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学者梁江:从作画风格和艺术内涵读懂黄宾虹
更新时间:2025-09-10 19:33 浏览量:2
在家门口看国画大师黄宾虹的佳作!正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展出的“爱好溪山为写真——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展,涵括黄宾虹各时期山水画代表作,并辅以对联、信件、手稿、印章等重要展品及文献。该展自7月开展以来,热度持续走高,吸引大批市民以及外地观众观看。与此同时,高热度的背后,关于如何解读黄宾虹的作品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成为观众关注焦点。
学者梁江在讲座现场
围绕这一问题,日前,记者采访知名学者梁江。他表示,在20世纪山水画坛上,黄宾虹的地位无人能出其右。他的实践路径,是依托中国文化传统往前拓进,既深研传统,又极具变革意识。这种胸怀,非常符合深圳的城市气质。
《西泠桥上望南北高峰图轴》 黄宾虹 1954年 纸本设色150.1cm×82.1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夜山图轴》黄宾虹 1952年 纸本设色 86.5cm×31.1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山水图轴 黄宾虹 1953年 120cm×47.3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的山水画以“黑、密、厚、重”的特点而著称,这些特点为他的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梁江表示,“黑、密、厚、重”与黄宾虹的作画风格密切相关。他介绍了黄宾虹一些具有个人风格的作画习惯。比如,作品可以反复叠加,不断加工。他的许多作品都无落款钤印,其中一个原因是便于继续加工;另外,黄宾虹作画不清洗笔毫,沾了墨不断在纸上画,干笔了在水面接触一下,水就吸上去,然后继续画;在材料方面,黄宾虹喜欢自行磨制绘画材料,而且在墨方面非常讲究墨的质量。在梁江看来,这些独特的习惯,与黄宾虹的艺术特色均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山水图轴》黄宾虹 1952年 纸本设色101.3cm×42.7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梁江认为,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涉及国学的领域,黄宾虹都有独特贡献。他是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梁江看来,“浑厚华滋”四字远非单纯的笔墨效果。黄宾虹对20世纪中国画坛的最大贡献,在于从传统内部找到了发展和超越的原动力,承前启后,张扬了泱泱中华的民族性,这一点,是他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国艺术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展览现场
梁江表示,要读懂黄宾虹,除了技法特点,还有几个要点。首先是黄宾虹的书法艺术。他追求金石之气,在文字及书写上下了很大功夫,以书入画是他的第一大特色。其次,除了山水画之外,黄宾虹的花鸟画也境界不凡,主打“简、雅、淡、拙”。
观众看展
最后,梁江谈到,黄宾虹对传统文化造诣深厚,通过对中国笔墨系统的梳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扩展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黄宾虹晚年有某些作品既吸收了西方手法,又是立足中国传统,创造出艺术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