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杂志【独立观察】范海民丨从具象到心象:艺术表达的精神跋涉与维度拓展
更新时间:2025-09-10 17:02 浏览量:2
从具象到心象:艺术表达的精神跋涉与维度拓展
文 / 范海民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艺术表达从具象、抽象、意象到心象的演变历程,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与精神境界的升华逻辑。通过分析不同艺术形态的起源、代表作品及文化价值,探讨具象艺术对现实的忠实再现、抽象艺+术的视觉革命、意象艺术的物我交融,以及心象艺术对精神世界的终极探索。研究发现,这四种形态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层层递进、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艺术表达的多元维度,反映出人类在艺术创作中对现实认知、情感抒发与哲学思考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具象艺术、抽象艺术、意象艺术、心象艺术、艺术表达、精神维度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艺术宛如一座永恒的灯塔,始终照亮着人类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精神征途。从原始洞穴中那些质朴的狩猎场景壁画,到当代美术馆里充满先锋理念与深度哲思的装置艺术,艺术表达的形态历经了从具象、抽象、意象到心象的深刻蜕变。这不仅是创作技法的不断革新,更是人类认知边界的持续拓展、精神境界的逐步升华,以及对生命本质进行永恒追问的过程。每一种艺术形态的兴起与发展,都深深烙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基因,生动记录着人类心灵从物质世界向精神宇宙不断探索的艰难历程。
米隆《掷铁饼者》
米开朗基罗《大卫》
一、具象:现实世界的镜像投射与文明基石
1.具象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在艺术的萌芽阶段,人类便萌生出用具象手法记录生活的强烈冲动。在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野牛的轮廓虽显粗犷,却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原始艺术家们运用简单的线条与色彩,将狩猎这一关乎生存的重要场景永久地凝固在了岩壁之上。这种创作行为,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及对神秘自然的敬畏之心,人类试图通过精准再现猎物的形态,从而获取一种能够掌控自然力量的神秘力量。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具象艺术在古埃及、古希腊迎来了新的高峰。古埃及的法老雕像以极为程式化的姿态和永恒不变的面容,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以及神明的威严;而古希腊的雕塑家们则凭借对人体结构的精确把握,创作出了《掷铁饼者》这样充满动感与张力的不朽作品,将理想化的人体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罗丹《吻》
2.具象艺术的巅峰与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无疑是具象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达芬奇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以科学家般严谨的态度研究人体解剖学与光学原理,在《蒙娜丽莎》中,运用细腻的晕染技法(sfumato),使得人物的面庞与背景自然地融合过渡,那神秘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思考;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以精湛技艺,将少年英雄大卫决战前的瞬间凝固为永恒。雕塑中紧绷的肌肉、坚毅的神情以及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不仅展现了人体解剖学的精准,更传递出文艺复兴时期对英雄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极致追求。
刘艺杰《秦魂》(局部)
董书兵《大地之子》
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吻》同样是具象雕塑的经典之作。作品以情侣相拥亲吻的瞬间为原型,细腻刻画出人体的肌肉起伏与肌肤纹理,男女主人公缠绕的肢体姿态充满了动感与张力,将爱情的浪漫与热烈以近乎完美的具象形式呈现。通过精湛的写实技艺,罗丹不仅塑造出真实动人的人体形态,更传递出人类情感中最纯粹、最美好的爱意。
何鄂《黄河母亲》
李象群《我们走在大路上》
当西方的具象艺术被现代主义艺术革命彻底瓦解,中国的具象艺术则成为了坚定的继承者,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对我国的当代雕塑领域中,众多作品延续着具象艺术对现实的精准捕捉与精神诠释。刘艺杰的《秦魂》《大秦文明园》《大秦赋》以雄浑的群像阵列,还原秦代将士征伐四方的壮阔场景,铠甲的纹理、人物的神态皆刻画入微,将历史的厚重感凝固于青铜与石材之中;董书兵的《大地之子》以巨型婴儿俯卧于戈壁的造型,用细腻的肌理塑造出皮肤褶皱与稚嫩神态,既象征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又以写实手法唤起观众对生命本源的敬畏;钱绍武的《李大钊》以刚劲的线条勾勒革命先驱坚毅的面容与不可撼动的胸怀,将人物的精神气质与历史使命感融入具象造型;何鄂的《黄河母亲》通过母亲与孩童的温馨场景,以流畅的曲线和写实的形体,展现黄河孕育中华文明的深刻寓意;杨奇瑞领衔主创的《攻坚》群雕,以具象的造型语言传递新时期国人攻坚奋斗的热血与决心;焦兴涛的《烈焰青春》聚焦消防员群体,将他们逆行冲锋、无畏赴险的英勇瞬间定格为永恒,扭曲却坚毅的肢体姿态、紧绷而果敢的面部神情,都生动诠释着平凡英雄在危难时刻迸发的崇高精神,让观者深切感受到生命在烈焰中绽放的壮美与力量。李象群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与《堆云·堆雪》,在具象艺术中,前者以伟人形象展现时代风貌,人物造型在写实基础上通过肢体动态传递坚定自信的时代精神;后者以细腻笔触雕琢清代帝王形象,在服饰纹理与轮廓线条中暗藏灵动处理,实现历史厚重感与艺术表现力的巧妙融合。
焦兴涛《烈焰青春》
钱绍武《李大钊》
3.具象艺术的价值与局限
具象艺术就像是一面忠实的历史镜子,它不仅完整地留存了特定时代的物质形态,更深刻地映射出人类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与审美理想。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通过对佛教故事以及供养人形象的生动描绘,生动地还原了丝绸之路曾经的商贸繁荣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盛景;委拉斯凯兹的《宫娥》以精妙的构图,揭示了宫廷生活背后复杂的权力结构。然而,当艺术家们开始不断追问“艺术是否仅仅只能局限于模仿现实”这一深刻命题时,具象艺术的边界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更是给传统的具象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促使艺术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艺术的本质究竟为何,这也为抽象艺术的诞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二、抽象:解构与重构的视觉革命
1.抽象艺术的思想启蒙与理论奠基
19世纪末,工业革命与科技的进步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模式,与此同时,各种哲学思潮如尼采的虚无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等,也为艺术领域的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土壤。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大胆提出,艺术应当摆脱对现实物象的过度依赖,转而更加注重表达艺术家“内在的需要”。他坚信色彩与线条就如同音乐中的音符一般,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直接触动人类的灵魂深处。马列维奇创立的至上主义,以简洁的黑色正方形为核心符号,宣称艺术应当超越具象的束缚,进入到纯粹的精神领域,追求一种更为本质和纯粹的艺术表达。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观点,彻底打破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直接关联,为抽象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抽象艺术的实践与流派演变
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布拉克率先对物体进行大胆的几何拆解与重新组合,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中,扭曲变形的人体面孔极具冲击力,宣告了传统透视法则的瓦解,开启了艺术创作的新视角;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将世界简化为最基本的水平垂直线条与三原色,试图运用这些最纯粹的视觉元素来构建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波洛克以独特的“滴画法”进行创作,将整个创作过程本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颜料随意的泼洒轨迹真实地记录下他瞬间的情感迸发与内心的冲动。
石向东《行进》
在中国当代雕塑领域,石向东的《行进》独树一帜,将兵马俑跨步行进的形象沿侧面进行分割组合,后部保留陶俑原本的模样,前面则以金属构造呈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让观者强烈地感受到经过抽象重构后的兵马俑仿佛跨越时空,从古老的往昔坚定地行进至当下,使作品洋溢着现代艺术的先锋气息;黄震为青岛倾力打造的《五月风》同样引人注目。作品以螺旋上升的红色劲风造型示人,凭借极具动感的线条和浓烈张扬的色彩,以抽象的艺术形式深刻诠释出五四运动所蕴含的抗争精神,让这一精神在城市的空间中得以生动彰显;吕绍藩创作的《盛世之光》运用金属材质的特性,通过镜面反射与几何切割的手法,在光影的交织变幻之间,传递出象征时代繁荣的抽象意境,展现出对时代风貌独特的艺术表达;朱林的《24节气》《十二生肖》系列作品,则运用极简的几何符号与流动线条,将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抽象的艺术语言,让人领略到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语境下焕发出的全新魅力。
吕绍藩《盛世之光》
朱琳《十二生肖之蛇》
朱尚熹设计的不锈钢雕塑《水上月》,以抽象扭转的圆环造型为核心,利用镜面不锈钢材质映照天地水光,其虚实相生的形态既呼应天津水文化特质,又以“开口圆”的创意象征文化的开放与交融,成功地将自然之美与人文内涵凝练为兼具现代感的视觉符号,进一步丰富了抽象雕塑在表达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方面的表现形式。
朱尚熹《水上月》
3.抽象艺术的革命性意义
抽象艺术的诞生,无疑是艺术史上一场最为激进和深刻的革命。它彻底否定了“艺术即模仿”这一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将艺术从单纯的再现功能中解放出来,赋予了艺术更为广阔和自由的表达空间。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用色块与线条,将城市的独特节奏转化为一种充满韵律感的视觉音乐,让观众仿佛能听到百老汇街头的喧嚣与活力;罗斯科的色域绘画以大面积的纯粹色块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迫使观众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波动与情感体验。这种全新的艺术形态不仅极大地拓展了视觉语言的边界,更促使观众从以往单纯的“观看物象”转变为“感受形式”,为后续意象与心象表达的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领艺术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
三、意象:物我交融的诗意表达
1.东西方意象美学的殊途同归
意象艺术巧妙地融合了东方深邃的哲学智慧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思潮,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立象以尽意”的观念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周易》,而庄子提出的“得意忘象”更是为意象创作指明了方向,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要超越具体物象的束缚,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表达。八大山人的水墨画堪称一绝,他笔下的孤鸟白眼向天,鱼群翻肚而游,这些看似怪诞离奇的造型,实则是他对亡国之痛的深刻隐喻与情感寄托;齐白石主张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笔下的虾,虽未细致入微地刻画触须与鳞片等细节,却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与灵动的笔触节奏,生动地传递出虾在水中自由自在、灵动活泼的姿态与神韵。在西方,后印象派画家梵高、高更等人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开始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注入到描绘的物象之中。梵高的《星月夜》用旋转扭曲的笔触与浓烈炽热的色彩,将自然景象转化为他内心激情澎湃的外在表现;高更的塔希提岛题材作品,以原始古朴的造型与充满象征意义的手法,深入探索人类的精神本源与内心世界。
徐渭《墨葡萄图》
2.意象艺术的创作手法与审美境界
意象艺术的核心精髓在于“以形写神”,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变形、夸张、留白等独特的手法,构建出一个超越具体物象的诗意空间。徐渭的《墨葡萄图》中,藤蔓如狂草般肆意挥洒,墨点随性泼洒,这些线条与墨点既是葡萄藤的外在形态体现,更是画家“笔底明珠无处卖”的愤懑不平心境的真实写照;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系列打破了传统风景画的固有模式,模糊的轮廓与相互交融渗透的色彩,将光影的瞬间变化升华为一种对刹那间印象的敏锐捕捉与永恒定格。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要求观众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积累与丰富想象力,在“象外之象”中去深刻体会艺术家的深层创作意图与情感表达,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莫奈《日出·印象》
马约尔《地中海》
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的《地中海》,以丰腴而概括的女性人体形态象征广袤的地中海。作品摒弃了对细节的雕琢,通过圆润流畅的曲线与饱满的体量,传递出地中海的宁静、包容与生命的丰沛之感,将具象的人体与抽象的地域精神巧妙融合,达到“似与不似”的意象境界。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皇后》同样极具意象特色,以夸张变形的几何形体塑造人物,看似抽象的形态却蕴含着对王权威严与神秘感的诠释,金属的质感和独特的空间处理,赋予作品原始的生命力与永恒感,引导观众在其作品中感受意象艺术的诗意表达。
3.意象艺术的文化价值
意象艺术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载体,更是连接东西方美学的一座重要桥梁。它既保留了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感知,又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写意画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都充分印证了意象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让艺术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的欣赏,而成为一种承载哲学思考、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的多元载体,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融合与共同发展。
傅榆翔《移民外星人》
朱炳仁《跳舞的人》
韩美林的动物雕塑以夸张变形的线条与灵动造型,将生肖、奔马等形象提炼为充满生命力的意象符号,既保留了动物特征又融入了东方写意精神;吴为山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创作的系列雕塑以扭曲肢体与破碎形态,超越事件再现,用写意雕塑的造型手法唤醒民族记忆与人性反思;傅榆翔的《移民外星人》系列将人类形象与科幻元素融合,以超现实造型引发对文明迁徙与宇宙命运的哲学思考;朱炳仁的《跳舞的人》系列借助熔铜雕的流动线条与韵律感,将舞蹈的动态美凝固为自由奔放的情感意象。
四、心象:精神世界的终极绽放
1.心象艺术的哲学根基与心理探索
心乃度之衡,世间事物与艺术造型分寸度的把握皆源自于心。心象艺术不是对现实物体的直接模仿,也不是纯粹的形式游戏。它是艺术家内在情感、记忆、哲思与潜意识在心灵中酝酿、发酵后形成心之所象的艺术结晶,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和精神指向。心象艺术的出现,标志着艺术表达进入了一个纯粹的精神领域,它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深刻影响,试图将人类潜意识中的精神图景、梦境以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体验转化为具体的视觉符号。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通过独特的“偏执狂批判法”,将梦境中荒诞离奇的场景与现实物象进行大胆拼贴,他的《记忆的永恒》中,柔软如融化般的钟表象征着时间的主观性与虚幻无常,打破了人们对时间的常规认知;培根的三联画以扭曲变形、充满张力的人体形象,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焦虑、痛苦与挣扎。当代艺术家如蔡国强的火药爆破艺术,以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展现出自然与人类力量的碰撞与交融;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装置,通过无数重复的波点和镜面反射,构建出一个充满迷幻色彩的自我宇宙,让观众沉浸其中,迷失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深入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
达利《记忆的永恒》
2.心象艺术的多元实践与当代探索
在数字时代,心象艺术借助新媒体技术获得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数字技术(3D建模、参数化设计、算法生成、动态模拟、VR/AR、生物传感、AI辅助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可以捕捉、可视化,甚至生成那些传统手段难以企及的心灵图景(如情绪的波动、记忆的碎片化、意识的流动、复杂系统的涌现)。TeamLab的沉浸式光影艺术,通过先进的算法生成动态变化的图像,巧妙地模糊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界限,创造出一种极具沉浸感的超现实感官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虚拟世界;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装置作品《天气计划》,利用半透明镜面与人造太阳,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氛围,引发观众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入反思与思考。
布朗库西的《飞翔之鸟》以极度简化的形态,将鸟类翱翔的动态抽象为向上延伸的流线型,彻底剥离具象特征,成为精神自由的象征。作品抛弃了羽毛、羽翼等细节,仅用光洁的曲面与流畅的弧线,唤起人们对天空、速度与无限可能的内心想象,将雕塑语言推向纯粹精神表达的极致。
布朗库西《飞翔之鸟》
瑞士雕塑家贾克梅蒂的《行走的人》系列,以极度消瘦、细长且充满不稳定感的人体形态,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迷茫与焦虑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这些看似脆弱、摇摇欲坠的雕塑,剥离了人体的细节与现实比例,纯粹成为了人类精神困境的象征,直击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陈云岗创作的《中国老子》雕塑,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出心象艺术的魅力。雕塑中老子的形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具象呈现,而是通过对老子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运用抽象的、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与形态,传达出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的深邃与超脱。闵一鸣创作的《贝多芬》雕塑也别具一格,他突破了对贝多芬外貌的常规刻画,以铸造镂空加透光的独特造型和材质,将贝多芬音乐中蕴含的激情与力量以雕塑与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在欣赏雕塑的同时,亦能听到激昂的乐章,感受到贝多芬内心的情感世界。而罗彬文的《无极》系列作品,则是对宇宙、生命等宏大命题的探索,通过独特的材质运用和抽象的造型,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进入一个纯粹的精神探索空间。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天气计划》
中国台湾雕塑家朱铭的《太极》系列同样是心象艺术的经典范例。该系列作品摒弃了对太极招式的具象描绘,以充满力量感的简洁几何形体与流畅线条,将太极拳“以柔克刚、虚实相生”的哲学理念,以及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融入其中。作品中的动态造型,仿佛凝固了太极演练时的气韵流动,观众在欣赏时,不仅能感受到肢体运动的韵律美,更能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宇宙的深邃思考,是艺术家将内心对太极精神的感悟外化为艺术形态的卓越表达。
隋建国的《盲人肖像》系列,堪称心象艺术表达的先锋实践。在创作过程中,隋建国蒙住双眼,摒弃视觉参照,仅凭触觉与直觉,让双手在泥团上肆意游走、揉捏、挤压。这种近乎“失控”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雕塑对形体精准把控的桎梏,使得作品脱离了现实物象的束缚。泥团在指尖的运动下,逐渐形成扭曲、缠绕又充满生命力的形态,每一道凹凸起伏的痕迹,都是艺术家潜意识与内在精神的物质化呈现。《盲人肖像》剥离了外在形象的干扰,将创作回归到最本真的身体感知与心灵触动,让观者透过这些混沌又充满张力的造型,触摸到艺术家对自我、对世界的深度叩问,以及在不确定性中追寻艺术本质的执着探索,展现出心象艺术对内在精神世界极致开掘的独特魅力。
隋建国《盲人肖像》系列
3.心象艺术的终极意义
心象艺术的终极意义,在于突破传统艺术对形式与客体的桎梏,构建起以“内心真实”为核心的精神联结场域。它不仅将创作者的个体生命体验——那些未被言说的感知、流动的情绪与深层的思考,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艺术语言,更以对内心“独立性”的极致尊重,打破了时代语境下标准化审美对个体表达的规训,这既是人类文明在艺术领域对“主体性”的重新确认,也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对话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观念认知基础。
当观众站在詹姆斯·特瑞尔的光装置前,光线不再是照明的工具,而是成为切割空间、牵引意识的介质——在明暗渐变中,视觉的边界逐渐模糊,个体与环境的割裂感被消解,人开始直面“存在本身”的纯粹体验;面对安尼施·卡普尔的镜面雕塑,扭曲的反光将现实世界折叠、变形,观者在镜中既看到自我的投射,又发现自我的异化,这种矛盾感迫使人们审视“自我认知”与“外部镜像”的复杂关系;而隋建国的盲塑作品,剥离了视觉对造型的主导,创作者以触觉探索材料的肌理,观众则通过对“非视觉性”形态的感知,唤醒身体记忆中被忽略的感知维度——此时,艺术不再是静态的审美客体,而是成为串联起“创作者的内心探索”“作品的场域能量”与“观众的生命体验”的动态媒介。
闵一鸣《贝多芬》
它的深层价值,在于让艺术成为精神的“显影剂”:创作者借由作品剖开内心的感悟,观众则在共鸣中照见自身的觉醒,这种双向的“自我发现”,最终指向对艺术与生命的本质追问——关于艺术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意识的边界,以及个体与群体、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心象艺术不仅整合了心理学、物理学、生命学等,还实现了美学与哲学的融合,更以心象艺术的独特方式,推动人类超越具象的现实困境,在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索中,实现个体与文明的共同升维,让人类的精神疆域在心象艺术的滋养下不断向更辽阔的维度延展。
陈云岗《中国老子》
结语:艺术表达的永恒探索
从具象到心象,艺术的发展历程如同一场波澜壮阔、永无止境的精神长征。具象艺术为人类搭建起了认知世界的视觉坐标系,让我们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直观地感受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抽象艺术勇敢地打破了现实的重重桎梏,赋予艺术表达以无限的自由与可能;意象艺术实现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诗意交融,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心象艺术则带领我们抵达精神的彼岸,深入探索人类内心深处最不寻常的艺术世界。这四种形态并非彼此孤立、相互取代,而是相互渗透、层层递进,共同构筑起了艺术表达的多维立体空间。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艺术家们常常跨越不同艺术形态的界限,将具象的写实、抽象的构成、意象的隐喻与心象的哲思有机融合,创造出更为复杂、深邃且富有内涵的艺术语言,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和多元的审美需求。
艺术独具魅力,源于它对认知世界的新颖视角满怀好奇,以及对造型表现力进行不懈探索。从洞穴壁画中原始人类质朴的艺术呈现,到当代艺术针对内心感受、科技伦理、人类命运等复杂问题展开深刻省思,艺术始终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这场从具象走向心象的艺术征程,不仅是鲜活的艺术史缩影,更是人类精神不断成长、持续升华的有力见证。只要人类探索的欲望不止,艺术表达的边界就会不断拓展,在无限的可能中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特力量。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 康定斯基著,吕澎译.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 马列维奇著,邹操译.至上主义:非客观世界[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
[7]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8] 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史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9]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0] 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11] 俞建文.心象艺术概论:以柴祖舜心象艺术创作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13] 吴为山.写意雕塑论[J].美术研究,2010(02).
[14] 牟文虎.从巢变、花变到异变:当代雕塑语境的表达与探索[J].雕塑,2022(04).
[15] Billy Lee,秦志昇译,敖露露校.评盛世之光[J].雕塑,2023(02).
[16] TeamLab.超越边界的艺术:数字时代的心象表达[EB/OL].(2023-06-15)[2024-05-20].https://www.teamlab.art/.
2014年12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第一批学术期刊
《雕塑》杂志2025年第4期封底
作品:《紫气东来》 作者:马辉
《雕塑》杂志创刊30周年
德国建筑师于尔根·迈尔·赫尔曼(Jürgen Mayer-Hermann)设计建造,现建于塞尔维亚(Sevilla)
摄影/劳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