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艺术殿堂内悦耳的“神秘力量”从何而来?青年音响师练就“十八般武艺”,做好小小螺丝钉
更新时间:2025-09-10 15:46 浏览量:1
作为演艺大世界核心剧场之一,已经95岁高龄的上海音乐厅是无数申城市民心中的“城市音乐客厅”,每年名家名团云集、首演首秀频现。近百年征途中,这座艺术殿堂取悦大众耳朵的“神秘力量”究竟从何而来?青年音响师马轻寒的职场故事给了记者答案。
入行5年,上千场演出,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他火速练就“十八般武艺”,却总是默默隐身在剧场的暗角,以声波为笔,用双手作画,凭借“指尖芭蕾”般的精准操控和“耳听八方”的极致专注,让音乐在这栋古老建筑里自然流淌,也把美的享受传递给每一位听者。
入职18天迎来第一场“大考”
从小学乐器,闯过高考的千军万马,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科技与艺术”专业就读,毕业后成为上海音乐厅的一员……回望马轻寒的来时路,似乎走得十分顺畅,但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音响师想要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并非易事。属于马轻寒的第一次职场“大考”就让他猝不及防。
那是2020年9月下旬,上海音乐厅迎来修缮后的首场音乐会,谭盾携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奏响《武汉十二锣》。名家、新作、首演,为了这次“归来”,主创团队配备了豪华的幕后阵容,落在马轻寒肩头的任务尽管不算重,可对刚刚入职18天的新人来说,这样的大场面还是让他“有点懵”。
2020年上海音乐厅修缮后首场音乐会,谭盾携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奏响《武汉十二锣》。演出剧照
音响师吃的是“经验饭”,听过的现场越多,经历过的演出越复杂,手上功夫才越稳。“那时的我如同一张白纸,一笔一划都得自己摸索。”上海音乐厅修缮的亮点之一又是大厅声学环境的改善,重点攻克了降噪,观众满怀期待。如何亮好相?马轻寒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从熟悉基础设备起步,一点点将书本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厅里的每台音响、每道音轨“精准对接”。即使没有自己工作的时候,他也悄悄到现场跟着团队“偷师学艺”。
直到演出那天,舞台大幕开启,清晰透亮的音符在90岁的古老建筑里倾泻而出,自然流淌向各个角落,惊艳了所有乐迷,也让马轻寒泪目,这位职场新人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音响师的重要与不易。
每年数百场演出还要主动加码
以日常工作来说,马轻寒需要掌握的技能五花八门:首先要对各种设备操作得心应手,做好音响保障、设计与日常维护;其次,音乐厅的演出丰富多元,既有音乐会、音乐剧,还包含各类舞蹈、戏剧、展览的跨界项目,单是音乐类型就包含了古典、流行、电子、爵士、民乐、摇滚等,音响师要对各种乐器、声音有所认知,才能更好进行录音混音制作。
工作日午间,马轻寒移步南厅,为市民观众带来“音乐午茶”沙龙式小型音乐会。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为了练就“十八般武艺”,马轻寒主动给自己“加码”。一边在音乐厅每年数百场的演出中积累实战经验;一边趁着休息日到不同剧场欣赏各类音乐会练耳力;入职第二年,他还挤出时间攻读了硕士学位,从编程到编曲,文理兼修,手脑并行;如果遇到自带音响师的名家名团来沪,更是“补课”的好时机。
“做我们这行经验很重要,如果你同时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知识储备,你的经验会更加有的放矢。”在马轻寒看来,任何“匠人”都需要以“技”养身,这个“技”不仅是指一门技术,更是能不断学习、提高与创新的技能。也是靠着这份执着专注的精神,这位Z世代的青年音响师很快完成职场蜕变,成为独当一面的后起之秀。
上天台赴进博,流动工位上做个有心人
今年初,2024年上海市“银鸽奖”评选结果揭晓,由马轻寒负责收声的上海音乐厅视频栏目“上台”成功斩获国际传播产品最佳奖。进博会新闻中心内,连续多年飘香的“音乐午茶”,他也是幕后“烹饪”者之一。
“上海音乐厅虽然是栋近百年的老建筑,但一直在尝试新的突破,以多维度艺术创作手法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马轻寒对此深有感触。5年来,他的工作场景从不固定,从古典浪漫的主厅到小而美的音乐立方,从以城市夜空为幕的屋顶天台到泛黄银杏铺席的户外草坪,不同空间呈现出的声音各有差异,对音响师的要求也随之变化。
由马轻寒负责收声的上海音乐厅视频栏目“上台”斩获“银鸽奖”。受访者供图
“哪怕是同样的演出内容,我们也要根据具体的场地声学特性进行不同的音响设计,大剧场里要注重均匀覆盖,小空间讲究扩音与原声的比例平衡,户外要克服风雨鸟鸣与城市喧嚣带来的自然障碍……琵琶、古筝、钢琴、圆号等不同乐器演奏时,话筒的摆放方式都大有学问。”马轻寒坦言,音响师要时刻谨记在流动工位上做个有心人,才能将美妙的音乐传到听者耳畔。
检察官?翻译家?AI浪潮下守住初心
当然,他的身份也在不停变换。马轻寒笑称,入行以来,自己有时像个“检察官”,要在每次演出前准备大大小小各种预案,设备测试再测试,线路确定再确定,大幕没有合上前要时刻紧绷神经、耳听八方,力争在所有隐患出现前掐掉它的苗头。
有时他又变身“翻译家”,当演奏者提出“我想要这个声音甜一点、厚一点”等需求时,音响师必须把这些抽象的词汇转换成机器听得懂的语言。就好比画家画好了画,但是他们不会装裱,音响师做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如何给不同作品选择最合适的“框”,是演出能否完美呈现的关键一环,也是马轻寒不断追寻的目标。
尤其身处AI浪潮下,舞台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摆在音响师面前的路亦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想,技术的发展没有穷尽,人的潜力同样是无限的,首先要守住初心。”马轻寒坚信,无论何时,一名合格的音响师都得拥有过硬的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沟通协调能力,面对行业新趋势要懂得创新,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得稳得住,最重要的是对待每场演出都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是亘古不变的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匠人心语】
——我希望自己始终不忘倾听
记者:作为年轻一代的音响师,你怎么理解“匠心”二字?
马轻寒:任何“匠人”都需要以“技”养身,这个“技”不仅是指一门技术,更是能不断学习、提高与创新的技能。
记者:在这栋近百年的艺术殿堂里,你怎么定义“音响师”这个岗位?
马轻寒:如果把上海音乐厅比作一个巨大的机器,音响师就是其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看着不起眼又不可或缺。舞台艺术是综合艺术,凝结着声音、灯光、表演、化妆、道具等无数细分领域的心血,每个人虽各有分工却紧密相连,大家一起携手合作才能营造出美妙的艺术世界。
记者: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马轻寒:时代在发展,行业在革新,音响师也要不断前进。我希望自己始终不忘倾听,倾听音乐、倾听观众心声、倾听艺术家的需求,这样才能在艺术与技术的桥梁上将声音美感不断放大。
头图为上海音乐厅青年音响师马轻寒在录音棚内工作。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