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陆抑非 竹韵丹青 竹子课稿中的水墨之魂:从笔墨到精神的艺术传承

更新时间:2025-09-09 20:13  浏览量:1

竹,清雅高洁,虚心劲节,自古便是中国文人笔下的精神图腾。

而将竹的风骨凝于笔墨之间,需深厚的传统功底与独到的艺术眼光。

当代花鸟画大家陆抑非,正是以竹为媒,将传统笔墨与写意精神推向新境的典范。

他的《竹子课稿》,不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何用一支毛笔,画出竹的筋骨,也画出东方美学的魂魄。

陆抑非(1908-1997),名翀,初字一飞,后改字抑非,花甲后自号“非翁”,古稀后又号“甦叟”,江苏常熟人。

他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花鸟画大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奠基人之一,

被誉为“海上花鸟画四大名家”之一(与江寒汀、张大壮、唐云齐名)。

陆抑非自幼聪慧,幼年师从李西山、陈迦庵学习花鸟画。

1931年,经朱屺瞻推荐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后兼任新华艺专、苏州美专教职。

1937年,他拜入吴湖帆门下,入“梅景书屋”深造,并得张大千指点临摹古画。

同年,因病辍学的他开始以“抑非”为字,寓意“自我反省、精进艺术”。

一、竹魂笔墨:陆抑非竹子课稿的技法精髓

陆抑非的竹子课稿,堪称“竹之教科书”。他的技法融合了篆书中锋的刚健、写意水墨的灵动,以及对自然物象的深刻观察。

立竿:刚柔并济的骨力

画竹之始,贵在“立竿”。陆抑非强调以篆书中锋运笔,笔力沉稳,行笔如“蚕头马蹄”,起笔收笔处圆润含蓄,段口断而意连。

竹竿上下短、中段长,富有弹性,既显挺拔之姿,又暗藏柔韧之气。

发枝:随机生发的自然韵律

竹枝的生长需“随机生发”,叶叶附枝,或仰或俯,或转折向背。

陆抑非以“个”“分”“川”“双人”等字形组合竹叶,看似随意,实则暗合自然规律,疏密有致,交叠自然,画面清逸而不失秩序。

墨色:浓淡枯润的层次之美

他善用浓淡墨色表现竹的前后空间:主竿浓重,次竿淡雅;

近叶墨色淋漓,远叶虚化朦胧。笔蘸清水与墨汁,水分的掌控成为关键——

“墨分五色”,一管竹即可展现光影流转的灵动。

二、教学之道:从严谨中孕育写意

陆抑非曾言:“写意应从严谨来。”他的课稿不仅是技法示范,更是对“写意精神”的诠释。

临摹与写生并重

他主张从传统中汲取精髓,临摹古人经典,但更强调“师法自然”。

课稿中反复示范竹节的三种透视法(高、低、平视),教导学生以科学观察力捕捉竹的立体感与生命力。

笔墨的“留白”哲学

在竹叶组合中,他提倡“密而不乱”的布局,甚至在繁密处“留白”一两片大叶,使画面呼吸灵动。

这种“虚实相生”的智慧,正是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美学体现。

从工笔到写意的蜕变

早年工笔重彩的训练,让陆抑非对线条与结构的精准把控游刃有余;

中年后转向写意,又以“没骨法”“泼墨法”打破程式,赋予竹子鲜活的动感与诗意。

课稿中可见他如何将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洒脱融为一体。

三、竹外之意:艺术与精神的双重传承

陆抑非的竹子课稿,早已超越“画竹”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载体。

竹的精神:虚心劲节,傲然独立

他笔下的竹,或孤竹凌寒,或丛竹摇风,皆以挺立的竿节、交叠的叶影,传递出

“宁折不屈”的风骨。这种精神,正是中国文人千年来对人格理想的追求。

教学的温度:以心传心的艺术启蒙

课稿中细致入微的技法分解(如“画竿时笔断意连”“竹节留白表光”),

不仅为后学提供范式,更传递着陆抑非对艺术教育的赤诚——他希望学生通过画竹,掌握笔墨语言,进而“借竹写心”。

传统与创新的对话

陆抑非的竹子课稿,既承袭宋元文人画的清雅,又融入海派花鸟的明丽,更以现代视角重构竹的视觉语言。

他证明:传统不是束缚,而是创新的根基。

一枝一葉一笔一寫,皆是文化传承

陆抑非的竹子课稿,是技法的宝库,也是精神的灯塔。

对于当代学画者而言,临摹这些课稿,不仅是笔墨的修炼,更是与一位艺术哲人的心灵对话。

愿我们在竹节的起笔处,触摸到坚韧的力量;在竹叶的交叠间,读懂生命的诗意。

你是否也曾在画竹中感受过笔墨的韵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竹”故事,或收藏/转发本文,让更多人走进陆抑非的艺术世界!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