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跨越二十年的艺术对话 | 深圳陈逸飞纪念展启幕:以热爱续写“大美术”的永恒篇章

更新时间:2025-09-10 09:54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曾建红(Sandy Zeng)

近日,深圳湾一号艺术空间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陈逸飞深圳纪念展”正式启幕。这场由陈逸飞先生逝世20周年为契机发起的纪念展,不仅是对其艺术生涯的系统回望,更以“艺术×设计×商业”的多元视角,还原了一位“用画笔连接世界”的文化先行者。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每日10:00-18:00,周一闭馆)。

缘起:

十年震撼,一颗种子的生长

“2015年,Sandy Zeng (曾建红)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览上第一次见到作品《仕女图》即被画中的人物深深吸引,这幅作品一直深深地刻在她的记忆中”。 本次展览联合发起人Sandy Zeng女士回忆道,“画里穿着旗袍的姑娘正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眼神坚定而高贵的神韵,发髻和鬓边珍珠簪子的流苏垂落至肩,每一根丝绦都裹着晨雾般的柔润。”

看着画作,她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内心是激动的、欣喜的。画中女子的美不是单一的,是东方的神韵与西方的热烈,最后融成一汪静水深流的琥珀。周围的脚步声、低语声都模糊成了背景,眼前的作品令我无法移开双眼,那道若有似无的弧度——她往下看到了作者名字, 从此有个名字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脑海里——陈逸飞。

在往后许多年里,Sandy Zeng时常在回忆着那个瞬间,那幅画作:不是被“美”击中,而是被“可能性”击中了,原来东方的骨、西方的魂,可以画得这么如此迷人!而那幅《仕女图》从此成了她心里的一颗种子,带着颜料的气味,在往后的日子里慢慢萌芽、发光。

展览现场

陈逸飞 双桥 1988年

陈逸飞 浔阳遗韵 1992年

此后十年,Sandy Zeng一直坚信着她是热爱画画的,儿时的爱好令她从未放弃,十年前重新开始进修学习,由最初学习中国画再转学西方油画,尤其对陈逸飞的写实油画情有独钟。在其努力坚持下,她终于从艺术爱好者成长为今天的人物写实油画的执着者;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Sandy Zeng的作品《中流自在心》入选并进京, 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至全国巡展。而当2025年陈逸飞逝世20周年的节点到来时,一个念头愈发清晰——“不能只在记忆里怀念,要让更多人看见他的艺术宇宙。”

展览现场

筹备:

跨越山海的“艺术接力”

这场展览的诞生,是一场“跨时空的默契”。

Sandy Zeng一次和远在新加坡的联合发起人董小姐在微信电话中聊起艺术家陈逸飞的上海个展,两人聊天中突发一个想法;以版画形式在深圳办一场小型的纪念展,两人在电话中一拍即合,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成功落地深圳湾一号鹏瑞艺术中心。

董小姐深耕画廊行业数十年,青年时代便曾受陈逸飞先生提携,“他的艺术理念始终影响着我对‘美’的判断”;策展人殷鹏,则长期深耕艺术领域的负责人,与大湾区多位陈逸飞重要藏家保持紧密联结,“陈先生的作品不仅是艺术,更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为了这次展览能顺利进行,当时远在美国出游的Sandy Zeng远程参与和积极推进和落实到位,与团队反复推敲展陈逻辑;在艺术中心的努力下,展出作品有陈逸飞亲笔签名的版画,和两幅原作以借展的方式呈现在展厅。其中一幅是90年代曾拍出超百万港币的《模特》及《马斯特·菲尔德》,不仅是市场认可的“中国油画里程碑”,更因画家本人对色彩与光影的极致把控,成为研究其“东方美学国际化表达”的关键样本。此外,展览还集结了陈逸飞的经典版画、电影胶片(《理发师》)、时尚杂志创刊号(《艺术世界》早期刊物)等近几十件作品,立体呈现其“艺术融入生活”的“大美术”理想。

启幕:

以热爱回应热爱,

一场跨越代际的致敬

走进深圳湾一号的艺术空间,一场“沉浸式艺术漫游”就此展开:主展区以《水乡》《藏族采风》《民国仕女》三大主题为脉络,原作与高清微喷错落排列及陈逸飞签名的版画配合暖黄射灯与环境光影,还原陈逸飞笔下“诗性现实”的视觉张力;“我们希望打破‘美术馆式’的观展体验,让陈逸飞的艺术从画框里‘走出来’。”策展团队表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与陈逸飞‘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基因天然契合——这里不仅是他艺术理想的延伸地,更是当代文化创新的试验场。”

开幕式当天,来自大湾区的上百位艺术爱好者、国内藏家和慕名而来的香港藏家与陈逸飞艺术研究者齐聚现场,热闹非凡。他们中有人曾因《浔阳遗韵》的旗袍仕女而爱上油画,有人收藏陈逸飞作品已逾十年,更有人带着孩子来“补上艺术启蒙课”。“购买版画不仅是消费,更是用实际行动说:我们记得您的坚持,更想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油画的魅力。”一位现场购藏《仕女图》限量版画的藏家感慨。

Sandy Zeng

从巴塞尔的一眼震撼,到深圳湾一号的一场展览;从个人的艺术启蒙,到群体的文化传承——这场迟来十年的纪念展,早已超越了“纪念”的范畴。

陈逸飞先生用一生证明: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时代的桥梁。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既是致敬者,更是续写者。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