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增·求索——中国书画名家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之路
更新时间:2025-09-10 08:35 浏览量:2
前言
“求索”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是贯穿中国书画发展历程的精神内核。书画名家们一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他们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或突破常规,另辟蹊径;或融汇中西,博采众长。他们在笔墨间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用作品诠释着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理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艺术魅力的世界,感受书画名家们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之路。在这里,您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书画作品,更能领略到艺术家们的风采和他们背后的故事。愿这次展览能给您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也愿您在艺术的道路上,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追求与梦想。
文/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朱全增题《求索》
艺术家简介:
朱全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国画院院长、山东省花乌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山水、花鸟画。作品在国内、国际举办的大型美展中有十几次获得大奖、金奖、银奖、铜奖等,有十几件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管理局、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妇女活动中心等国家一级收藏单位和地方省、市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1990年到2024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浙江博物馆以及深圳、珠海、东莞、香港、日本、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地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美术作品展览。传略被几十种专业大辞典收录,其作品和专题性介绍被几十家媒体多次报导。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集》《朱全增画集》《朱全增国画小品集》,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朱全增画集》,西苑出版社出版的《朱全增国画新作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朱全增花鸟画集》等多部专集,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作品欣赏:
朱全增的艺术求索,是一条“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接力长跑:他从齐鲁深厚的儒学土壤出发,借中原大地的质朴刚健,融汇江南的温润明丽,把“三个结合”的花鸟革新理念推向新时代,完成了“古典—现代—主旋律”的三级跳,为当代中国画提供了一种“雄健敦厚而又绚烂高华”的样本。
一、传承根基:两个“深入”+三个“结合”
1. 两个“深入”
深受乡贤郭味蕖、于希宁影响,坚持“深入人的生活,深入大自然”,每年赴江南、滇南、岭南写生,以“写生即创作”的态度记录花木生态与地域气质。
2. 三个“结合”
花鸟与山水结合——以山水“三远法”构图,突破折枝小景,让花卉在阔大空间中“长”出来;
工笔与写意结合——半工半写,以工笔立骨、写意传神,实现“严谨+率意”的雅俗共赏;
泼墨与重彩结合——以泼墨求浑,以重彩求艳,墨不掩色、色不碍墨,形成“墨韵+光彩”的双轨视觉。
二、语言求索:北派骨力+南派秀色+时代光彩
北派骨力:山东汉子的雄健敦厚凝于笔端,树干、竹茎、梅枝常以“铜浇铁铸”般的粗线支撑画面,骨架开张,气势磅礴。
南派秀色:多次江南写生,吸收温润明丽的气候基因,花头叶片用色饱和耀眼,呈现“艳丽不俗、浓而不火”的南方清新。
时代光彩:引入西画侧光、环境色,以朱砂、石青、藤黄大面积撞色,让传统花鸟首次拥有“舞台追光”般的现代视觉冲击力。
三、题材求索:从“案头清供”到“时代最强音”
故园花木:早期以沂蒙老区的紫藤、荷花、牡丹、老梅入画,寄托乡愁;《大塘新韵》《秋水淡淡》以家乡池塘为母题,写出“北国江南”诗意。
英雄花木:木棉、红棉、高山杜鹃等“南国硬汉”被纳入笔下,《岭南红棉照天烧》以苍墨干枝衬艳红花瓣,突出“英雄花”大气象,一改传统花鸟“清雅”定式。
时代奇卉:地金莲、热带睡莲、沙漠玫瑰等古人未画之题材,被他以“半工半写”手法首次引入写意花鸟,拓展了物种边界与审美维度。
四、展示与教育:从殿堂到公共空间的“光彩转换”
殿堂级收藏:十余件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场馆收藏,成为国家礼仪与公共空间的主视觉。
国际巡展:1990—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日本、韩国、法国、美国等地举办个展与联展,让“重彩花鸟”走向世界。
教材与公益:出版《朱全增画集》等多部教材,在山东、河北高校开设“重彩花鸟写生”课程,把“三个结合”理念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块。
五、精神坐标:以天地为父母,以花木为子女
他提出“大境与尺幅无关”——丈八巨制未必有生机,方寸小帧亦可承载万千气象。其作品洋溢儒家“敦厚刚毅”之人格,又含“诗酒花茶”之柔情:
丈二匹《紫气东来》以2.8×10米巨幅紫藤,写“苍龙凌空、紫云漫卷”之势,自题七绝“春催群英缤纷舞,更把天香染九垓”,实现“诗书画”三维同构;
小品《瓜园新歌》题写农家小诗“八月天气日初凉,架上瓜熟正飘香”,把文人雅致与乡土温度并置,彰显“诗画同源”的当代活力。
结语
朱全增的艺术求索,是一部“以古典为宗、以时代为魂”的当代花鸟画革新史:
他让雄健敦厚的齐鲁气质,与绚烂高华的南国色彩在宣纸上握手;让“两个深入、三个结合”的20世纪革新理念,在21世纪的国家叙事、公共美育与国际传播中继续生长。其路径提示我们:传统笔墨完全可以承载时代最强音,关键在于“取熔经意”之后的“自铸伟辞”——这正是朱全增留给当代中国画最宝贵的启示。
以下作品请横屏观看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