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路演沉默引发热议,陈凯歌直言“戏比天大”,揭秘演员为何远离喧嚣坚守艺术本心
更新时间:2025-09-11 00:42 浏览量:1
在《无价之宝》的武汉路演现场,张译站在台上,神情严肃,话不多。台下观众举着手机拍照,有人喊他“安欣”,也有人窃窃私语:“他怎么好像不太高兴?”这一幕迅速被发到网上,话题“张译路演黑脸”很快登上热搜。
这不是他第一次因路演态度引发争议。此前,《以法之名》宣传期他几乎全程缺席,反而出现在仅客串出演的《蛮荒之地》发布会上。网友纷纷猜测:“是不是太红了就飘了?”“难道和剧组有矛盾?”
事实上,从《士兵突击》的史今班长,到《红海行动》的杨锐,再到《狂飙》里的安欣,张译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他的演技几乎从未被质疑,却总在戏外的宣传环节引发讨论。
陈凯歌导演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张译。他说,真正的好演员往往不愿意过多曝光自己。“戏比天大”,这四个字他用来形容张译的职业态度。陈凯歌提到,现在的电影路演越来越像综艺现场,观众的问题常常脱离电影本身,转向演员的私生活、八卦甚至情感状态,这对于沉浸于角色创作的演员来说,其实是一种干扰。
张译早年在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待过很长一段时间。那时他被称为“三丑”之一,常常站在舞台边缘,甚至只能做替补演员。他曾写过三千字的长信给康洪雷导演,自荐出演《士兵突击》中的史今一角。信里详细分析了他对角色的理解,甚至具体到某一句台词该怎么念。
后来人们回看那段经历,才发现他不是不会表达,只是更习惯用戏里的方式说话。
在《八佰》《金刚川》等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张译很少参加综艺,也极少在宣传期之外曝光。合作过的演员说,他习惯在片场旁安静地坐着,哪怕没有他的戏,也会来看其他人表演。他会记下不同演员的台词节奏、动作细节,甚至灯光打在哪一个角度最合适。
《狂飙》播出期间,张译几乎没有接受任何专访。但网友发现,他其实是该剧的艺术总监,很多关键场面的调度和表演设计都出自他的建议。女主角李一桐在一次直播中偶然提到,某场情绪爆发的戏是张译帮她一点点调整呼吸和站位后才拍成的。“他好像永远活在戏里。”
一位多次与他合作的工作人员透露,张译不喜欢在路演中重复说相同的话。“他觉得每一次演出、每一个角色都是独特的,但路演总让他说‘拍摄中最难忘的事’或者‘怎么理解这个角色’,他说这些话说多了,角色就‘旧了’。”
这并不是说他完全排斥宣传。在《无价之宝》的路演中,他虽然话不多,但每一次回应都紧扣电影本身。有观众问:“您是怎么揣摩底层小人物的心态的?”他沉默了几秒,然后说:“去观察,去相信,然后成为他。” 这句话后来被影迷称为“张译式的回答”——简短,却直接指向表演的本质。
有人认为,张译之所以能成为华表奖首位“二封影帝”,恰恰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与大众娱乐的距离。他的缺席,反而让观众更记住他在银幕上的存在。
也有观众表示,之所以愿意反复看他的戏,正是因为他很少在戏外“消耗”自己的角色。“你看他演什么就是什么,不会让你想起上周他在哪个综艺里搞笑。”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样的做法。一部分影迷觉得,演员既然享受了票房和关注,就应该配合宣传:“路演本来就是电影工业的一环,凭什么他就搞特殊?”
但更多业内人士悄悄表达了支持。一位青年演员在匿名采访中坦言,其实很多演员都害怕路演。“你精心塑造了一个角色,却要在发布会上反复回答‘和某某合作感觉如何’‘拍摄时有没有受伤’……问题往往和表演无关。”
如今再提到张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缺席了几场路演,而是《士兵突击》中史今班长在天安门前痛哭的镜头,是《亲爱的》里他找回儿子却遭遇排斥时的眼神,是《万里归途》中他举起护照那一刻的震颤。
也许正如陈凯歌所说,演员最大的责任不是配合营销,而是让观众相信角色真的存在——哪怕这意味着,他要亲手把自己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