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书画艺术代表人物——张凡
更新时间:2025-09-10 15:49 浏览量:1
【艺术简介】
张凡,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禅意学人。现为江苏省宿迁市画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宿迁市六届常委、五届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宿迁市基层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琴学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是江苏省“书法美术宿迁现象”的主要推手和参与者。
“和光同尘——张凡画展”曾在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宿迁市;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张掖市、天水市、敦煌市、平凉市、陇南、陇西、武威、庆阳;山东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莱芜、青州;广东省广州市、深圳、上海、福州等地展出,受到业界广泛好评。
“尘尽光生.张凡中国画展”在江苏省宿迁市博物馆、淮安市美术馆、沭阳县美术馆展出,张凡的代表作《江山万里图》是由68张八尺整张宣纸竖式横接成高2.48米,长近90米的长卷巨制,著名画家高云先生认为这是典型的“线性山水”,有“大、写、意”之特质。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先生曾以“看张凡作品,谈中国画现状”为题写文章点评其作品的艺术思想和价值。张凡是中国新文人画的推动者之一,他的山水画和梅花系列作品,风格独特,有禅思妙想,见性悟真,是当代中国画坛的实力派画家。是“线性山水”的开创者。出版个人专著多部,主编系列专业画册多部、发表论文80余篇。
试述中国书画的精神底色与审美关照
文/张凡
溯夫华夏文明,书画同源,肇始于河图洛书之妙,发轫于甲骨钟鼎之奇。其精神若长河贯日,绵绵不绝;其审美容万物入怀,熠熠生辉。盖中国书画之精髓,不在形骸之似,而在神韵之通;不在笔墨之工,而在心境之达。今以一管之见,探其幽微,述其精妙。
精神底色之根脉
中国书画之道,根植于"天人合一"之哲学,融贯于"知行合一"之智慧。观夫《周易》"立象以尽意",老庄"道法自然",孔孟"尽善尽美",皆为书画精神之滥觞。此精神者,若日月经天,亘古不移;若江河行地,百代相传。
以道驭器,方见书画本真。笔墨为器,载道而行。笔锋之疾徐,若四时之更迭;墨韵之浓淡,似云霞之聚散。张彦远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道出书画创作之根本。如王羲之《兰亭序》,笔走龙蛇间尽显天地灵气;顾恺之《洛神赋图》,线条流转处暗藏宇宙玄机。此皆道器合一之典范,精神底色之彰显。
审美关照之境界
中国书画之审美,贵在"澄怀观道"。宗炳言"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点明审美之真谛。所谓澄怀,即涤荡尘虑,虚静其心;所谓观道,即洞察万物,体悟天机。
审美关照之境,应有三个层次:初为"目遇之而成色",以眼观物,得其形;次为"心领而神会",以心感物,得其韵;终为"物我两忘",以神契物,得其道。我多次观三山五岳之景,心随笔运,画出90米《江山万里图》巨制长卷,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空灵;元人倪瓒写太湖之石,逸笔草草,绘就"只傍清水不染尘"之高逸。皆以澄明之心,观天地大美。
艺术语言之精妙
中国书画之妙,尽在笔墨。笔为筋骨,墨为血肉,二者相济,方显生机。笔之轻重缓急,若音乐之节奏;墨之干湿浓淡,似丹青之交响。故有"笔力扛鼎"之雄强,"墨分五色"之精妙。
用笔之道,贵在"骨法用笔"。中锋取劲,侧锋取妍,藏锋显拙,露锋见巧。我之“线性山水”书写为上,笔等用心,颜鲁公书法用笔如钢筋铁骨;怀素草书,笔似惊蛇入草。用墨之法,妙在"气韵生动"。浓墨如渊,淡墨如烟,湿墨若雨,干墨似风。元人黄公望作画,淡墨轻岚写尽江南秀色;八大山人花鸟,枯笔焦墨尽显孤傲风骨。
意境营造之追求
书画之终极追求,在于"立象尽意"。象为形,意为魂,以形写神,以象达意。故画竹非竹,画梅非梅,皆为胸中逸气之抒发,心中情志之寄托。
意境营造之法,贵在虚实相生。实处见功力,虚处显境界。我画“双勾梅花”,一枝横斜清入梦;马远"一角构图",留白处似有无尽江山;八大山人"白眼向人",简笔中饱含孤傲情怀。又如苏轼书"我书意造本无法",以意驭笔,自成高格;赵孟頫"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别开生面。皆在有限之象中,传达无限之意。
当代传承之思索
书画之道,既承千年文脉,亦应时代之需。当以古为鉴,取其精华;以今为镜,开创新局。既要坚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传统,又要发扬"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当随人”、“笔墨当随心”、“笔墨当随我”、“笔墨当随意”之精神。
我当以澄明之心观照万物,以创新之笔书写时代。既要研习古人之法,又要体察当下之情;既要追求笔墨之精,又要注重意境之深。如傅抱石"抱石皴"之雄奇,李可染"逆光山水"之瑰丽,皆在传承中创新,于守正中出新。
文脉永续 艺道恒新
中国书画之精神底色,如青松翠柏,经霜雪而愈茂;其审美关照,若明月清泉,历古今而长新。笔墨之间,藏天地之奥秘;点画之外,见性情之真淳。愿吾辈书画人,承先贤之遗泽,开时代之新风,以澄怀观道之心,写盛世华章之美,使中国书画之道,永续传承,光耀千秋。
斯论虽浅,然衷心祈愿:愿书画艺术之树常青,愿审美精神之光永耀!
张凡的艺术世界
文/刘婷婷
历经风雨显苍劲;融汇古今成波澜。张凡,作为宿迁市画院院长,他既守笔墨之根,又拓创新之路,于线性山水间立格,于万里江山中寄情,于笔禅墨迹里悟道,为中国美术添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从乡野稚趣到画坛中坚,步步印初心
张凡,起于沭阳县庙头镇赶埠村。童稚之年便与笔墨结缘,虽无案头珍玩,却以大地为纸、枯枝为笔,摹鸟兽之形,绘云霞之姿。这份源于自然的热爱,如种子深埋心田,待时而发。彼时沭阳乡间,艺术资源匮乏,他便省下纸笔钱,在田埂上用手指画稻麦,在河滩上以石子描鱼虾,天地万物皆是师,风霜雨雪皆入画。这种与自然相融的启蒙,让他早早悟得“外师造化”的真谛,为日后山水创作埋下了“观物取象”的伏笔。
1989年,淮安师范美术专业毕业,他执鞭庙头中学,讲台之上授技法,斗室之中研画理。乡村中学的条件简陋,他仍在宿舍墙壁上贴满了自己的习作,深夜就着煤油灯揣摩山石皴法,清晨踏着露水去田野写生。学生眼中,他是乐观向上而又幽默的美术老师,一笔一划教勾勒;自我心中,他是虔诚的艺术信徒,一字一句悟画论。五年执教生涯,他未曾因琐事荒废笔墨,反而在与乡村孩童的相处中,更添对“纯真”的珍视——这份心境,后来化作他画中梅花的清逸、山水的空灵。
然胸中有丘壑者,岂甘囿于方寸?1993年始,十五年求学之路,如鸿雁南来北往:江苏省教育学院夯实基础,从《韩熙载夜宴图》到《富春山居图》,他逐笔临摹,深究古法;南京艺术学院悟笔墨之道,在刘海粟、傅抱石等先贤的作品前驻足良久,思索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中国国家画院参透山水精神,遍历黄山、雁荡,看云起云落,悟“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深意。师法古今等名家,他不取皮毛之仿,唯求心法之传,“以书入画、以画证道”的主张,如明灯照亮他的艺途;博览古今佳作,他不泥流派之囿,只取精髓之融,从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到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皆化为他笔下的养分。
2004年,南京博物院“以艺行道,道法自然——张凡中国画展”,是他艺术成熟期的首次亮相。展品中,《承恩问津》以长线条勾勒山峦,墨色浓淡相间,既有传统山水的氤氲之气,又有个人风格的灵动之感,引得同道瞩目。此时的他,已从乡野少年蜕变为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意识的画坛新锐,而从教师到专业画家的转身,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笔耕不辍,是对艺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
二、线性山水开新境,笔禅墨迹悟真经
张凡论艺,首重线条。他于《中国画笔禅墨偈》中言:“心为笔本,笔为心相,相由心生,墨自心出。心若澄潭,笔底波澜不惊;心若奔雷,墨间风雨骤兴”;“线者,画之骨也;骨立,则气韵自生。”其“线性山水”之作,正是此论的淋漓实践。中国绘画以线为魂,从顾恺之“春蚕吐丝”到吴带当风,线条始终是精神的载体。张凡深耕此道,却不墨守成规,他将书法中的篆隶笔意融入山水,使线条兼具“力”与“韵”,开创出独树一帜的线性语言。
传统山水之线,或刚劲如剑,或柔婉如丝,而张凡之线,融书法笔意于其间,似篆似隶,若行若草。绘山石,则长线条如古藤缠岩,起笔如“锥画沙”,行笔似“屋漏痕”,收笔若“折钗股”,笔力透纸,尽显“骨法用笔”之妙;画流水,则曲线条如轻云出岫,中锋使转,提按顿挫,似行草挥洒,流转不息,暗合“逝者如斯”之意。他在《线性山水蕴禅机,双勾梅花发清韵》一文中写道:“线性山水,取书法用笔之神韵;双勾梅花,凝空灵简净之精魂。书法用笔,如金刚杵,力透纸背,藏锋露锋,皆显禅机”。
线条不是物象的边界,而是情感的轨迹。”观其《寒山问拾得图》八尺整张山水作品,主峰以篆书线条勾勒,苍劲雄浑,如老松立崖;侧峰用隶书笔意皴擦,古朴厚重,似顽石卧岗;山间小径以行草线条穿插,灵动飘逸,若隐士寻幽。线条或疾或徐,或浓或淡,如山泉漱石,似松风入林,于黑白之间见丘壑,于虚实之中显精神——这种“以线造境”的手法,打破了传统山水“皴擦为主、线条为辅”的模式,让线条成为画面的绝对主角,既保留了传统的“写意”精神,又赋予作品强烈的现代视觉张力。
若言线性山水是其“笔之术”,则“笔禅墨偈”便是其“墨之道”。他在文中写道:“画者,心印也;墨者,禅痕也。”认为笔墨创作当如参禅,需澄心净虑,物我两忘。这份感悟,源于他中年与古琴、佛学的结缘。画室里,他每日清晨抚琴一曲,听宫商角徵羽的清越;入夜读《金刚经》,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空明。琴声涤荡浮躁,经文滋养心性,渐渐化为他笔下的墨色——或焦如古铁,或淡似轻烟,干湿互济,浓淡相生,恰是“禅心无染,墨自天成”。
其墨法之妙,在梅花题材中尤为凸显。他画梅,不重繁花似锦,唯求疏影横斜;不尚色彩浓艳,独取墨色清奇。《月写梅花》中,老干以焦墨皴擦,如古柏盘虬,是“历尽沧桑而不屈”的禅骨;新枝用淡墨勾勒,似玉簪斜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禅心;梅花以飞白轻扫,若寒星点点,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禅意。他在题跋中写道:“梅者,非独咏其傲,更赏其空——空则能容,容则能化,化则能生。”这种“以墨写空”的境界,正是他从禅理中悟出的画道——笔墨不为再现物象,而为直指本心,如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画面洗尽铅华,唯留精神。
三、江山万里铸史诗,一卷山河见胸襟
2013年始,张凡历时数载,成《江山万里图》巨制。此作初以36张八尺整纸横接,后增至68张,长90米,如巨龙横卧,气势磅礴。展卷观之,可见其艺之大成,情之深远——这不仅是他线性山水与笔禅墨迹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当代画家对家国山河的深情告白。
创作之初,他遍历长江、黄河、黄山、泰山,积累写生手稿不计其数,却不急于下笔。他在“我画《江山万里图》”一文中说:“画万里江山,先需有万里胸怀。”为此,他重读儒道释经典,在历史长河中追溯山河的文脉;在“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的意境中汲取山水的灵气;他还了解山石的成因、水流的规律,让笔下山河既有“意”的空灵,又有“理”的坚实。三载酝酿,一朝动笔,他将画室清空,12张一组的八尺整张宣纸连缀成墙,如面对一片待开垦的荒原,以笔为犁,以墨为种,开始了这场“笔墨的修行”。
论其形,是“大笔墨”见真功。山石以篆籀之笔勾勒,如金刚矗立,一笔下去,“力透纸背”,似能听见开山裂石之声;江河以飞白之法晕染,似天马行空,墨色从浓到淡,自然过渡,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浩渺。36纸衔接,至68张成卷,或云气贯通,用淡墨层层晕染,使山峦若隐若现,如仙境缥缈;或山峦呼应,以焦墨重彩勾勒主峰,次峰渐淡,形成“主次分明、气脉相连”的节奏。最难能可贵的是,如此巨制,竟无一处败笔,笔笔“写”出,而非“画”出——他站在画前,时而悬臂挥洒,如武将挥戈;时而凝神细描,似文臣著书,将书法中的“提按顿挫”化为山水的“起伏转折”,将“屋漏痕”的自然天成化为云气的“聚散离合”。这种“书写性”,让画面充满了“力”与“活”,打破了大画易显板滞的桎梏。
论其神,是“大境界”含哲思。他在创作札记中言:“万里江山,非独地理之广,更是心量之阔。”画面中,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庐山瀑布以长线条倾泻而下,墨色淋漓,似银河落九天;亦有“明月松间照”的清幽——江南水乡以淡墨轻描,小桥流水,如世外桃源;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长江入海口以浓墨重彩渲染,波涛汹涌,似万马奔腾;亦有“孤舟蓑笠翁”的孤寂——寒江独钓以极简线条勾勒,一叶扁舟,若天地一粟。佛道“和光同尘”之理,尽在山水起落间——山有高有低,如人生有起有伏;水有急有缓,似世事有张有弛;云有聚有散,若缘分有合有离。而家国“山河无恙”之情,皆于笔墨浓淡中——画面虽无一人,却处处见“人气”:山间隐约的寺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见证;江上飘摇的渔船,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写照;远处朦胧的城郭,是“国泰民安”的隐喻。此作非仅为写景,实为写心——写艺术家对天地的敬畏,对民族的赤诚,对时代的礼赞。
四、兴画院育人才,传文脉济天下
作为宿迁市画院院长,张凡深知:“艺之盛,非一人之功,乃群贤之力。”2009年,他受命组建宿迁市画院,彼时宿迁美术界尚处起步阶段,画家散居各地,创作水平参差不齐。他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为宗旨,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学术研究,让画院从“一张白纸”成长为江苏美术界的“后起之秀”。
他广识贤才,不问出身,唯看艺品。有一位家庭困难的小学生,酷爱绘画却无人指点,孩子作品虽技法生涩却充满灵气,被编入画院公益班学员后,张凡为了能让孩子得到长期的指导,将其收为入室弟子,终身亲授画艺;有青年画家急于求成,画风浮躁,他便带其去皖南写生,让他在奇峰云海中悟“静”,在古松怪石前思“稳”。他常说:“画画如做人,先立品,再立艺。”在他的带动下,画院汇聚了一批潜心创作的画家,形成了“朴实、厚重、灵动”的艺术风格。
他注重学术,以研促创。在宿迁创办中美协写生、创作基地,每年组织“中美协会员写生活动”,遍历洪泽湖、骆马湖、三台山,从家乡取材,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定期举办“笔墨传承”活动,邀请范扬、卢禹舜、高云等名家讲学、办展,让本地画家与全国顶尖艺术家对话;出版《和而不同.宿迁画院作品集》《宿迁市画院理论研究系烈丛书》等著作,将创作实践上升为理论思考。在他推动下,宿迁画坛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书法美术宿迁现象”被江苏省文联作为专题研讨和展览,成为江苏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他更以艺济世,心怀天下。多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参与慈善拍卖,从汶川地震救灾到乡村助学,从留守儿童关爱到传统文化保护,笔锋所至,皆为担当。2020年,他创作《抗疫图》,以线性笔法描绘医护人员逆行的身影,墨色凝重中透着力量,拍卖所得全部捐赠抗疫一线。他说:“画者,不仅要画好纸上山水,更要装下人间冷暖。”这种情怀,让其艺术超越了笔墨技法,升华为一种社会责任——他用画笔连接艺术与生活,让美术真正服务于时代,惠及于大众。
五、承古开今话笔墨,禅道相生悟艺理
张凡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理论。他的《笔禅墨偈》《中国画的气韵之美、哲学思维、禅的境界》等文章,字字珠玑,是他对艺术的深刻洞见,也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笔禅墨偈》中,他提出“绘画是修行”的观点:“笔墨如参禅,需‘戒、定、慧’——戒浮躁,定心神,慧自生。”他认为,当代画坛不少人急于求成,追求“速成”的技巧,却忽略了“修心”的根本。“心不静,则笔不稳;心不诚,则墨无光。”他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读书中涵养文脉,在行旅中体悟自然,在生活中锤炼心性,如此才能“下笔如有神”。这种“以画修心”的理念,直指艺术本质,为浮躁的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流。
在《中国画的气韵之美》中,他解析“气韵”的当代意义:“传统讲‘气韵生动’,在今天,‘气’是时代精神,‘韵’是文化底蕴。”他认为,当代中国画不仅当随时代,还要“随人、随心、随意、随我”,要在作品中体现“中国精神”;也不能割裂传统,要从文化根脉中汲取养分。“线性山水”的探索,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用传统的线条语言,表达当代人的情感与思考,让“气韵”既有古意,又有新意。
他的画论,融合了儒释道思想:儒家的“担当”,让他注重艺术的社会价值;道家的“自然”,让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禅宗的“顿悟”,让他强调“心画一体”的创作。这种多元融合,使其理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为传统画论的当代转化提供了范本。
综上之论,墨痕即心痕,艺道亦人道
张凡之艺,如一条长河:源头是乡野的纯真,中游是求学的融汇,下游是创新的奔涌。他以线性山水续接传统文脉,让线条这一古老的艺术语言在当代焕发新生;以《江山万里图》彰显时代精神,用巨制长卷诉说对家国的深情;以笔禅墨迹阐释艺术真谛,将绘画升华为修心悟道的途径;以画院为平台培育人才,让美术之花在地方绽放;以慈善之举践行担当,让艺术之光温暖人间。
观其画,可见山河气魄——那线条的刚劲,是民族的脊梁;那墨色的空灵,是文化的底蕴。读其文,可悟禅意人生——那“笔禅”的静,是处世的智慧;那“墨迹”的动,是创造的激情。品其人,可知赤子情怀——从乡野少年到画院院长,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虔诚,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这便是张凡——一位以笔墨为生命,以艺术为使命的当代画家。其路正长,其艺日新,正如他笔下的万里江山,永远向着远方延伸,永远充满蓬勃生机。他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史,更是中国美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