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印记 | 蔡玉水:用艺术守护不能忘却的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0 18:01 浏览量:3
中华网山东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形式,创造性融合书画艺术与AI技术,结合动态化书画等创新形式,让静态画作“跃然屏上”,并邀请多位著名画家,讲述红色艺术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当秋风掠过城市的纪念广场,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在时光里回响,那些沉睡在历史褶皱里的记忆,正随着一场场纪念活动苏醒——大阅兵的钢铁洪流、展厅里的历史影像、银幕上的悲壮叙事,将一代人的思绪拉回那个山河破碎却脊梁不弯的年代。
在这样的时刻,著名艺术家蔡玉水总是会想起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彼时他20出头,刚从艺术学院毕业,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一边是改革开放大潮下的青春悸动,一边是画室里未干的墨迹——那墨迹里,藏着他对近百年民族苦难的追问,藏着他想以画笔为刀、刻写历史的宏愿。
青春与时代浪潮:在改革晨光里,锚定艺术的“苦难命题”
1985年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早春”。街头巷尾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艺术界也涌动着“85新潮”的探索热潮——有人追逐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锋表达,有人沉迷于个体情感的细腻描摹。而20岁出头的蔡玉水,却走向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大学毕业创作时,老师让我们去乡下画‘新农村’,画农村婚礼的热闹场景。”但蔡玉水心中始终念念不忘悲剧创作,于是独自前往南京考察。看到那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那些堆积如山蜷缩的躯体、悲痛欲绝的眼神,像一根钢针扎在他心里。他说,那时候的自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老师教授的“用艺术表达情感”的技巧,却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艺术的作用,不止于描绘美好,更在于为沉默的历史发声。
1988年蔡玉水在创作南京大屠杀
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100多年里,中国像一艘在风暴中飘摇的船,“列强瓜分中国”不是课本里的抽象词语,是弹丸小国也敢挥鞭而来的屈辱,是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我总在想,我们曾经那么辉煌,如今只是复兴,可这段苦难不该被忘记。”蔡玉水的声音低沉下来,“艺术怎么能没有用?如果能用绘画把民族苦难里的崇高精神挖掘出来,让后人知道我们的民族是怎么熬过来的,这才是我想做的事。”
于是,他毅然开启了一场长达十年的艰苦创作。一个人与一段历史,在一间狭小的画室里,相互倾诉着,陪伴着,共同生长着。南京大屠杀的悲怆在笔尖下流淌着。“开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孤单的,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觉得,我不是在画一幅画,而是每天都在和成千上万个逝去的冤魂对话,我能清晰地听到他们的声声呐喊”。
蔡玉水在创作《中华百年祭》
《中华百年祭》:以水墨为镜,照见历史岁月的悲与壮
《中华百年祭》的诞生,像一场跨越十年的“修行”。从1985年到1995年,蔡玉水把青春里最宝贵的十年,都耗在了这幅“关于苦难的画卷”上——而其中关于抗战的篇章,尤其是南京大屠杀的描绘,更是他倾注心血尤多的部分。
1937南京大屠杀(中华百年祭之四)
蔡玉水认为南京大屠杀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中国百年苦难历史的一部分。“我要画的不是具体的哪个杀戮场景,而是一场山倾地覆般的震荡,是那犹生的痛苦嘶鸣与绝望,是一个民族赤裸裸即将被毁灭的巨痛。”于是,在他的笔下,《1937--南京大屠杀》中没有具体特指的人物,没有清晰的面孔,只有浓重的墨块、苦涩扭曲的线条,像波涛一样翻滚的无法分辨的尸骨,像血泪一样晕染的墨色——那墨色里,有勾勒的旧信件纹路基底,有他刻制的碑帖残片,还有用朱砂写就的“1937”这些数字。蔡玉水说,他把这些醒目的红色数字散落在巨大的画面上,就是想让观众在看到它时,能有一秒钟的停顿:“1937,一个永远不该被忘却的历史记忆。”
1991年蔡玉水在为《中华百年祭》刻制碑文
这幅关于抗战的创作,让《中华百年祭》跳出了“单一事件”的局限。他顺着历史的脉络,将南京大屠杀与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黄花岗起义等历史事件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组恢弘悲壮的交响史诗。“抗战不是孤立的,它是百年苦难的终点,也是民族觉醒的起点。40年前我画他们,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伤痛;现在我还想画他们,是为了提醒人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有多珍贵。”
《1945——人证》(中华百年祭之六)
浴火重生:在磨难里,把悲剧淬成艺术的光
1989年的夏天,蔡玉水画室一场意外的火灾,差点让《中华百年祭》永远停留在“未完成”的状态。“画了四年的稿子、半成品,堆满了十几平方的画室,一场大火让这一切瞬间化为灰烬。”面对焦黑的木板、碳化的颜料,还有那些让人心碎的作品残片。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为什么要杀死孩子,而不连同母亲一起杀掉!为什么只烧毁我的心我的血我的创作,而不将我一同化为灰烬,空留我孤伶伶失却了灵魂的躯壳!”
1989年蔡玉水画室意外失火现场图片
蔡玉水在那些痛苦疗伤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为了写《南京大屠杀》,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顶着日本右翼的一次次恐吓,最后她用年轻的生命守住了历史真相。“我这点磨难算什么?”通过这场意外的灾难无疑使蔡玉水加深了对犹如丧子之痛的悲剧的体验,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以往的作品,但烧不毁他那历史悲剧的构想。也许加倍灼烧了他那颗悲愤的心。蔡玉水将这次灾难视为凤凰涅槃的契机,三个月的疗伤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更加决绝地走进画室,走进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热血沸腾的战场。
《1937-铁蹄下的孩子》(中华百年祭之五)
回望:艺术的使命,是让历史活着
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当年轻一代在网络上讨论“纪念的意义”时,蔡玉水近期整理了当年《中华百年祭》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的观众留言——其中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一位北方工大的学生写道:“蔡先生,看了你的作品,让我从庸俗的坟墓中爬起。”
1995.6.6蔡玉水和他的《中华百年祭〉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
“这就是艺术的意义啊。我们不是在‘消费苦难’,是在‘铭记苦难’;不是在‘美化民族悲剧’,而是从悲剧艺术的升华中再次找寻民族的脊梁。”如今,抗日战争胜利已80周年,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越来越少,蔡玉水深感自己这一代人有责任用艺术的方式真实地记录历史,承前启后,让年轻一代了解那段历史,不让历史的记忆消逝。他觉得艺术创作应始终保持警惕,不能被世俗所迷惑,要坚守底线,绝不放任,要为这个时代留下有价值的深刻的印记。
蔡玉水以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通过《中华百年祭》等作品,为我们铭刻下了历史的印记。他用笔墨展现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更传递出一种从苦难中崛起的民族精神,让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侧记
采访那天的路上,下起了大雨,冷雨敲打着车窗,天空压得很低,像一块浸了墨的湿棉,把整座城市都裹进了沉郁的氛围里,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这样的天气,似乎格外适合谈论那段沉甸甸的历史。
画室里,雨声顺着窗沿往下淌,在玻璃上划出弯弯曲曲的水痕。窗外的天光透过雨幕渗进来,落在《1937—南京大屠杀》作品上:浓黑的墨块是燃烧的废墟,朱砂的线条是凝固的血泪,而“1937”那些数字,在雨影里仿佛成了跳动的星火。
雨,下得再大,也总会停;可那些在雨里、在炮火里坚守的人,他们的传说不能停。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谈论历史,从来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沉重,而是为了记住那些在黑暗里举着火的人,然后带着这份温热,继续走向光明的未来。
去程与返程的路上都收到蔡老师发来的信息:雨下大了,开车注意安全。心里因这几句叮嘱暖了几分,沉痛的心情亦舒缓了几分。蔡老师便是这样给人带来温暖的人。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周龙
摄像、摄影/李建龙 李春发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艺术家简介
蔡玉水,北京画院原副院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美术师。
蔡玉水在绘画、雕塑、电影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是中国当代最为优秀全面的艺术家之一。
蔡玉水1963年出生于济南,六岁起师从山东艺术学院著名画家、教育家段谷风先生学习绘画。曾先后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1995年,蔡玉水历经十年艰苦创作完成里程碑式的大型水墨历史人物组画《中华百年祭》,1995年6月年仅三十一岁的蔡玉水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成功举办《中华百年祭》蔡玉水画展,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享有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举办个展这一殊荣最年轻的艺术家。
1995年年底应邀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进行创作、教学及文化交流。1999年举办蔡玉水亚洲巡回画展。2004年入北京画院任专职画家至今。
2005年以来先后承担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刑场上的婚礼》(与王明明先生合作)“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国殇公祭》(与买鸿钧先生合作)以及“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五三惨案》等多项国家重要的创作任务。
并先后荣获“2008·中华十大财智人物”大奖、第六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中国创新榜样奖”等。
2009年至2019年,蔡玉水甘于寂寞扎根边远贫困的山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艺术改变乡村”的创新理念,帮助济南市双泉镇的父老乡亲摆脱贫困走向美好生活,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助推乡村发展的艺术实践。其中由他倾力出资、导演,为双泉镇量身定制的院线电影《艺术也疯狂》于2017年6月16日在全国公映。电影先后获得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优秀奖、第五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最佳美术和最佳男演员双料大奖,济南市第十一届“文艺精品工程”一等奖,第十一届泰山文艺奖等多项大奖,电影入围十余个国际国内电影节。并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永久收藏。
蔡玉水的绘画艺术作品深受世人的喜爱,被世界多家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