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传统如何照亮未来?敦煌研究院专家赵声良南山谈创新根脉

更新时间:2025-09-10 21:52  浏览量:1

正在南山博物馆展出的“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文物数量最多的敦煌文化艺术大展。此次展览有哪些不容错过的亮点?敦煌文化何以享誉世界?今天我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深远启示?9月7日,原敦煌研究院院长、书记赵声良受邀来到南山博物馆,带领观众深入敦煌绚烂辉煌的文化世界,共同探寻答案。

系统呈现敦煌文化艺术及学术研究

“大成敦煌 —— 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共展出205余件/套展品,包括数字复原洞窟6个、临摹彩塑4件、壁画临摹品60余幅、珍稀文物真迹80余件套。展览通过“丝路明珠”“佛国圣境”“人间万象”“石室宝藏”“考古探秘”“众心一念”六个部分,结合实物与多媒体展示,全方位、深层次呈现敦煌文化的深邃内涵。

赵声良在观展后表示,本次展览一大亮点在于系统性强,全方位梳理、展示了敦煌的文化艺术面貌与学术研究成果,为观众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敦煌艺术认知体系。展品涵盖敦煌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如莫高窟158窟涅槃佛像、壁画艺术、历代服饰、藻井等经典之作。尤为难得的是,多件“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罕见亮相,例如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唐代宫廷写经《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与《千手千眼观音治病合药经》并称“敦煌医学双璧”,是研究中古佛教医学实践的核心文献,且为传世孤本。赵声良介绍,“由于很多博物馆的展陈条件难以妥善保存这类文物,因此以往展览中很少有机会展出这些文献真迹。此次观众能够集中欣赏到这些藏经洞文献真迹,实属珍贵。”

展览不仅呈现敦煌文化艺术之美,也向一代代敦煌文化研究者致敬。例如,展览展出的临摹壁画凝聚了几代敦煌莫高窟人心血,是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与千年壁画对话的结晶,构成了敦煌艺术研究的重要部分。赵声良特别指出,从段文杰、史苇湘、李其琼等老一辈艺术家,到如今的中青年画师与学者,都投入了巨大心力深入研究,以手中画笔解析和再现敦煌艺术。从这些临摹作品、考古学家的珍贵发现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一代代敦煌人在过去艰苦条件下对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与弘扬,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有了深厚传统,创新才有了根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丝路咽喉,文明交汇。从公元4世纪起,这里便开始了1000多年的开窟活动,形成了如今莫高窟735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的宏大规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集中而生动的代表,敦煌文化凝聚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里汇聚了汉、藏、回鹘、蒙古等多民族的文化创造,是中国文化跟外国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

赵声良表示,正因为有华夏文明强有力的支撑,敦煌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既保持着开放包容的精神,又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融汇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体系。“常书鸿先生当年到敦煌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艺术家都要到敦煌来学习,学过之后创造的艺术就是有了根的。艺术创新应该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之上,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

映照在深圳南山这座年轻而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区,赵声良认为,举办敦煌文化艺术大展体现的正是南山的文化远见。“在如此年轻的城市里,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明显得越为重要。唯有背靠深厚的优秀传统,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科技创新,才拥有了坚实的根基。”

守护与创新:莫高精神的当代使命

从首任所长常书鸿舍弃巴黎优渥生活、毅然回国守护敦煌,到樊锦诗院长推动科学保护与“数字敦煌”工程,再到敦煌研究院多年来协助全国各地及“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一代代薪火相传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敦煌人早已将守护使命从敦煌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

如今,数字化技术正成为敦煌延续生命、走向世界的新路径,通过高精度数字记录、沉浸式展览、线上课程、莫高学堂等多种形式,敦煌艺术得以走出洞窟、走进生活。本次“大成敦煌”展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文物,形式多样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也为观展增添了无穷乐趣,如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的莫高窟第285窟数字沉浸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穿越到精美绝伦的壁画世界,打破时空束缚。赵声良表示,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敦煌研究院最初目标是通过数字化完整记录下敦煌石窟的壁画彩塑,随着技术发展、展示手段不断丰富,如今所记录下的资源不仅仅可用于保护、研究洞窟,更可以和公众共享。“将来我们希望借助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展示敦煌艺术,开发更多有趣、好玩的内容,以更鲜活生动的形式,展现敦煌艺术的丰富多元,让大家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是多么美好与可亲可敬。”

如何让敦煌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敦煌艺术?赵声良认为,首要是创造更多条件,让大众在更多场合和场景中接触、体验敦煌文化。“敦煌的艺术宝藏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艺术巨著,当敦煌艺术无处不在、深入人心,人们自然会产生探索的兴趣。”据介绍,敦煌研究院正通过举办展览、开发文创产品、加强宣传等多种方式弘扬敦煌文化,既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到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的人群更推出多门敦煌公共课程供线上选修。“每年全国有超过100所大学、5万余名学生选修敦煌艺术相关课程。未来如有条件,我们还将增设更多敦煌艺术课程,加大普及力度,让敦煌之美触手可及、触达更多人群。”

知多D:

赵声良:云南昭通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历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现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敦煌研究》执行主编、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同时担任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博士生导师。从事敦煌艺术和中国美术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敦煌石窟艺术简史》《飞天艺术》《敦煌山水画史》等二十余部著作,在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播领域贡献卓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 “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中 ,“大成敦煌” 四字便出自赵声良亲笔题写。

晶报记者 严珊珊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