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辛芷蕾威尼斯封后之夜,还有一位演员转型的中国女导演首作入围!-凤凰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10 21:10  浏览量:1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于9月6日尘埃落定,获奖名单的公布再次将全球目光聚焦于水城。在这场光影盛宴中,中国女性电影人的力量尤为耀眼:辛芷蕾凭借《日挂中天》摘得影后桂冠,中国台湾导演陈芯宜的《云在两千米》荣获沉浸式单元大奖,舒淇首次自编自导的《女孩》亦入围主竞赛单元……

在这股强劲的中国女性电影力量中,中国导演叶一云的首部电影长片《上下来去》入选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同样备受瞩目。从演员转型导演,其导演生涯的开山之作巧妙地通过守山老人、城镇女医生和初入城市的小男孩三代人的生命轨迹,细腻而深刻地探寻了一个永恒的命题: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影片中营造的诗性空间与精心雕琢的细节寓意,为当下的国际影坛提供了一份充满东方智慧与人文关怀的独特思考样本。

凤凰艺术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与导演叶一云对话,一同深入探讨《上下来去》背后的电影故事,剖析她从演员向导演转型的心路历程与创作感悟,并透过她的视角,揭开本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更多精彩细节与中国电影人的闪耀时刻。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9月6日的威尼斯丽都岛,夜色被电影的星光点亮,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在此落下帷幕。

当晚最令人振奋的时刻,无疑属于中国演员辛芷蕾——她凭借在电影《日掛中天》中对底层女性“美云”一角的演绎,荣膺最佳女演员沃尔庇杯,成为继巩俐与叶德娴之后,第三位问鼎威尼斯影后的华人女演员。

当辛芷蕾从前辈赵涛——也是本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中唯一的东亚面孔——手中接过“沃尔庇杯”,声音微颤却字字坚定:

“我想对所有女孩说一声,只要有梦想,就大胆去想,大胆去做,万一有一天就实现了呢,像我一样。”

而在台下,在同样的星光与梦想的感召下,另一位中国电影人也在她的“大胆想、大胆做”的梦想之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她,就是中国导演叶一云。

叶一云(左一)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现场

她执导的长篇华语电影《上下来去》,以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与独特的东方诗意,成功入围本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托大单元并进行展映。

《上下来去》海报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托大单元展映《上下来去》现场

当欢呼与掌声聚焦于影后的荣光,叶一云也正带着她的电影走向国际视野的台前。这位曾以演员身份被观众熟知、如今以导演身份重新出发的创作者,用镜头语言完成了一场从表演到表达的蜕变。

一种荣耀在聚光灯下加冕,另一种探索在静默中破土而出。

《上下来去》背后,是中国导演叶一云跨越十年的艺术沉淀与自我突破。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她,以演员身份率先闯入公众视野。

2009年,她凭借家庭伦理剧《美丽的事》正式出道,通过《失恋33天》中的“小野猫”CICI一角崭露头角,之后接连在《刑警队长》《中国式关系》等作品中塑造了多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一切都好》剧照,叶一云(左二)饰演管楚

《中国式关系》剧照,叶一云饰演霍瑶瑶

如果说演员是在他人的故事里体验人生,那导演则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重构生命。

在演员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叶一云选择了回归导演本行。长期的表演经历让她更懂得如何通过角色传递思想,而导演身份则赋予了她完整表达世界观的自由。

叶一云在《上下来去》片场导演

《上下来去》拍摄团队

几年前,叶一云开始筹备开山之作《上下来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专注于剧本的打磨,最终组建了团队,以独立制作的形式完成这部透视时代、叩问生命的作品。

在当下娱乐化、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上下来去》以“沉重却必要”的姿态,坚定触碰着被遮蔽的道德命题与信仰困境。

导演叶一云在创作阐述中直言:“中国从不缺少捧腹嬉笑的电影,真正缺少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

影片以三代人的生命轨迹为轴,在自然与社会的强烈对比中展开哲思。

《上下来去》剧照

大山深处的看山老人代表着与天地共生的原始智慧,他以“万物有灵”的态度诠释生死,却难逃时代洪流的隐秘侵袭;城市中的女医生坚守独立精神,在集体权威的注视下,以充满人性温情的行动对抗冰冷的现实规则;从山林走向城市的孩子,则成为连接两种生命状态的纽带,带着对爷爷口中自然“童话”的追寻,在迷茫中探寻存在的意义。

电影的创作灵感,源自导演亲身经历的两个刺痛人心的瞬间:外地民工因高昂医疗费被家人抛弃,在孤独中离世;童年时目睹铁笼中的土狗从哀鸣到消失。

叶一云将这份“遗憾与无奈”注入影像,意图“让被轻拂如微尘的生命,被看见,被挽留,被改变”。

《上下来去》剧照

影片拒绝单一线性叙事,转而以精雕细琢的细节与寓意深远的画面构建诗性空间。

木桶中的沐浴是对纯粹心性的守护,读诗的场景是对抗庸俗的精神自留地,众人监视的眼睛特写则隐喻着个体在集体规训下的困境。

《上下来去》剧照

这种“非娱乐化”的表达,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聚焦艺术创新与人文深度的理念相契合,而《上下来去》对“生、死、灵魂、尊严”的东方诠释,也正为当下的国际影坛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思考样本。

电影的中文名“上下来去”四字取自中国小学识字课本,这本应该是每个人自童年起就该思考的根本命题,却常被世俗规训所遮蔽。

叶一云希望通过影片,让这一朴素的追问重拾重量:“就像重温识字本那样无聊,却又那样紧迫。”

导演叶一云(左二)与联合制片人傅森(左一)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现场

叶一云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现场

此次登陆威尼斯,这部影片将带着东方文化中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与世界对话。它不仅是华语电影在国际舞台的又一次亮相,更代表着一种勇气——在“一向如此”的惯性中,敢于停下来,追问“我们从哪来,向哪去”。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托大单元展映《上下来去》现场

9月5日,电影《上下来去》将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届时,这份关于生命尊严的诗意挽歌,将在威尼斯的光影中,等待与更多渴望理解生命本质的灵魂相遇。而作为导演的叶一云,也将以新导演之姿,在国际舞台上开启自己新阶段的电影之路。

凤凰艺术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与导演叶一云对话,一同深入探讨《上下来去》背后的电影故事,剖析她从演员向导演转型的心路历程与创作感悟,并透过她的视角,揭开本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更多精彩细节与中国电影人的闪耀时刻。

影片的标题“上下来去”源自小学识字课本,这个选择极具深意。您希望如何通过这种“简单”的词汇,引导观众重新思考生命“沉重却必要”的根本命题?在影像语言上,如何构建这种从简单到深远的诗意过渡?

12

叶一云

这四个字是生命最朴素的追问,上下来去,天,地,人,从哪来?往哪去?是每个人认知世界的原点。我选择这四个最简单的汉字作题目,是想剥离文化的修饰,使这最朴素的追问如同“识字”一样的自然且必要。影像上,我采用大量的长镜头,凝视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动作,老人牵羊,洗漱更衣,雕刻一直未完成的木杖……当简单的动作被赋予仪式感,便产生了诗性。

影片蕴含“东方哲思”,如“万物有灵”。您是如何将这些传统的东方哲学观念,用现代的电影视听语言(如木桶沐浴、读诗等意象)进行转化和表达的,以避免它们成为简单的符号堆砌?

12

叶一云

比如沐浴的几场戏,水是通明的,它是内容本身,也是符号。但孩子的恐惧与勇气是真实的,具体的。我们不用符号堆砌“观念”,我们是让哲学思考从角色的皮肤和呼吸中生长出来。

影片拒绝了单一线性叙事,而选择以诗性空间和细节寓意来构建。为何选择这种“非娱乐化”的叙事方式?您是否担心这会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您认为这种选择与威尼斯电影节“电影为严肃艺术服务”的宗旨有何内在共鸣?

12

叶一云

艺术电影不是快餐,更像是我们东方的“针灸”。找准时代的穴位慢慢下针,等待疗愈效果。威尼斯电影节之所以重要,正是它守护了电影作为艺术之针的尊严。我相信这里的观众是不怕沉默的,沉默会引发思考。

您拥有丰富的演员经验,这次转型为导演,过去的表演经历对您的导演创作(尤其是指导演员、理解角色内心方面)带来了哪些独特的帮助?视角的转变又让您对电影艺术产生了哪些新的认识?

12

叶一云

表演教会我“聆听沉默”。指导孩子表演时,我更多的是跟他一起蹲着抚摸死去的小狼,很多时候,是给他时间,引导他去感受,成为角色。

演员的视角是具体的,导演的视角是全面的。这种转变更像是一种由局部看向整体的升华。电影是综合艺术。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更多的收获是自我的完善,不仅仅对于理解电影,也让我懵懂认知到了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连结的,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而不是分离的。

威尼斯电影节是重要的国际艺术电影交流平台。您希望《上下来去》所传递的东方生命观与人文关怀,与国际观众和电影节评委产生怎样的对话?您认为这部作品能为世界影坛提供哪些独特的思考样本?

12

叶一云

影片试着通过三代人的经历,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除了忙碌于社会性生存的悲喜,中国人从未遗忘对生命根本的追问。《上下来去》释义。当然,这追问是有代价的,它必须从人们惯常的整体性中脱离出来,然而,也未必有最终所得。正如影片中霞光、大鸟等一样:真实还是虚幻?电影没有给出答案。但无论如何,我们把期望寄予了孩子。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