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赫“写意十问”:探析写意画精进之道
更新时间:2025-09-11 09:53 浏览量:1
王赫赫,美术学博士,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国画院人物画工作室主任,民革中央画院理事。创作研究方向为写意人物画。
王赫赫 《罗汉图》
一、何为写意精神?
写意精神是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艺术从一开始就是写意性的。如果说彩陶、岩画等东西方的原始艺术是趋同的,那么我们看汉代的艺术,比照同时期的罗马艺术,即可知写意性是中国艺术的自然选择,它是中国艺术思维的外在表现。
二、“写意”一词何时提出?
“写意”一词出现较晚,但南朝宗炳的“畅神”说实际已指向了写意的内涵。徐复观认为中国艺术之精神实源自庄子的思想。唐张彦远提出画分“疏密二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就是后来写意画的艺术高标。又有“怡悦性情”之论。宋代文人画兴起时更加阐明“古画画意不画形”“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而“写意”一词在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汤垕《画鉴》中皆有提出,说明写意精神早已形成,写意画法与概念的提出则在其后。
三、写意精神强调哪些?
写意精神强调画家主体精神的抒发与表现(这在西方直到印象派的出现才开始自觉),强调“寓意于物”“笔简而意足”“聊以自娱”,通过“象外意”达到“畅神”。而“写意”与“载道”的关系,体现在“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载道”的高度与“写意”精神相契合,使“写意”精神始终在人文精神的正道中不至偏颇。
四、写意画与文人画关系如何?
“写意画”并不等同于“文人画”,然而文人画的发展,使写意画成为主流。文人画与写意的精神、写意的形态、写意的语言等方面皆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文人画的品评标准也成为写意画赏鉴的重要因素。
五、“写意”二字作何解?
写意,一个是“写”,另一个是“意”。“写”是指“书写性”,是如书法一样的书写,以直抒胸臆体现人的修养与性情。“意”则有三重含义。第一是创作前的“立意”,要表现一种什么意图。第二是“意匠”,杜子美所谓“意匠惨淡经营中”。第三则是“意境”,意境是一种主观营造的空间境象,包含作者的精神追求,也包括作者的“意趣”是否被观者感知。写意画注重人的品格与修养,强调“象外意”,即描绘物象之外自我表达的那个“意”。如何提高作品的意境,赋予其更高品格的精神内涵,成为写意画的关键。
六、怎样才能画好写意画?
正因为写意“如见其人”的特点,所以画好写意画,首先是提高自身的修养。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提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这四个方面,皆需完善。通艺术史之流变,加强读书与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
七、写意画与诗文书法关系如何?
古人常说“三全四绝”,意在强调修养的广博。“三全”指“诗书画”,“四绝”是后来在三全之上又加了“印”,其实也在“书”的范畴。诗于写意画而言,强调的是诗化思维。诗的比兴是借助比拟将此物超拔,而赋予另外的景象。通过想象,丰富其意蕴。通过用典,增加其厚度。作品有无诗意,并不在于题画诗,而是作品本身有无诗的意境。提高诗文的修养,是为了潜移默化地作用到笔端。中国历代大画家无不从诗文上下功夫。
什么才是真正的“以书入画”?即遵从书法经典的表现高度、思维意识、品评标准来入画。正确理解书画的内在关系尤为重要。首先,中国汉字的造字法即中国画造型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肇始。汉字造字的表达对应了中国绘画的观念。其次,从文化上解读“以书入画”。书写运动中所体现的阴阳、刚柔、虚实、疾徐、聚散、方圆等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是从书法中体悟而作用于绘画的。书法中蕴含的文化积淀成为绘画中内美的重要来源。最后,写意画总结提炼出的程式化,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书法化。
八、写实与写意是否矛盾?
写实与写意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分属不同的范畴。“写意”从文化上说,强调主观意识,而轻物象的真实。从画法上说,是与工笔相对的画法。但从文化上说,工笔也具有写意性和写意精神。“写实”是19世纪西方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上提出的概念。中国素有“写生”“写真”。写实性的绘画也并非完全如照相机一样的记录,写实中也有写意。徐悲鸿的写实不写意吗?齐白石的写意不写实吗?即便是伦勃朗的写实也大有写意的成分。现在有一种论调,说“写实是写意的敌人”,又说“素描毁了中国画”。这是极为可笑的井蛙之见。在大艺术家那里,一切看似对立的皆能圆融通达,佛教所谓无分别心。中国画强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实也好,写意也罢,首先要有“真意”在。写意画家应思考如何在写意精神的前提下将写实的传统、装饰性的传统、工笔的传统充分调动起来,艺术手段越丰富,写意画拓展的空间就越广大。
九、如何避免步入写意画的误区?
首先,正确辨别真写意画与伪写意画。一切缺乏艺术敬畏之心,以随意当写意,任笔为体,胡涂乱抹,空乏无力的貌似写意画皆伪写意画。其次,扬弃明清以来大量苍白空洞、无病呻吟的馆阁体写意画,倡导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的精品力作。最后,杜绝把西方绘画标准及评价体系套用到写意画身上。不仅搔不到痒处,实则也降低了写意画的高度,丢弃了写意画的本色。
十、当下写意画式微的原因何在?
写意画式微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西学东渐的冲击;第二,院校教育的缺失;第三,当代艺术之诱惑;第四,国展、市场之排斥。然而,各个时代主流与边缘之起落交替是自然规律,必有因热爱而研究,因信仰而奋起者。潘天寿故去后,有人说中国最后的写意画没有了。江兆申故去后,又有人说中国最后的文人画消亡了。实际上,只要中国的文脉没有断,写意画、文人画就永远不会消亡。中国的写意传统,并非静止地躺在博物馆中,而是不断被继承、被激活、被演绎的活的传统。
对写意画的传承与弘扬,从横向看,是如何进入国际语境、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从纵向看,是赓续文脉传承、确立民族文化的问题。因此,将写意画传统发扬光大,就是将中华优秀艺术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为人类的文明贡献力量。
高士图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