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开启艺术新次元——徐里、卢禹舜、方向、丘挺共探中国山水画的文脉传承与语言革新

更新时间:2025-09-11 17:12  浏览量:1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不息,始终在不断变革与发展当中。每个时代,山水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当代山水画,更是在厚重悠长的历史积淀下,展现出了新的面貌。本次仰山论坛节目,邀请到了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徐里,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向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丘挺作为嘉宾,与大家共同回溯传统文脉,探讨中国山水画的语言革新。

论坛纪实

学术主持,书画频道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徐里

徐里:中国山水画承载着千年厚重的历史,在其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不断变革发展的状态,且每个朝代、每个时代皆具独特特点。当代山水画,也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态势。

此次论坛,旨在探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变革,尤其着重关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创新,即语言特点,为各位观众梳理相关学理。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山水画?我想先请三位老师谈谈,自中国山水画起源至今,在各个历史节点与重要时期的发展进程。卢禹舜院长,请您先与大家分享。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卢禹舜

卢禹舜:山水画的发展发端于魏晋时期。当时,山水画大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呈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情况较为常见,最初主要充当人物画的衬景。至隋唐,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相对具有完整山水画面貌的优秀作品。此后,历经两宋、元、明、清,山水画愈发成熟。

山水画走向成熟,基本理念在于“山水”二字的出现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山与水本为两种物质,当“山水”二字融合,如同水墨交融,可由此想象,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受特定精神理念指引。正因如此,才得以形成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山水画创作。

山水画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基础,依托“天地人和”的自然观念,秉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创作理念,形成整体面貌。它不同于风景画,并非对客观景观的具体呈现,而是超越客观存在,塑造物质之上的、具有精神含量与精神属性的语言呈现。此时的山水画创作蕴含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且在各个时期、朝代形成多元发展的局面。

(请横屏欣赏)

隋·展子虔《游春图》

徐里:卢禹舜院长与大家的沟通交流,让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及其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历朝历代涌现出众多大家、大师与巨匠,呈现出不同风格。从理论基础、哲学思想,到审美价值,再到个人风格特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厚重的中国美术史,也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学理问题,有请丘挺教授分享。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丘挺

丘挺:山水具备世界通感的艺术语言特质。中国人可从中探寻到作为山水的世界观以及作为世界观的山水。长期以来,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相望相化中,追求人格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格化,此乃山水发展、山水文化、山水诗歌、山水绘画的核心精神主线,是根性所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与自然、对山水的审美自觉催生了山水诗。这奠定了人对山水自觉认知的基础,对后世尤其是五代之后的山水探索具有核心意义。画论中“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等表述,是建构山水背后观看、思考与归纳方式的核心精神脉络。

如今,常以写实主义探讨中国画、宋画,此有偏颇。实则为写真,即通过反复提炼,如荆浩画松树“凡数万本,方得其真”,以典型之物把握全体意味。这种求真、写真的造境,是两宋山水的关键所在。两宋时期,随着自然观的深入,中国山水造境在题材外延、丰富性、世俗关怀、山水精神超越性等方面高度祥和统一。此外,士大夫介入形成的诗性山水,构建了饱满的中国山水观。西方著名学者提出,人类艺术史上有三大核心贡献,一是中国山水画,尤其是两宋山水画;二是德奥古典音乐;三是古希腊雕塑。

北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观董源画“用笔甚草草,近观则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此后,无论是院体画,还是大小米、黄公望、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黄宾虹等,均沿着此脉络,展现各自的才情技艺。

在山水画发展史上,世纪之交的文化运动至关重要。如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李公麟、米芾、宋徽宗等掀起复古思潮。此思潮在道统、文统语境下,探索绘画自身的古意,形成绘画性道路,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是一次知识分子集团性运动。这些复古运动,实则是绘画创新的革命家在中国深厚文化根源上,探讨借古开今的语境,不仅推动了山水画发展,也是中国艺术发展中的核心艺术事件与运动。这些或许正是解读中国艺术史、中国山水画的有趣之处。

(请横屏欣赏)

北宋·荆浩《渔乐图》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

徐里:丘挺教授提出了颇具见地的观点,揭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他所述的三种观点饶有趣味,且精准地阐述了绘画、音乐领域中东方与西方不同的价值理念及情感表达方式。具体到山水题材,在写生、欣赏、创作等环节,包括于写生过程中,如何将眼中所见转化为内在感悟,又如何表达出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独有的审美追求,并逐步形成完整体系。下面有请方向教授,继续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向

方向: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经历了从山水画的生成到技法成熟,再到守法、用成法、守旧,随后进行革命创新,直至当下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刚才几位老师也提到,魏晋是山水画发展不可绕开的节点。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在造型和笔法上相对简单,形式基本平面化,多采用勾线填色方式,造型也较为形式化。

第二个节点是中唐时期。中唐的山水画开始发展为水墨画,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体现在笔墨程式和技法的成熟上,标志着这一时期山水画走向成熟。宋初,山水画达到技法高峰。

元代,因外族侵入,世人对山水画的态度从外向转为内向,从研究外部世界转变为抒发内心情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与宋画不同,更加重视情感表达。

之后,明清山水画相对守旧,多采用前人成法进行创作。当然,明清也涌现出众多名家,山水画面貌较为丰富。

接下来,随着辛亥革命而来的新文化运动成为又一节点。维新人士认为文人画守旧、保守,必须予以打倒。这一时期,山水画迎来大变革,即用西方绘画改良中国山水画。这一时期出现了以西方写实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画兼容的新手法,面貌更加多样,思想更加开放。

还有一个节点是85思潮。这一时期,人们对山水画、中国画产生质疑。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更加多元,题材前所未有的丰富。

这一态势延续至今,形成了山水画面貌多样的格局。同时,山水画不断与其他画种兼容,学科不断融合。我认为,山水画的发展大致遵循这一轨迹。

元·王蒙《夏日山居图轴》118.4×36.5cm

(请横屏观看)

北宋·米友仁《好山无数图卷》34×195cm

徐里:方向所长阐述了中国画的整体脉络,也提及了我下一个议题——近现代与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状况,尤其谈及民国时期社会变迁、外来文化涌入背景下,中国画家在信息获取、观念更新与艺术追求上,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元的态势。我认为,仍有必要梳理中国山水画自民国以来,历经近现代、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概况。此外,结合当下学院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山水画当前的现状及业内思考,也颇具意义。丘挺院长,请您先发表见解。

丘挺:我觉得中国画很有意思,山水画本质上可视为装置艺术。观早期墓室壁画,以及后来基于特定空间创作的公共艺术,如郭熙等人的画作,都与空间紧密关联,且与观看者身份、功用密切相关。因此,运用西方语言系统探讨中国画,能够发现很多相通之处。例如,泰山金刚经(摩崖刻石)等以天地为参照,堪称顶尖的装置艺术。

然而,中国画始终蕴含一条隐性脉络,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至明清时期尤为显著,可称之为“纸抄者”的历史。更注重是否获得前代大师的精髓,如能否得黄公望之真传。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始终存在一条脉络,即文化自信。在此文化自信基础上,构建了众多渊源流派的发展,形成了微型式的持续演变与语言拓展。当然,这种拓展中不乏问题。因此,在当今探讨中国画变革时,一方面可追求笔墨境界与造境境界,另一方面,如何在思想、文本层面,以当代方法论进行重构,是当代语言拓展的重要核心。

以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为例,众多同学及教学实践中,对传统文本、母题、题材的当代重构,是一条重要维度。这也是深入探究中国文脉、挖掘传统的重要脉络。近一百年,尤其是北洋政府时期,思想自由、出版自由、艺术生态自由,形成了各种艺术形态并存且中国文化鼎盛的局面。在当今讨论全球化意识时,我认为当时的人最具全球化眼光与思考格局。他们面对中国与传统时,并无隔阂,不会非此即彼地看待中西、古今。因此,在那个生态中,既有息息相因的旧画,尤其是海派之后的小海派画作,也有积极进入市场、深受世俗喜爱的作品,如月份牌等。这些作品融合了老百姓消费主义形成的元素,既有山水又有美人,还有二十四节气,将传统与西方元素融为一体,在全球性贸易码头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

在山水画发展中,五六十年代为表现现实主义,全国各地画院与学校组织策划了写生路径,以解决中国画反映新时代的问题,形成了有别于民国以前的山水画。这批成功的现实主义山水画,同样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性。在此过程中,中国艺术始终智慧地回避时代造成的困窘问题。在虚无主义时期、大一统时期,中国艺术如何保持多样化,值得深思。85美术新潮亦然,在强调非理性表现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人的自觉,以水墨为媒材进行创作。其语言拓展与去格式化,充满鲜活生命力,但同时也值得反思。若水墨画仅作为媒材与材质,其根性何在?这恰是我们这一代人常讨论中国水墨、山水精神时,以天地精神、天地气象为根时,如何以自由表述既创造新样式,又规避仅作为媒材使用的问题,这是当今中国画值得坚守之处。

当然,近百年来,中国画在世俗性关怀、革命性表现、现实主义表现方面多有建树,但我认为,我们恰恰缺失了山水精神中的超越精神。我们过于执着地关注当下,做得尤为饱和,但正如开篇所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望秋云,神飞扬”,以及山水自觉后的仰观俯览、宇宙之大的天地造化之超越性,在当今或多或少有所失缺。

北宋·郭熙《早春图》158.3×108.1cm

杭稚英《游湖图》月份牌广告画

徐里:艺术与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紧密契合,难以脱离其影响。回溯近现代这一百年历程,以徐悲鸿等为代表的一代人,堪称融通东西方文化之典范。新中国成立后,众多大师巨匠另辟蹊径,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相融合的道路。而85思潮则是另一时代的产物,当时国门洞开,西方文化汹涌而入,众多画家纷纷投身于实验性水墨创作之中。关于近现代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现状与贡献,有请卢禹舜院长进一步阐述。

卢禹舜:近百年来,我们或是亲身经历,或是于当下年龄段而言,我们都可视为中国画发展建设的参与者。从这一视角出发,需进一步梳理相关脉络,这需从重大时间节点切入,方能有所体悟。

85美术思潮之后,正是我们所经历的一段时期。此前,我们多处于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学习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接近85思潮时期,西方艺术创作与艺术观念涌入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中国。就山水画创作而言,当时或存在无条件接纳较多外来元素、选择性不足的情况。此时的价值判断,或显混乱,或因认识理解不够深刻而存在偏差。

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实验性创作、当代水墨探索,乃至装置艺术,客观上均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然而,就积极参与其中的画家而言,逐渐出现学习吸收借鉴时选择性不强、认识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当时有一批艺术家重新回归传统,深入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展现民族精神与民族特色。这并非空泛之语,而是切实成为那段时间的现象——因前期广泛学习,而后得以真切感受民族文化传统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精神理念。

此时的山水画创作,逐步形成并践行更为坚定、守正创新的理念。当然,在全国范围内具体实践中,必然需与现实内容、现实生活相结合,地域性元素因而更为凸显。作为从地方走出的画家,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更为深刻。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与自然万象,便显得更为充分。

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感受到,“天地有大美不言”这一精神追求,在山水画中有着更为深刻的体现。因此,我认为,梳理近百年以来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以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视角,看待优秀文化传统,并更好地指导当代艺术实践。

卢禹舜《覆天载地四方八极六合九州大道不孤天下大同》272×138cm

徐里:卢禹舜院长进行了很多深入思考。我们作为85思潮的全程亲历者,如今回溯往昔,当时更似海绵吸水一般,主要致力于学习借鉴,甚至存在临摹照抄的情况,或是借用他人理念观念来改造创作。接下来,有请方向先生就刚才的话题继续展开探讨。

方向:当下,在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情境之下,我们如何表现时代性,如何呈现这一时代的思想情感与感情诉求,是这一代画家所面临的问题。

总体而言,近百年来,山水画创作中有几种形式可成为传世之作,为后代提供示范楷模。其一,将中国画的笔墨品格作为山水画的核心与本体,以古为基创造当下语言形态,借古开今。百年来的黄宾虹便属此类艺术家。

其二,保持笔墨的写意性,同时借助自身生活感受写景造境。此类艺术家的作品生命力绚烂,画面极具个性与形式感。

其三,融合西方写实主义元素进行中国画创作,如百年来的岭南画派,此类风格更契合当下的主题性创作,也是一种表现形式。

其四,吸收融合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将山水画图式与西方艺术形式归纳总结,形成新面貌。此类绘画如徐里院长所言,发展成装置、影像,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范畴与方式。

当然,这种艺术形式使山水画边界逐渐消减,但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既需拓展边界,也需坚守底线。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也是本代艺术家所遵循的原则。如何看待此类问题,也是当下我们所思考的。无论如何,对于艺术家而言,表现当下、呈现时代精神诉求与审美特征,是绕不开的话题。

高剑父作品

高剑父《烟霞图》46.4×100.2cm

徐里:纵观近现代百年绘画史,其丰富程度令人赞叹。应当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堪称最为幸运的一代。我们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千年以来的中国山水画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世界也有着更广泛的认知,能够接触并洞察更多元的内容。这拓宽了我们的眼界与视野。

今日之画家,观念更为多元,形式语言更为丰富,表达语境也不乏多样性。那么,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中,如何探寻出一种既蕴含传统精髓又彰显创新精神,既体现文明互鉴又反映时代特征与个人独特性的优秀山水画语言表现形式,包括笔墨技法、技术技巧等方面的创新,是在座三位极具代表性的画家值得探讨的问题。卢禹舜院长,接下来,请您先谈谈各自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心得、感悟与创新实践,以及作品如何体现时代特点。

卢禹舜:应当说,我们都是践行者,于具体实践中,在追求德艺双馨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这确为我们所追寻的目标。在艺术创作历程中,我们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然而,山水画创作必然离不开山水自然的具体环境。

我确有如下理解与认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理念应为指导山水画创作的理论基础。由此方有“仰观宇宙之大,乾坤有序,宇宙无疆”这般对天地的认知。我认为山水画创作更多应聚焦于对天地、对人的理解与认知。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主题,使艺术创作在思想性上达到一定高度,可将其理解为对思想精神的追求。我们如何在技能技巧、方式方法上,具体而言,在构图与语言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使艺术更加精湛,这也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其中,对中国特色的把握、对中国精神的展现,尤为重要。

此外,在关注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是否还应更多思考,在大的文化语境下,如何以艺术本体的方式更好地观照现实内容,使作品真正注入时代精神,这也是我们需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包括图式结构的形成以及个人特点的塑造,在形成相关认识后,会逐渐呈现一种整体状态。

实际上,纵观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在这些方面均有所探索与尝试。若要真正实现面貌多样、风格多样、多元创作的局面,每个人都需具备独特的理解与认知。

卢禹舜《天地大美不言 大美为真 心驰神往 笔随墨顺》273×69cm

徐里:卢禹舜院长的作品以《洪荒浩渺》《八方通神》《天人合一》为主题,其构图饱满且神秘,色彩绚丽夺目,技术技巧与制作工艺等各方面均展现出精湛丰富之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语言,堪称佳作。方向所长,您在山水画创作领域颇有心得,不仅在全国美展中屡获大奖,且多次举办个展,均获得良好反响。请您谈谈自身在山水画创作方面的心得。

方向: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讨:

其一,创作涉及内容、形式以及当下的山水观。从内容层面看,我们所处时代是图像爆炸的时代,很多领域为古人所未涉足。关键在于如何表现,怎样将外向与内向相结合,把眼前图像程式化。唯有将图像符号化、程式化,才能把所见形象从外向转化为内向,进而将自身笔墨语言与当下要表达的自然景观以及胸中情怀相融合。

其二,针对绘画形式。对于艺术品而言,第一眼呈现给观者的便是作品形式。中国画的变革,实则伴随着当下展陈空间的变化。从私密空间移至公共空间,中国画形式也随之改变。在私密空间中,欣赏作品往往从作品本身出发,以游观形式,从局部逐渐展开。而在公共空间,作品与公共空间产生关联,与大众形成互动。在公共空间展示画作,已非私密空间中少数人把玩之物,而是具备社会影响力,承载着社会文化交融。因此,这一时期的画家,在探索时或许需更多地借鉴图像、西方理念及对画面的理解。例如,我的很多作品便借鉴了西方绘画、文人画以及民间绘画。随着现代科技、印刷术、现代教育等现代因素的出现,我们的作品涵盖内容更广,视野与思考不再局限于狭小范围,此为形式方面的体现。

其三,关于山水观,这是我的个人体验。古人眼中的山水远离世俗生活,他们于山水中体悟宇宙的生命精神,以远离世俗的方式寻得心中净土。然而当下,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城市空间拓展,自然已成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古人视自然为无穷无尽、神秘莫测的存在,而当下,自然成为有限资源,是需要我们保护的对象。因此,我认为当下的山水观应包含社会关怀,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山水,使其与社会产生联系。我的作品便反映了当下社会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此外,当下我们对山水的空间感与时间感,与传统绘画也有所不同。古人观山水采用游观式、渐进式展开的方式。但当下,随着出行交通工具的发展,我们可直接切入画面,这种切入式感受更为片段化,这也是当下山水景观的特征。例如乘坐高铁、缆车、飞机时,眼前景观瞬间扑面而来,并非渐进式呈现。因此,如何表达这种生活感受与山水体验,成为我们这代画家的课题,我们需紧跟时代步伐,感受山水。

方向《景山》180×288cm 2023年

方向《初夏御花园》180×192cm 2023年

方向《桂林山水》245×125cm 2021年

方向《澄怀》

徐里:方向先生近年来创作颇丰,其山水画作独树一帜,聚焦于城市山水题材,以现实生活中的城市为描绘对象,作品既呈现现实质感又蕴含观念表达,将当下鲜活的城市风貌经由画笔生动展现,且不断挑战自我。

丘挺院长近年来也创作了很多大山大水题材的作品,在展陈布置方面,除绘画作品外,还融入装置等元素。今日在座三位都极具代表性,在中国山水画创作方面各自拥有独特的风格面貌。丘挺院长,请您谈谈您的作品。

丘挺:我深感幸运,我们这个时代涌现出诸多敏锐、前沿且执着坚守自身状态的艺术家,他们给予我很多启示。

2000年,我有幸与张仃先生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研究的课题是宋人山水的造境。我尤为关注两宋交替之际,以黄庭坚、李公麟、徽宗、苏东坡、米芾、王诜等人为代表所发起的金石学背景下的复古运动。用王国维的话说,便是“思古之情,求新之念”,其间研究趣味与鉴赏趣味错综复杂,形成了在人类艺术史上极为精微、极致的东方水墨书画艺术精神的体现。这种体现是多维度的,它从金石学、文字、器皿纹样等方面拓展了中国画语言的趣味与格调。因此,我向来对格调与趣味问题的关注远胜于样式讨论。在水墨实践与学习中,我热衷于古画收藏研究,由此形成了收藏、研究与创作相贯通的个人脉络,也从中引发出很多新问题。

在当下前代丰厚笔墨资源环绕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个人笔墨体验,正如前面两位老师所言,每个人都在探寻属于自己的“药方”,而这需要长期的积累。我十分在意书与画的关系,这一话题虽老,但如何形成个人化体验,仍需每个人深入探索。在探讨创新时,我坚持日课,包括书斋日课、画稿日课、书稿日课,通过书写思考维系文脉不断。

正如徐里老师所言,我举办展览时,如2007年在波士顿美术馆的展览,通过对古画的探讨,某些展览不仅是对外展示,更推动我在特定阶段对艺术思考产生重大转变。2011年,我与吴洪亮在今日美术馆举办《观》手卷展,探讨中国画的观看方式,重构手卷叙事,思考今人如何重新认知,在空间视觉场域与手卷样式呈现上下了很多功夫。我认为,艺术家除需研究本体语言、笔墨本体外,还需细微把握生成中国画视觉样式背后的逻辑与演示心理空间,方能探究相关问题。我们曾组建课题组研究这些问题,期望通过去蔽,重新获得对中国画的多维度观看,进而引发对当下创作的思考。

我的创作中,师造化是恒定不变的准则,昨日我仍在武夷山作画。在观念先行的图像化时代,如何回归最本真的个人体验观看,体认流变的造化,不断锤炼个人语言,这是一条苦行僧式的路径。在消费功利主义时代,我们或多或少缺乏这种恒常执守的观看,缺乏如贾科梅蒂、莫兰迪般对绝对题材的长期深入挖掘。因此,我在一些课题上身体力行,如在清华的展览中,我设置重要版块研究水,通过作品、摄影、造境、影像等综合呈现对水的格物体验与样式探索。我认为,这种探索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在科技功利主义与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山水的天地观、弃俗谛之桎梏的山水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特质,这成为我研究与创作的动力源泉,这种动力源于时代赋予我的感受与反推力。

此外,我参与了赖声川导演新版《暗恋桃花源》的舞台舞美设计,由此引发我创作关于《桃幻》的数字影像作品。我长期关注水墨的数字影像化,认为全球影像艺术家的叙事中,东方尤其是山水游观式,通过时间推移形成空间不断拓展的延伸诗性表达,具有先天优势,可将数字影像赋予东方语言特色。

正如徐里老师所言,我们身处视觉与听觉资源极为丰富的时代,成长过程中,西方古典主义也成为我们传统的一部分,滋养着我们的成长。因此,我的部分作品探讨音乐与水墨的关系,尤其是复调、对位、和声与山水经营位置结构的推导关系,围绕布鲁克纳、马勒的音乐意象展开屏风作品创作,并非图解音乐,而是构建通感性的艺术。

回归本源,我还致力于材料本身的研究,收藏与探究多种不同材料,期望在此领域有所建树。作为中国画学院学科负责人,我深感学科在当下生长拓展的迫切性。我们将设立书画与比较研究中心、材料研究中心,后者不仅研究中国传统卷轴画、壁画、彩绘陶、雕塑彩绘等材料,还关注材料生成与材料本身所具备的当代语言叙事转换,通过研究中心将材料与当代性、传统的内在勾连做得有血有肉。

展望未来,回顾过往,我们肩负重任,太多事务亟待重新审视与推进。

丘挺《华严泷》604.5×143.5cm 2022年

丘挺《万壑幻雪》128×68cm 2020年

丘挺×限像工作室(Limage Studio)《桃幻》(静帧)

数字生成影像

2022年

徐里:丘挺所分享的内容信息量极为丰富,涵盖历史、中外、不同学科以及从传统到实验等多个层面,全面阐述了自身的实践心得。他的作品十分注重场域营造,在画面造景、格局格调以及境界呈现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引发了强烈反响。

今日邀请三位嘉宾,对传统中国画山水的历史、文脉学理进行了简要梳理,并与大家展开交流。站在历史与时代的维度审视自身文化,历朝历代乃至现代,人们对精神向往、精神境界与格调的追求从未停歇,这是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关键在于,身处当下时代,我们需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新样式语言,既蕴含民族特色,又彰显时代特征,同时体现个人风貌,涵盖技术技巧层面。

期望广大观众借此了解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艺术家们通过本期节目,能够明晰作为艺术家在学习、研究、传承与创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实践经验。我们希望中国山水画、中国文化在新时代能够注入新的活力、灵感与境界,将时代的精气神,以及新时代呈现出的繁荣发展景象,通过画笔生动展现出来!

(来源:书画频道)

艺术家简介

徐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美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委会主任,中国文联、财政部、文旅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兼创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宣部、财政部、中国文联、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创作指导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第十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连续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及《20世纪中国油画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美术馆和政府机构收藏。许多海外政府、机构、洛克菲勒家族等收藏家收藏。先后率团出访各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举办画展。出版个人画册二十余种。

2007年入选中国油画50家,2011年入选“艺术之巅”——中国油画2010年度十大人物,2012年被授予乌克兰大使奖,2013年被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授予“杰出艺术成就奖”,2015年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16年获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苏里科夫金质奖章,2017年被授予比利时东方文化骑士勋章,2019年被吉尔吉斯斯坦授予杰出文化人物奖章。2017年在意大利出版发行《徐里油画集》,2019年油画作品《对话》被收藏并陈列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全国政协十二届、十三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获“人民教师”称号;“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方向,1967年出生于广东省,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丘挺,1971年生于广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

书画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法国布列塔尼联邦委员会、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出版的专著及画册有《延月·梳风——丘挺作品集》《丘园养素——丘挺书法集》《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家谈艺录——丘挺卷》《丘园养素》《丘园养素——桂林黄姚写生册》《山水之眼》等。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