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春秋·江南文心老木雕艺术展”闪耀京城,传承中华木雕文化
更新时间:2025-09-10 15:12 浏览量:2
9月7日,一场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盛宴——“木雕春秋·江南文心老木雕艺术展”在北京吴东魁艺术馆盛大启幕。此次展览由北京吴东魁艺术馆、中国华夏画院主办,浙江文心艺术品有限公司承办,许喜林和赵雨担任策展人。
活动现场嘉宾云集,星光熠熠。著名慈善国画大师、北京吴东魁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华夏画院院长吴东魁教授热情致欢迎辞,表达了对各界嘉宾的诚挚欢迎和对展览的美好期许。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胡占凡发表讲话,高度肯定了此次展览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国家一级编导、驻港部队文工团原团长姜乃元将军,著名国画大家、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东城美协名誉主席张广志,著名书法大家、全聚德文联副主席姜卫东分别致贺词,为展览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活动现场,浙江文心工艺品有限公司法人柳迹恒向吴东魁艺术馆捐献老木雕龙凤床一张,吴东魁教授为其颁发捐献证书,文心老木雕创始人柳锡松致答谢词,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本次展览精心甄选了明清老木雕、清代千工床、老木雕装饰画、老木雕艺术钟、老木雕艺术灯、老木雕伴手礼、老木雕摆件等共计160件(幅)珍贵藏品,展期将持续一个月。每一件展品都犹如一部立体的史书,跨越时空,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承载着民族记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故事要从三十余年前说起,柳锡松先生带学生去农村写生时,在农民的院子里与老雕花床一见钟情。从此,他踏上了收集老木雕的漫漫征程,一发不可收,先后收了上千张老雕花床。
起初,他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些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后来,这份喜爱逐渐演变成了痴迷;再后来,更升华为一种责任与担当。他深知,传承了千年的木雕手工艺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失去实用功能,睡了千年的老花床被席梦思替代,抬了千年的老花轿被小轿车取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有一种能力绝不能丢失,那就是阅读中国古文化的能力。
老雕花板上的内容、寓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本,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如果这一代人不及时整理、撰写相关内容,下一代、下下一代将更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30多年的时间里,柳锡松先生和他的团队精心整理编撰了《中国木雕图案寓意典故》《中国木雕寓意全集》的初稿。撰书,成为他们传承木雕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何让这些传统老木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文物活起来”为传承指明了方向。文创赋予了传统老木雕第二次生命,通过二次创作,老木雕不仅恢复了一部分实用功能,还增加了更多的欣赏功能、审美功能和装饰功能等,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传承行动,是中国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基础。
历经30余年的不懈努力,柳锡松先生收集了大量老木雕藏品,并创建了“文心老木雕工作室”。这里的木雕作品内容丰富、样式多元、品质高雅,每一件非遗木雕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魂魄所在。
在此次展出的木雕藏品中,神态美、动态美、意境美、精神美以及时间的穿透力和智慧在一方木头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中国木雕传统技艺精益求精、经典雅致的风采。
这些文化遗产宛如中国大地上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它们不仅代表着过去的辉煌,更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每一件文物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匠人的智慧与汗水,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共同珍视并传承这些文化瑰宝,让中国的声音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回响,愿这些深沉而美丽的文化在未来的岁月里,依然璀璨如初,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