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增利|翰墨传薪·在美学中探寻文人绘画艺术的哲思
更新时间:2025-09-10 13:15 浏览量:2
慕增利,曾用名慕曾历,笔名乾哲,1954年生于山东莒县,毕业于山东工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陶瓷协会会员、首届山东省特级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特聘高级画师、临沂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临沂书画艺术家联谊会名誉主席。
自幼酷爱丹青,作品曾连续在第四十届、四十一届、四十三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获金、银、铜奖。先后还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一届美展铜奖,陶瓷作品先后荣获第三届“大地奖”银奖,第十五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第七届“中陶奖”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潮州杯”金奖,潮州国际陶瓷交易会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其中作品《富贵牡丹》曾获第三届中国陶瓷名家名作展暨2015陶瓷作品评比金奖;两件青花作品《盛世牡丹》荣获第五届“大地奖”陶瓷作釉下青花系列作品《国色天香》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铜奖,获2018年“泰山瓷业杯”第四十四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2019年,陶瓷作品(争上游)荣获中国陶瓷协会举办的展览大地奖一等奖,2019年作品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水墨画邀请展领军人物大奖。
文/翰艺
慕增利,字乾哲,这名字本身即是一道哲思的伏笔。“乾”为《易经》首卦,象征天行健之刚毅,亦喻生生不息的自然律动;“哲”则指向澄明的智慧。当“乾”与“哲”在笔名中相融,便隐隐指向他对万物生机的敏锐捕捉与对艺术本质的深邃洞察。这一名号,犹如他艺术精神的一枚徽章。慕增利自幼浸淫丹青,深厚的传统功底是他艺术大厦的基石,但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凭借天赋与哲思,在花鸟画领域开辟出一片属于“慕家样”的独特天地——尤以笔下活色生香的游鱼,成为其最闪耀的艺术标识。
陶瓷 瓷板·鱼乐
观慕增利之画,其妙首在笔墨的“逸”与“简”。他深谙中国画“惜墨如金”的至高境界,笔下线条凝练如刀劈斧削,却又能流转如春蚕吐丝,充满内在的韵律与弹性。这线条的“简”绝非简陋,而是“删繁就简三秋树”般的高度提炼。其泼墨技法更是挥洒自如,墨色浓淡相破相生,水分控制精妙入微,于混沌中见秩序,于氤氲中显精神。这种看似“逸笔草草”的挥洒,实则是千锤百炼后对物象神髓的精准把握。其笔下群鱼,便是这“逸简”美学的完美化身。鱼身常以饱含水墨的侧锋一笔挥就,墨色由浓及淡自然晕散,鱼的立体感与游动之势瞬间生成;鱼尾或如轻纱摇曳,或如利剪裁水,仅寥寥数笔,水的阻力与鱼尾摆动的力量感便跃然纸上。线条的简劲与墨韵的淋漓在他笔下浑然一体,营造出“笔不到意已周”的无限想象空间。
慕增利画鱼之绝,更在于其对“动”与“势”的非凡掌控。他深悟“气韵生动”乃六法之首,笔下的鱼群绝非静态标本的罗列。他善于捕捉鱼群在水中瞬间的灵动姿态——或聚集成势,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或散若星点,悠然自得于碧波;或上下争流,展现生命的竞逐之力。其构图尤为精妙,大胆留白处即生烟波浩渺之想,虚实相生间,鱼仿佛在无边无际的水域中自由穿行。看《鱼乐图》,鱼群疏密有致,姿态各异,在无形的“水”中形成一股强大的视觉漩涡,牵引着观者的视线随之流动,心亦随之畅游。这“动”非仅形之动,更是“生”之动、“势”之动,是天地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的视觉交响。
他艺术的核心魅力,更在于其写意手法所蕴含的“意趣”与“哲思”。他的画作既有对物象形态的适度把握,又充满文人画特有的书卷气息与抒情意味。他笔下的花鸟鱼虫,已非单纯的自然摹写,而是艺术家心灵观照后的意象升华,承载着他对生命、自然的温情礼赞与深沉哲思。其鱼画常题“乐在其中”、“得水之欢”,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将鱼水相得之乐升华为一种超脱物外、自在逍遥的人生境界。这种“意趣”源于他对生活的细腻体察,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其“乾哲”之名所蕴含的观天悟道的智慧。他以画问道,借自然之景,抒胸中逸气,传递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逍遥自适的东方生命哲学。
他不仅在纸本水墨领域成就卓著,在陶瓷艺术领域也有着显著的贡献。作为中国陶瓷协会会员、首届山东省特级陶瓷艺术大师和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特聘高级画师,擅长青花、釉里红等多种陶瓷工艺。他将纸本绘画的技艺和理念成功地转化到了陶瓷创作中。陶瓷艺术是一种工艺美术,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慕增利的陶瓷作品广泛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审美观念,表现出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他深入研究了陶瓷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使作品既具有高雅的艺术性。以象征寓意的手法,用花卉、禽鸟的名称谐音,来表达人们向往平安如意、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慕增利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传统基础上,进行了现代性的创新和发展。
他通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在构图上的精心经营、对传统吉祥寓意的现代诠释、在陶瓷艺术上的创新探索,都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在美学理念上,慕增利注重表现物的神态和意境,而非单纯追求形似。他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构图的虚实疏密,创造出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的画面。在写意花鸟画和陶瓷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只有主观符合客观才能产生共鸣。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他能够将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意识相结合,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作品。他的艺术道路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僵化的遗产,而是活的源泉,只有深入传统而又跳出传统,才能真正实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
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他的艺术探索为我们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的作品证明,只有扎根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追求,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和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