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75 :文艺复兴风景画空间如何演进?
更新时间:2025-09-10 18:52 浏览量:1
1、当时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画家普遍重视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这一风气为真实风景创作奠定基础。佛兰德斯地区是核心,除了《贝里公爵的美好年华》作者林堡兄弟,扬和胡伯特·凡·爱克兄弟也来自此地,他们成为北方风景画的关键推动者。相较于意大利早期绘画,北方画家更倾向于从现实自然中汲取灵感,而非依赖传统符号化表达,这种对自然的关注,让他们率先突破了此前绘画中风景“拼凑感”的局限,为真实空间的呈现埋下伏笔。
图3-7 林堡兄弟作《五月》,取自《贝里公爵的美好年华》,1413—1416年,29×21厘米,尚蒂伊孔代博物馆。
2、15世纪20年代的这幅插图(图3-23,实为《圣母的辉煌时刻》细部),并非简单堆砌元素,而是构建了完整的自然空间:一条河流贯穿画面,河岸翠木丛生、青山环绕,城堡与小房子向远方延伸直至消失。前景是基督受洗,中景是郊游男女,两件事“同时不同地”却共享黄昏落日,余晖带来统一温暖感。地平线低垂,天空从鱼肚蓝展现遥远距离,还与水中倒影呼应,精准还原自然。作者以表现自然感受为目的,让宗教场景与世俗活动在真实空间中共存,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场景割裂感。
图3-23 扬·凡·爱克作《圣母的辉煌时刻》细部,约1422—1424年,书页尺寸28×19厘米,都灵市立博物馆。
3、凡·爱克兄弟在观察黄昏地平线时,注意到一个关键光学效应:天空越远,蓝色越淡,从深蓝渐变为蓝白、灰白直至苍白。他们将这一发现运用到绘画中,通过变换色彩临摹远处景物,这便是后来的“空间透视法”。此前绘画多依赖线条或比例表现距离,而空间透视法从色彩角度出发,更贴合人眼对自然空间的感知。这一技法的出现,让风景画的空间感从“概念化”转向“写实化”,为后续文艺复兴风景画的空间表现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4、安布罗乔·洛伦泽蒂在锡耶纳市政厅的壁画(图3-24《善政之果》),虽为意大利首次出现的真实风景,却毫无空间感:人物仅停留在画面前部,无法向纵深延伸。这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14世纪人们为安全考虑,不敢远离城市近郊,乡村被视为危险之地,绘画中自然也难以形成“广阔空间”认知。而凡·爱克的风景画已突破这种局限,通过透视法和场景布局,展现出开阔、可深入的自然空间,体现了北方社会对自然认知的超前性。
图3-24 安布罗乔·洛伦泽蒂作《善政之果》,1337—1339年,壁画细部,锡耶纳市政厅。
5、十字军东征让欧洲人接触到更广阔的地域,勃艮第与英格兰的贸易增长推动人们走出熟悉环境,欧洲各宫廷互派大使则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扬·凡·爱克本人就曾受勃艮第公爵之命,游历西班牙、葡萄牙,积累了丰富的域外经历。这些经历让社会心态发生转变,商人、工匠等群体更注重“脚踏实地”的现实体验,取代了哥特式艺术中骑士社会的幻境。反映在绘画中,远景取代了金色平面或地毯式背景,从窗户、阳台望出去的城市广场、河流山岗,成为绘画背景的重要组成,让空间更贴近现实生活。
6、扬·凡·爱克《圣母与掌玺官罗兰》这幅1435年的木板画(图3-25)中,有柱门廊后方展现了一座城市,右侧可辨认出乌得勒支大教堂塔楼,其余城景素材则来自画家的旅行速写。为解决前景与背景的融合难题,扬·凡·爱克对中距离进行渐进处理——在城景前放置一面塔楼墙,既作为行人的“瞭望点”,又自然衔接前后空间。画面前部的神圣宗教人物被纳入具体故事情节,而后部雾气腾腾的河流与城市,以抒情的笔触将“凡人地盘”插进宗教画,让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和谐共存,进一步完善了风景画的空间层次。
图3-25 扬·凡·爱克作《圣母与掌玺官罗兰》,1435年,木板画,66×62厘米,巴黎卢浮宫。
7、康拉德·维茨《基督水上行》这幅作品(图3-26),以真实的日内瓦湖和萨莱弗山为背景,山景至今仍可辨认。画面中,基督在晶莹的湖面上行走,彼得等使徒如同日内瓦市民般在小船上打鱼,这种“宗教场景+本地实景”的组合,让市民产生强烈共鸣——他们能在熟悉的湖山之间看到宗教故事,仿佛幻影走进了现实。萨莱弗山不仅是实景,还象征基督的力量与坚毅,峻峭的山体延伸基督身影,让宗教象征与自然实景深度绑定,首次实现了“实景”与“幻影”的无缝融汇,强化了空间的代入感。
图3-26 康拉德·维茨作《基督水上行》,1444年,木板蛋彩画,132×154厘米,日内瓦艺术历史博物馆。
8、根特祭坛画《羔羊之礼拜》,这幅凡·爱克兄弟的杰作(图3-27),画面中心是圣约翰福音中的“神秘羔羊”,天使围圣坛而跪,其奇异翅膀投下的阴影让绿草地颜色变深,通过阴影增强了空间的立体感。周围“正派人和圣人、主教和大主教”等群体列队,形成有序的人物空间层次;地上茵草茸茸、点缀花朵与整齐灌木,构建出真实的地面空间。此外,画中喷泉水珠落地变珍珠宝石的细节,虽带神话色彩,却与周围自然景物和谐相融,既保留了宗教叙事的神圣性,又通过具体空间细节让场景更具真实质感。
图3-27 胡伯特·凡·爱克作《羔羊之礼拜》,约1432年,祭坛屏风画中幅细部,135×236厘米,根特圣巴丰教堂。
9、根特祭坛画中的圣巴丰教堂是这幅祭坛画的创作目的地,它清晰出现在画面最右方,细长塔楼与尖细塔顶直接将现实中的教堂“搬进”宗教场景。这一处理让原本抽象的宗教故事,与根特当地的真实建筑绑定,观众能通过熟悉的教堂,感知到故事与自身所处时代、地域的关联,从而获得历史与时间的参照。甚至有推测,画中一本正经的圣人面容,可能融入了扬·凡·爱克在根特熟悉的当地人形象,进一步拉近了神圣叙事与世俗生活的距离,让空间承载起“历史真实”的意义。
10. 根特祭坛画画面中林木茂盛的天国之山,即便去掉天国启示之光,其山路仍展现出关键的空间逻辑:绿色随着距离远去逐渐变灰、变白,这正是此前凡·爱克兄弟探索的空间透视法的成熟运用。这种色彩渐变不仅还原了人眼对远近距离的感知,更将“自然奥秘”与“空间表现”结合——它让天国这一抽象空间,通过自然景物的透视变化变得可感可知。这一处理标志着文艺复兴风景画空间表现的进一步完善,既保留了宗教主题的精神内涵,又以科学的透视技法展现自然空间的真实,为后续风景画发展确立了“写实与精神统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