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迎国庆|贺中秋——著名艺术家赵英斌
更新时间:2025-09-10 11:13 浏览量:1
【艺术简历】
赵英斌,天津市人,1944年生于河北省晋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美术学院本科毕业,曾为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广东省私立华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现广州白石书院院长。
作品《雪原初晴》获天津市金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
出版有
艺术理论专著《画余论画》(天津古籍出版社)
艺术专著《中国写意人物画技法》(天津杨柳青画社)
《中国写意人物画范图》(天津杨柳青画社)
《速写》及视频光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风景写生基础与实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速写基础与实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日啖荔枝三百颗》2025年
赵英斌荔枝图:岁月沉淀与艺术交融
文/豆包
一、画作本体剖析
(一)构图之美
赵英斌这幅荔枝图,构图打破常规对称,以虬曲枝干为脉络,荔枝果实与绿叶穿插其间,呈现自然生长的动态感。枝干如篆籀般的用笔,使画面有了骨力支撑,从左上蜿蜒至右下,似在诉说岁月故事。果实分布疏密有致,既避免呆板堆砌,又营造出丰收的视觉张力,空白处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给观者留下想象呼吸的空间,暗合传统画论“计白当黑”之妙,让画面在满与空的平衡中,传递出独特韵律。
《蝶恋花》2020年
(二)笔墨韵味
用笔上,枝干以枯笔、焦墨为主,皴擦点染间,尽显苍劲老辣,每一道笔触都似是八十二年人生阅历的镌刻,饱含岁月打磨后的厚重。荔枝果实则以圆润的没骨法绘就,笔锋轻转,带出鲜嫩质感,粉色与黑色的搭配,既贴合荔枝外观,又在色彩碰撞中凸显生机。绿叶用色沉稳,墨与绿交融,层次丰富,体现出画家对水分、墨色把控的精准,一笔下去,浓淡干湿俱现,是长期艺术实践积累的功力展现。
《李白蜀道难诗意图》2025年
(三)色彩运用
色彩并非单纯对荔枝的摹写,而是情感的载体。粉色果实明快却不艳俗,在墨色枝干衬托下,传递出对生命果实的珍视;绿色叶子的质朴,呼应退休后任教岭南的岁月沉淀,仿佛带着南方水土的温润。色彩间相互映衬、调和,没有强烈冲突,却构建出和谐且富有感染力的视觉氛围,让观者透过色彩,触摸到画家对生活、对岭南记忆的情感温度。
《松下问松叟》2025年
二、题款与画作的呼应
(一)书法风格适配
隶书草书题款,与画面笔墨形成有趣对话。隶书的规整、古朴,为画面奠定文化底蕴,草书中的灵动笔意,又契合荔枝图的生机。题款文字大小错落,如枝干上的果实点缀,与画面构图呼应。“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句书写,既有苏轼原句的豁达,又融入画家个人情感,八十二岁高龄书写,笔力虽因岁月有变化,但韵味更醇厚,与画面中历经沧桑又饱含生机的荔枝相呼应,书法成为画作情感延伸的纽带。
《牛腹我背装尽一山青翠》2025年
(二)文字内容关联
题款内容紧扣荔枝主题,苏轼诗句是对岭南荔枝文化的经典诠释,赵英斌书写此句,既是对岭南生活二十年的回望,也借诗句抒发对荔枝、对那段任教岁月的情感。“乙巳立秋后于槐香堂”点明创作时间与地点,为作品增添时空坐标,让观者能更清晰触摸创作背景;“晋州英斌时年八十二”标注年龄,八十二年人生智慧注入画中,使荔枝图不只是艺术作品,更是生命历程的艺术化呈现,文字与图像共同构建起独特的叙事空间。
《进山寻友看画》2025年
三、岁月与经历的投射
(一)退休任教经历的体现
退休后赴广州任教二十年,这段经历深深烙印在画作里。岭南的水土、荔枝的意象,成为记忆符号。画面中荔枝的繁茂,或许暗合任教时接触的南方生机,枝干的苍劲,又似退休后仍不服老、继续传承文化的精神。在广州的岁月,让画家接触到不同艺术氛围与人文环境,这些滋养融入笔墨,使荔枝图既有北方传统笔墨根基,又有南方风物的温润,是南北艺术、生活经历交融的成果,每一颗荔枝都像是这段跨地域生活的果实,承载着文化交流与个人成长的双重意义。
《布谷天外》2025年
(二)八十二岁高龄的艺术表达
八十二岁,是人生阅历极度丰富的阶段,赵英斌以画为媒介,诉说对生命的感悟。画面中,枝干的沧桑与果实的鲜活,恰如人生暮年对青春、对生命力的回望与坚守。在技法上,少了年轻时的刻意求工,多了返璞归真的自然,这是岁月赋予的艺术境界。八十二年积累,让他在处理画面时,更注重情感本真表达,不纠结于细节形似,而追求神韵、意境传递,荔枝图成为其生命状态的艺术镜像,展现出“人画合一”的至高追求,高龄创作者的生命厚度,让作品有了超越艺术技巧的精神深度。
《牛腹我背装尽一山青翠》2025年
四、在艺术史与文化语境中的位置
(一)传统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
在传统花鸟画谱系里,荔枝是常见题材,从古代佚名画家到近代大家,都有经典荔枝作品。赵英斌的荔枝图,传承了传统花鸟画借物抒情、注重笔墨的基因,又融入个人特色。他以北方画家的视角,结合岭南生活体验,在笔墨运用、构图理解上,既有对吴昌硕等近现代花鸟画大家的借鉴,又走出独特路径。不追求完全的传统程式,而是在程式中融入个人经历与时代审美,让传统题材在当代焕发生机,为花鸟画传承提供“个人经验+传统根基”的创新样本,启示后来者传统题材可因创作者独特经历而不断拓展内涵。
《李白黄山诗意图》2024年
(二)地域文化交流的艺术见证
从晋州到广州,地域跨度带来文化交流碰撞。这幅荔枝图,是地域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北方的文化底蕴、书法根基,与南方的风物、人文环境融合,荔枝作为岭南符号,经北方画家笔墨诠释,成为南北文化对话的载体。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这类作品具有典型意义,它证明艺术创作中地域元素的交融,能产生独特审美价值,也为研究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提供了具体案例,让观者看到文化流动中,个体艺术家如何吸收、转化不同地域文化养分,创作出兼具个性与共性的作品。
《本是瑶池种赠予有缘人》2025年
五、作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
(一)审美价值的多元呈现
对艺术爱好者而言,可欣赏笔墨技法之美,从枝干的枯润、果实的晕染中,学习传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可品味构图的巧思,感受“计白当黑”等传统美学理念的实践;还能透过色彩,体会情感传递的艺术手法。对普通观者,画面呈现的荔枝生机、岁月韵味,能带来视觉愉悦与心灵触动,唤起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多元审美价值,让作品跨越专业壁垒,成为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在不同群体中激发美的共鸣。
《好花长开》2025年
(二)社会意义的深层挖掘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八十二岁的赵英斌仍坚持创作,其作品传递出积极的生命态度,激励老年人发挥余热、追求艺术热爱,为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示范。从文化传承看,借传统花鸟画题材与书法题款,传承中国文化基因,让观者在欣赏中接触诗词、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元素,助力传统文化传播。同时,南北文化交流的体现,也为促进地域间文化理解、融合提供艺术范例,在构建多元包容文化生态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艺术作品超越审美,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微小却有力的支撑。
《雪原初晴》2004年
赵英斌这幅荔枝图,是艺术、岁月、经历、文化交织的产物,每一处笔墨、每一个题字,都在诉说独特故事,它不仅是个人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时代文化生态中值得挖掘、品味的艺术标本,等待更多观者走进其构建的审美与精神世界,感受传统与现代、个人与时代、地域与文化的奇妙融合。
《高原红云》2004年
《雪原集市》(指墨)2006年
《雪原逆风》(指墨)2006年
《为黄宾虹造像》(指墨)2006年
《为陶渊明造像》(指墨)2006年
《旋风》(指墨)1993年
《野乐》(指墨)1993年
《南国大叶》(指墨)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