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弘扬书画艺术代表人物——赵英斌

更新时间:2025-09-10 10:28  浏览量:1

【艺术简历】

赵英斌,天津市人,1944年生于河北省晋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美术学院本科毕业,曾为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广东省私立华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现广州白石书院院长。

作品《雪原初晴》获天津市金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

出版有

艺术理论专著《画余论画》(天津古籍出版社)

艺术专著《中国写意人物画技法》(天津杨柳青画社)

《中国写意人物画范图》(天津杨柳青画社)

《速写》及视频光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风景写生基础与实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速写基础与实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是瑶池种赠予有缘人》2025年

赵英斌《桃子》中国画:传统与生命的交融之美

文/豆包

一、引言

在艺术的长河中,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审美体系和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追求。赵英斌先生的这幅《桃子》中国画,宛如一颗明珠,在传统绘画的语境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物象的观察与提炼,更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寓意和个人的生命感悟,值得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与品味。

《蝶恋花》2020年

二、画面元素解析

(一)桃子形象

画面中的桃子,以浓淡相宜的色彩晕染而成。粉色的桃肉部分,通过细腻的笔触和色彩过渡,呈现出鲜嫩多汁的质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桃子的甜美与生机。绿色的桃叶则以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叶脉清晰,富有层次感,既衬托出桃子的娇艳,又展现出植物的自然生态。桃子的形态各异,或半遮半掩于枝叶间,或舒展饱满,这种生动的造型安排,避免了画面的单调,营造出一种自然活泼的氛围,仿佛这些桃子正从真实的桃树枝头采摘而来,带着自然的鲜活气息。

《李白蜀道难诗意图》2025年

(二)枝干勾勒

桃枝的描绘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家运用粗犷而富有变化的墨线,勾勒出枝干的轮廓与纹理。墨色的浓淡干湿对比,展现出枝干的苍老与遒劲,体现出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审美要求。枝干的走势曲折灵动,既有着自然生长的随机性,又在整体布局上经过画家的精心安排,与桃子、叶片相互穿插,构建起画面的空间结构,使画面层次丰富,有疏有密,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韵律。

《松下问松叟》2025年

(三)题款与印章

题款采用隶书草书,“本是瑶池种赠予有缘人”,文字内容富有浪漫的神话色彩,为画面增添了文化寓意,将桃子与瑶池仙境相联系,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气质,也暗含着一种对美好、珍贵事物的传递与期许。“乙巳立秋于槐香堂 晋州英斌时年八十二”,则交代了创作的时间、地点和作者信息,八十二岁的创作背景,更让这一题款承载着画家的人生阅历与艺术积淀。印章的点缀,在画面中起到平衡构图、丰富视觉元素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画传统审美中“诗、书、画、印”一体的体现,彰显着艺术的完整性与文化内涵。

《牛腹我背装尽一山青翠》2025年

三、艺术风格溯源

(一)传统中国画的传承

从绘画技法来看,这幅作品继承了中国花鸟画的传统精髓。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分科,注重对花鸟虫鱼等自然物象的描绘,同时强调“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赵英斌先生的《桃子》,在对桃子这一题材的处理上,延续了传统花鸟画对自然生命的关注与赞美。用笔上,体现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基础,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等变化,塑造出物象的形态与质感,这与传统工笔、写意花鸟画的用笔理念一脉相承。色彩运用上,虽未采用过于浓艳复杂的色调,但简洁的粉绿搭配,符合传统花鸟画“随类赋彩”的原则,同时又融入了画家个人对色彩的理解与提炼,展现出淡雅而不失生动的视觉效果。

《进山寻友看画》2025年

(二)个人风格的呈现

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赵英斌先生也展现出个人的艺术风格。画面中,桃子与枝干的描绘并非完全的写实,而是带有一定的写意性。这种写意性,是画家对自然物象进行主观提炼与加工后的结果,体现出画家的艺术个性。相较于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精细入微,这幅作品更侧重于传达物象的神韵与整体气息,在笔墨的运用上更加自由洒脱,展现出一种朴拙自然的美感。八十二岁的创作阶段,画家的技法已趋于成熟,人生阅历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使得画面蕴含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厚重与平和,这是个人风格中独特的生命质感体现。

《布谷天外》2025年

四、文化寓意解读

(一)桃子的文化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桃子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长寿的象征,传说中王母娘娘的蟠桃三千年一熟,吃了能延年益寿,这幅画中的桃子,虽未直接点明长寿主题,但从其“瑶池种”的题款联想,也暗含着对美好、长寿等吉祥寓意的传达。同时,桃子也象征着多子多福,其饱满的形态和繁衍的生长特性,在传统文化中与家族的兴旺、生命的延续相联系。赵英斌先生以桃子入画,借助这一传统吉祥符号,传递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生命的积极向往,使画面超越了单纯的自然物象描绘,具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赠予有缘人”的文化内涵

“本是瑶池种赠予有缘人”这句题款,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缘”的理解与重视。“缘”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代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与契合,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精神层面的共鸣。画家将带有美好寓意的“瑶池种”桃子赠予“有缘人”,一方面体现了艺术作品作为情感与思想传递媒介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情、重意,追求精神交流与契合的价值观。这种文化内涵的注入,让这幅画不仅仅是视觉艺术作品,更成为一种文化与情感的载体,拉近了作品与观者之间的距离,使观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文化情感的互动。

《李白黄山诗意图》2024年

五、创作背景与生命感悟

(一)创作时间与年龄的意义

乙巳年,八十二岁高龄的赵英斌先生创作这幅作品,这一年龄阶段对于艺术家而言,往往是艺术创作达到新境界的时期。历经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与人生磨砺,画家对生命、对艺术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此时的创作,不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多的是生命体验的抒发。八十二岁,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美好,这种生命历程反映在作品中,使画面蕴含着一种宁静、豁达的气息,桃子的描绘虽生动却不张扬,枝干的勾勒虽苍劲却不凌厉,整体呈现出一种平和、醇厚的艺术格调,这是生命沉淀后对艺术的独特诠释。

《日啖荔枝三百颗》2025年

(二)“槐香堂”的环境寓意

“于槐香堂”这一创作地点的交代,虽简洁却也可引发联想。槐香堂,或许是画家的工作室或居所,“槐香”给人以宁静、古朴的氛围联想,象征着一种传统文化的浸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画家更容易沉浸于传统艺术的氛围,汲取文化养分,也让作品带上一种文化传承与坚守的意味。同时,“槐香”所营造的温馨、自然的环境,也与画面中桃子所传递的美好、自然的气息相呼应,共同构建起一种和谐的艺术创作与欣赏氛围,体现出环境对艺术创作的潜移默化影响,以及艺术作品与创作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好花长开》2025年

六、艺术价值与审美体验

(一)艺术价值体现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幅《桃子》中国画为中国传统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例。它在继承传统技法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展现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与生命感悟,为研究当代中国画家对传统花鸟画的创新与坚守提供了样本。在艺术市场与收藏领域,这样一幅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体现画家个人艺术成熟度与生命厚度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艺术研究价值。它承载着特定时代下一位画家的艺术创作状态,对于了解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生态与艺术家个体的艺术轨迹有着重要意义。

《雪原初晴》2004年

从艺术审美教育的角度而言,这幅作品可以作为优秀的教学案例,引导学习者理解中国画的“诗、书、画、印”一体的审美体系,感受传统花鸟画的笔墨情趣、文化寓意以及画家的生命表达。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欣赏与解读,能够培养观众对中国画艺术的感知力,提升其艺术审美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

《高原红云》2004年

(二)审美体验层次

对于普通观者而言,首先感受到的是画面直观的视觉美感。桃子的娇艳色彩、枝干的苍劲形态,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与和谐统一,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深入欣赏,会发现画面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如桃子的吉祥象征、题款的文化内涵等,这些内容丰富了观者的审美层次,让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当观者了解到画家的创作背景与年龄后,又能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的厚重与艺术的传承,这种对生命、对艺术传承的感悟,使审美体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共鸣,让观者在欣赏一幅画的过程中,完成从视觉感知到文化理解,再到精神感悟的审美提升过程。

《雪原集市》(指墨)2006年

七、与同时代花鸟画的比较

在当代中国画坛,花鸟画创作呈现出多元的风格走向,既有对传统技法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的创作,也有融合西方绘画元素进行大胆尝试的作品。赵英斌先生的这幅《桃子》与一些过度追求创新、融合西方元素的花鸟画相比,更侧重于对传统花鸟画精神内涵的坚守与传承。它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在传统的笔墨语言、文化寓意表达中展现艺术价值,这种创作态度在当代多元的艺术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坚守。

《雪原逆风》(指墨)2006年

与同时代一些同样注重传统的花鸟画作品相比,赵英斌先生的《桃子》又因画家个人的年龄与生命阅历,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气质。八十二岁的创作,使作品中蕴含的生命感悟更为深沉、平和,不同于年轻画家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技巧炫耀或情感的激烈表达,这幅画更多的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醇厚,在传统花鸟画的审美体系中,开拓出属于个人的、基于生命体验的艺术表达空间,为当代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基于生命历程的创作视角与审美范式。

《为黄宾虹造像》(指墨)2006年

八、结语

赵英斌先生的中国画《桃子》,以其生动的物象描绘、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个人风格与生命感悟,成为中国传统花鸟画在当代创作中的一个精彩范例。它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画的魅力不仅在于技法的传承,更在于文化精神的延续与个人生命体验的融入。这幅作品如同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既能领略到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审美精髓,又能感受到一位八旬艺术家对生命、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当代艺术不断求新求变的语境下,这样坚守传统、传递文化与生命温度的作品,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与精神指引,也让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充满信心与期待,期待更多这样蕴含深厚文化与生命力量的艺术作品涌现,继续书写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辉煌篇章。

《为陶渊明造像》(指墨)2006年

《旋风》(指墨)1993年

《野乐》(指墨)1993年

《南国大叶》(指墨)2006年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