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奇 | 老房子里的旧时光,严凤英家族的艺术坚守与传承
更新时间:2025-09-11 01:09 浏览量:2
“听到老屋要拆迁的消息,心里五味杂陈。”6月19日的合肥雨水不断,在合肥市庐阳区桐城路140号安徽省文化厅宿舍3栋302的房间里,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之子王小英正在整理父母的遗物,面对记者的来访,他的话语中满是对承载生活印记的老宅的眷恋。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一个蚀刻着与父母共度人生岁月,凝结了几代人生活痕迹的记忆。如今,随着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宅即将拆除,王小英也回忆起了家中往事,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愈发清晰地浮现于眼前。
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
严凤英旧居外景
严凤英:黄梅戏的璀璨星辰
01
1930年4月13日,严凤英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原名严鸿六。彼时,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女婴将成为黄梅戏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严凤英自幼对戏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天赋,她的童年是在乡间的黄梅调中度过的。农忙时,她同家人一起种田插秧、割稻贩米;农闲时,便与村里的年轻人聚在“江记茶馆”,跟着本族的严云高师傅学唱黄梅戏。严云高虽是补锅匠出身,却有着对黄梅戏的一腔热爱,他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为严凤英开启了黄梅戏艺术的大门。
20世纪50年代严凤英的照片
然而,严凤英的从艺之路荆棘丛生。那个年代,女子登台唱戏被视为大逆不道。15岁首次登台演出《二龙山》,她的惊艳亮相却招来族长“沉塘”惩处的威胁,无奈踏上漂泊演出之路。在宿松、望江、石牌等地辗转,凭借扎实功底与甜润嗓音,她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草台天后”。1946年在安庆出演《小辞店》走红并改名严凤英,可美貌与才华又为她招来灾祸,国民党军官、当地豪强的纠缠,让她四处逃亡,艰难度日。
严凤英使用过的妆造用具
1949年后,安庆的老同事在南京找到了漂泊在外的严凤英,力邀严凤英返乡。出于骨子里对黄梅戏的热爱,出于对党和国家的报恩之心,她毅然回乡,重返黄梅戏舞台,凭借在上海华东戏曲会演上《打猪草》《路遇》等曲目的成功表演,她以自己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评委,惊艳了观众,一举拿下会演大奖,成为黄梅戏舞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1954年,严凤英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她主演的黄梅戏电影轰动海内外,她饰演的七仙女形象深入人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经典唱段传唱大江南北,黄梅戏也借此机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此后,《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不断涌现,她的唱腔融合京剧、越剧等之长,自成“严派”,田汉更是赞誉她为“黄梅戏里的梅兰芳”。
严凤英使用过的妆造用具
但命运残酷,“文革”爆发,严凤英遭受迫害。1968年严凤英不堪重负,服下了大量安眠药离开了人世,年仅38岁。1978年,严凤英得到平反昭雪,并恢复了艺术家称号。她的一生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却无比璀璨。她为黄梅戏发展立下不朽功勋,成为黄梅戏永恒的传奇符号。严凤英生前多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并被授予“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她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和表扬,更被收入安徽省委组织部出版的安徽省建党100周年优秀党员,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典范人物的重要文献中。
王冠亚:守护与传承的坚守者
02
严凤英的感情生活也历经波折。她与第一任男友王兆乾相识于艺人训练班,两人曾有过一段真挚的感情,并育有一子王小亚。然而,因性格、观念等问题,二人最终分开。后来,严凤英结识了南京“甘家大院”的三少爷甘律之。甘律之出身名门,热爱戏曲,对严凤英的艺术事业给予了极大支持。1954年,严凤英与甘律之结婚,但因种种原因,这段婚姻于1956年结束。
王冠亚的工作证
1956年下半年,严凤英在排演《王金凤》时,与该剧导演王冠亚相识。王冠亚1929年出生于湖北汉口,父亲是当地著名票友,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对戏剧兴趣浓厚。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冠亚随家人逃亡至安徽安庆,1948年底,正在安徽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人民解放军,先后成为安徽军区文工团和南京前线歌舞团的成员,在编剧、作曲、指挥和导演等方面均展现出卓越才能。
1956年下半年,王冠亚与严凤英因排演《王金凤》擦出爱情火花,遂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恩爱非常,更是艺术上的最佳伴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王金凤》《红色宣传员》《白毛女》《江姐》等数十部剧目被成功搬上黄梅戏舞台,并深受观众喜爱。
王冠亚编剧的黄梅戏剧本
1959年3月,严凤英在黄梅戏《党的女儿》中饰演女主角李玉梅,该剧在合肥江淮大戏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她也因此得到毛主席“党的好女儿”的题词。毛主席还曾评价严凤英:“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国人人皆知的故事。”
严凤英离世后,王冠亚悲痛万分,终身未再娶,坚守在与严凤英共同生活过的老宅,直到2013年因病离世。为让更多人了解严凤英,他曾耗费心血创作42万字长篇传记文学《严凤英——并非传奇的传奇》,并以此为蓝本参与创作广播剧《严凤英》和15集同名电视连续剧,生动展现严凤英的艺术成就与坎坷人生。
王冠亚送给养女王小凤的签名书籍《严凤英》
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领域,王冠亚同样成绩斐然。他创作改编的《西厢记》《桃花扇》等17部作品多次斩获“金鹰奖”“飞天奖”及美国南海金猴奖等奖项。同时,他还创作并导演了多部黄梅戏舞台剧与电影,以不懈创作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艺术,1995年荣获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最佳编剧奖。
王小亚与王小英:家族传承的延续
03
在严凤英与王冠亚的影响下,王小亚与王小英也以各自方式延续着家族与黄梅戏的缘分。
王冠亚对王小亚很好,以至于王小亚一直以为王冠亚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王小亚自幼喜爱音乐,受母亲“严派”声腔艺术熏陶颇深。1978年进入安庆市黄梅戏剧团乐队后,踏上黄梅戏音乐创作之路,1984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提升专业素养。
回团后,他在作曲和配器工作中,将黄梅戏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创作出众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成为黄梅戏音乐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续写着母亲的艺术篇章。
严凤英的全家福,王小英依偎在母亲的怀里
在王小英的叙述中,父亲王冠亚是位“全能型”艺术家:身为前线歌舞团男高音,兼具演戏、画画、导演、作曲与写作才华。为让哥哥有个谋生的一技之长,他不惜花费半个月工资为哥哥买下小提琴,而哥哥“两个月就登台演出”的天赋,印证了家族骨子里的艺术基因。
谈及母亲严凤英,王小英的记忆里充满细节:幼时发烧被抱往医院,护士认出严凤英后“逼”她清唱一段才肯打针,母亲含着泪唱完,换来护士的温柔对待;上学时,严凤英对子女的节俭要求近乎苛刻:铅笔用到不足一寸,需套上铝笔套继续写,衣服全是哥哥的旧衣缝补改制。“别人家孩子丢了铅笔能换新的,我们必须用到彻底无法书写。”这种严苛家教背后,是严凤英从戏班子的规矩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下意识融合——她在人生抉择的最后时刻,无疑是将自己带入“江姐”角色,“宁愿牺牲也不出卖他人!”母亲临终前的教诲多年来始终是王小英心中刻骨铭心的精神坐标。
王小英展示严凤英生前的旗袍
30岁时从老宅走出去,现在已定居深圳的王小英,虽未活跃于黄梅戏舞台前沿,但对黄梅戏同样满怀深情。他的职业生涯多元,从电影电视行业到深圳打拼,在金钱和信仰的考验面前,他始终坚守“绝不能做给母亲形象抹黑的事”的原则。在父亲去世后,由于担心父母留下的物品灭失,他每年都要专程回来家中审视、清查。“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一份情感。”在得知老屋即将拆迁的消息后,他为大量记录了父母生前种种回忆的物品去留忧心忡忡。
在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秘书长侯露女士的热情支持和牵线搭桥下,王小英在和哥哥沟通后,决定将全部和父母有关的物品无偿捐赠给安徽名人馆,助力安徽文博产业和黄梅戏发展,“只要严凤英的旗帜还在飘扬,黄梅戏能继续壮大,我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坦诚、低调、乐于助人。”王小英说,这是他们家族一以贯之的家风。这一信念,与父亲王冠亚“满腹经纶、按道德规范行事”的处世哲学,母亲“知恩必报,无私奉献,坚守党的原则、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一种无声却有力的传承。
遗物捐赠仪式现场
7月8日上午,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王冠亚珍贵遗物捐赠仪式在安徽名人馆隆重举行。王小英代表亲属现场签署捐赠协议,并办理捐赠物品交接手续。“为了让父母奋斗终生的黄梅戏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因而选择捐赠给安徽名人馆,这不但为这些遗物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也圆满了父母的遗愿。”现场,王小英动情地说道。
严凤英家族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黄梅戏的传奇。从严凤英的艺术开拓,到王冠亚的守护传承,再到王小亚与王小英的守护和无私捐献,他们在岁月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老屋虽将逝,但有了家族对黄梅戏的热爱与执着,一定会让黄梅戏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版权须知: 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 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吴承江
图片:马启兵
编辑:吴笑文
校对:吴巧薇
审核:周卫星 孙婷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