的他在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读书,那时候的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满脑子都是对表演的憧憬。
学校里的生活虽然简单,可每天都能学习表演技巧,这让他感到无比充实。
1965年,达式常凭借《年青的一代》一炮而红。
那时候的他才20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一部戏让他从无名小卒变成了知名演员,获得百花奖等多项荣誉。
年轻的达式常可能想不到,这只是他艺术人生的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几十年过去了,达式常对艺术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
2023年11月,83岁的他获得厦门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台下掌声雷动,可他心里想的不是荣誉,而是还能为观众奉献多少部好作品。
同年,他担任《牛虻》有声书导演并亲自配音,那种对细节的苛求和对品质的坚持,让年轻的工作人员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说起王文皓,达式常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温柔。
这个女人从小就是个苦命人,父母双亡,原本也有演员梦,可惜因为声带问题不得不转做编辑。
1960年代初,两人在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相遇,那种青春年少的美好至今还深深印在达式常的记忆里。
1966年10月1日,达式常和王文皓结婚了。
那个年代的婚礼很简单,没有豪华的仪式,没有昂贵的婚纱,可两个人的感情却比什么都珍贵。
王文皓知道丈夫对艺术的执着,她选择了默默支持。
达式常每次接戏,她从不抱怨;每次他为了角色而忙得顾不上家,她也从不埋怨。
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两人只生育了一个女儿达秧。
王文皓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个小家庭上,她知道达式常需要专心搞艺术,所以家里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她在操持。
她就像是达式常身后的一座山,让他可以安心地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
2015年,王文皓去世了,达式常75岁。
老伴的离开对他打击很大,他曾经说过"失去了人生的一半"。
那段时间,达式常整个人都显得有些恍惚,仿佛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达秧从小就很懂事,知道父亲的工作性质特殊,经常不在家。
母亲王文皓教育她要理解父亲,要为父亲的事业感到骄傲。
长大后,达秧选择了纪录片这个行业,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父母对艺术的热爱。
定居美国后,达秧的事业发展得不错,可她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远在上海的父亲。
母亲去世后,她更是频繁回国陪伴父亲。
有时候达式常在剧组拍戏,达秧会专门从美国飞回来探班,就为了能多陪父亲一会儿。
父女俩虽然见面的机会不多,可感情却很深厚。
达秧知道父亲的脾气,不喜欢别人替他做决定,不喜欢被人当作老人家照顾,所以她从不强求父亲改变生活方式。
每次通话,她都会鼓励父亲继续工作,因为她知道,工作对于父亲来说不是负担,而是生活的意义。
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像达式常这样有名气的老艺术家,想要赚钱实在太容易了。
各种广告代言找上门来,随便接一个都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收入。
可达式常全部拒绝了,一个都不接。
"我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演戏。
"达式常的想法很简单,他不想让商业活动污染了自己对艺术的纯粹追求。
在他看来,艺术家就应该专心搞艺术,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这种想法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合时宜",可达式常坚持得很彻底。
他也不参加那些娱乐性的综艺节目,觉得那些东西太浮躁,不适合自己。
有制片人专门找到他,开出天价邀请费,想让他参加某档热门综艺,被他一口回绝了。
"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去那里凑什么热闹?
有那个时间,我不如好好琢磨怎么演好下一个角色。
"
这种对名利的淡泊,让达式常在浮躁的娱乐圈显得格外特立独行。
他不开车不买车,穿着普通的棉布衣服,生活简朴得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大明星的日常。
2023年,达式常担任《牛虻》有声书导演并配音的时候,工作人员都被他的认真劲儿震撼了。
录音的时候,他对每一个字的发音都要求极其严格,一遍不行就录两遍,两遍不行就录三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83岁的老人,声音已经不如年轻时候那样洪亮,可他依然坚持要达到最好的效果。
2024年拍摄《父亲在远方》的时候,剧组安排在昆仑山取景。
那种高海拔的环境,连年轻的演员都感到不适,可达式常硬是坚持下来了。
他说自己既然接了这个角色,就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这个角色。
拍摄期间,他从不特殊化,和年轻演员一样住简陋的房间,吃简单的盒饭。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总是笑着说:"累什么?这是我的工作,我喜欢。
"可私下里,大家都看得出来,老爷子其实挺不容易的。
84岁的年纪,还要承受高原反应,还要记台词,还要完成各种高难度的拍摄动作,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坚持?
达式常用"敬、淡、忠、正"四个字总结自己的人生哲学:敬艺术、淡名利、忠感情、正言行。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艺术家的品格。
现在的达式常,一个人住着,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坐地铁上班。
从外表看,这样的生活确实有些寂寞。
可如果你真的了解他,就会发现,他的内心其实很充实。
每天到剧团上班,和同事们讨论剧本,研究角色,这些都让他感到快乐。
有新的拍摄任务,他会兴奋得像个孩子,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
没有拍戏的时候,他会在家里看书,听音乐,或者整理一下过去的作品资料。
达式常很少谈论自己的孤独,他更愿意谈论工作,谈论艺术,谈论那些让他感兴趣的话题。
在他看来,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有聚就有散,有得就有失。
重要的不是你失去了什么,而是你还拥有什么,还能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
妻子去世了,女儿远在他乡,这些都是事实。
可达式常选择用工作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用对艺术的热爱来对抗生活的孤独。
这种选择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可对于他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结语85岁的达式常,妻子去世10年,女儿远走他乡,一个人的生活看起来确实有些孤单。
可他选择用工作和艺术来充实自己的晚年,拒绝千万代言,坚持每天上班,84岁还在昆仑山拍戏。
这样的老爷子,你说他孤独吗?
也许身边确实少了亲人的陪伴,可他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充实。
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家,用一生的坚持和执着,诠释了什么叫做活到老,干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