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党委书记徐永胜讲授“开学第一课”:传承鲁艺红色基因,践行艺术为民宗旨

更新时间:2025-09-11 17:49  浏览量:1

“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大家关注的不能只是专业问题,更要着眼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自觉思考如何让文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努力成长为善于思考、勇于奋斗、德艺双馨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9月8日下午,学院党委书记徐永胜以“传承鲁艺红色基因,践行艺术为民宗旨,努力成为合格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为题,向2025级新生讲授了一堂精彩的“开学第一课”。

党委书记徐永胜讲授“开学第一课”

血脉传承:我们从延安鲁艺走来

昌平校区剧场中心镜框式舞台剧场传来阵阵掌声,徐永胜以学长和老师的双重身份,首先结合自身经历,和同学们探讨了大学学习生活面临的一些问题。

学生们现场互动

对中戏的想象、学校的厚重感、集体的凝聚力、儿时的梦想……来自数字戏剧系、音乐剧系、舞剧系的同学们讲述着自己和中戏的故事,描摹出对这里的最初印象。“知其所来,方知未来。要在中戏这片土壤上茁壮成长,就要读懂这所学校,更要读懂这所学校的历史。”

在同学们真挚的目光中,徐永胜回顾了学院从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三部,再到国立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光辉发展历程。1949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学院题写校名。作为国立戏剧学院,在中央戏剧学院75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种精神在支撑,这就是延安精神、这就是鲁艺传统。

徐永胜强调,鲁艺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在民族危亡之际,全国各地的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汇聚在宝塔山下,以艺术为武器扛起了文艺抗战、文艺报国的历史责任。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2025级新同学来到北京、来到中央戏剧学院,一定要坚守和传承前辈们艺术报国的初心使命,刻苦学习、勇毅求索,作为新时代中戏人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2025级全体本科生聆听“开学第一课”

培根铸魂:引导新生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是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也是中央戏剧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发展方向。”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开设的专业覆盖了舞台艺术的各个维度。这些专业彼此滋养、相互借鉴,共同推动着学科的整体发展。”徐永胜指出,这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塑造至关重要。

“双一流”建设、各类学术组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徐永胜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专业的教学团队、广阔的交流平台和不断完善的办学条件。

面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徐永胜以自身经历为例,语重心长地嘱咐同学们:这个阶段正是成长蜕变的关键时期,它让大家更清醒地认知所学专业、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选择。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和耐心,主动拥抱变化,明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在实践中不断历练、不断成长。

党委书记徐永胜讲授“开学第一课”

时代担当: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讲课现场,徐永胜播放了一段由中戏校友王斑演绎的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片段。“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全场高声回答和热烈掌声中,同学们的目光变得愈发坚定。

1942年,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原则问题,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在多个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的重要遵循。

近年来,学院杰出校友、表演艺术家郭兰英、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蓝天野被授予“七一勋章”,他们用一生的奋斗践行了中戏人文艺报国的使命。

今年是中央戏剧学院建院75周年,七十五载风雨兼程,满是桃李馥郁芬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徐永胜希望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响应时代呼唤,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立报国志,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理解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要厚植爱国情怀。要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党爱国,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三要加强品德修养。要常怀敬畏之心,坚守艺术初心,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四要具备强大的专业能力。要不断锤炼本领,既要有文化担当,又要有国际视野,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五要具有奋斗精神。要做到知行合一,把学习中、生活中、创业中的困难转化为磨炼自己意志、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六要增强综合素质,要努力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积极实践,不断提升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讲课现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徐永胜书记由浅入深,依托丰富的史料,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深刻讲述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引导同学们在回望历史中坚定奋斗方向,为2025级新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开学第一课”在新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攀高峰的艺术追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生课后感言

导演系2025级戏剧导演班 李钧儀

自开学报到以来,自拥有“中戏人”的身份后,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更恰当地理解这三个字,更好地开启我五年的中戏时光。在聆听徐永胜老师的“开学第一课”后,这三个字在我心中有了清晰的答案。

走进剧场时,PPT上的文字便吸引了我的目光:“传承”“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永胜老师说,一路走来,“国立”到“中央”承载的是国家的艺术意志、艺术期许。在中戏建院75年的时光中,先辈们为艺术和戏剧留下了无数精神瑰宝,而作为“中戏人”,“传承”要求我们不忘初心,会思考,懂奋斗,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践行”督促我们以新时代的思维,充分利用当下的资源,更好地为戏剧和艺术注入新的力量,让“中戏人”三个字成为一种责任与使命,去创造和收获,在努力成为合格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前进。

永胜老师讲述校史时,那些时间流动与时代的变迁,让人感受到其中洋溢的红色基因愈发浓郁、厚重。中戏作为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这所学校的校史见证着戏剧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凝聚着无数前辈们的心血和智慧。中戏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我们这些学子也必然要传承红色基因。

我想,作为“中戏人”,中戏在我心中不再只是一个梦想的开端,而象征着一种推动和激励。今后,我将以提升自我为永不停歇的准则,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砥砺前行的动力,用中戏学子的青春激情创作优秀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延续“鲁艺精神”和文艺报国梦。

戏剧文学系2025级戏剧创作班 赵笑存

8日下午,我们齐聚剧场,聆听党委书记徐永胜带来的“开学第一课”。徐书记作为我们的学长和前辈,从老一代中戏人和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向刚刚踏入艺术殿堂的我们,阐述他对艺术、对文艺工作者和对中央戏剧学院的理解,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艺术必须扎根于人民,这是中戏自延安鲁艺时期一直延续的红色血脉所决定的。中戏人创作的艺术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源于人民生活,致力于满足人民的情感与精神文化需求。正如鲁艺的前辈们在战火中仍坚持以文艺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才能创作出《白毛女》这样的时代之音。今天的我们更应让艺术贴近人民,为了人民而创作。

做戏先做人。只有先成为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引领时代的作品。我们在这里更要汲取中戏人一脉相承的红色血脉,将优秀的品格修养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创作中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如今,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信念无比坚定。正如徐书记所说,我们一定要勤奋刻苦,锤炼出过硬的专业能力,不负中戏人七十余载的深厚传承,将个人的梦想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努力成为无愧于内心、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愿我们皆能以延安鲁艺精神为旗,以人民情怀为使命,在艺术的求索中,既雕琢作品,更锤炼人生。

戏剧教育系2025级戏剧教育班 曹亦萱

听完这场讲座,那个自我入学后就一直在叩问我的问题再次萦绕在心间:何为“中戏人”?为了引导我们思考,徐书记分享了自己当时求学的故事,分享了他对阅兵盛典的独特情怀,分享了优秀校友对祖国文艺事业发展的贡献。徐书记强调,“国立戏剧学院”几个大字是毛主席亲笔题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的无限期望。

与过去相比,如今的中戏校园面积广大、设备先进、场地多元,学习实践的机会也更加丰富。面对最好的资源,我们应像徐书记所描述的“海绵”一样,让自己更加丰沛、饱满、立体,不断培养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能力,用实际行动“解读”中戏,解读历史、现在、未来。

“新征程上,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当个人的梦想汇入国家的心脏共同跳动,迸发的能量将会滋润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生生不息......

戏剧管理系2025级剧院管理班 许静萱

聆听徐永胜书记的“开学第一课”,犹如接受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传承鲁艺红色基因,践行艺术为民宗旨,努力成为合格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这一主题,不仅是对我国文艺发展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如何成为优秀文艺工作者的清晰指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戏人”,我感到肩上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中央戏剧学院的根脉深植于延安鲁艺的红色土壤中。抗战时期,鲁艺前辈们以艺术为武器,用戏剧、音乐、文学唤醒民众、鼓舞斗志。这段历史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永胜老师对校史的梳理,让我了解这段历史,明白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从东城校区到昌平新址,从鲁艺戏剧系到13个系,从百余名师生到“双一流”建设…….中戏的每一个脚步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艺术为民”是传承鲁艺精神的核心要义。在革命年代,“为民”意味着用艺术服务人民解放事业;在新时代,“为民”则要求我们将艺术创作融入人民生活,反映时代心声。“践行艺术为民宗旨”,正是要求我们倾听大地的脉动,感受时代的节奏,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中戏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的使命,从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文艺演出的近300名师哥师姐,到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校友辛芷蕾,中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

永胜老师指出,要“成为会思考、懂奋斗,具备极强专业能力的中戏人”,这为我们指明了成长的方向。艺术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刻苦钻研;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思想深度。我深感作为中戏人的光荣与责任。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着前辈们创造的良好条件,更应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在新时代继续奋力奔跑。

作为戏剧管理系的学生,永胜老师的授课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戏剧艺术不仅是舞台上的光辉绽放,更是一种精密策划与高效组织的系统工程。“戏管人”虽不常立于聚光灯下,却是艺术与观众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是让优秀作品得以诞生、传播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重要推动力量。“艺术为民”于我而言,意味着:如何让优质的戏剧内容更高效地触达人民?如何通过科学的运营管理,降低观演门槛,让更多人享受艺术的美好?如何通过策划与组织,使戏剧艺术更好地反映时代、服务社会?这是我们戏剧管理学子必须思考和实践的核心命题。

未来,我希望通过所学,成为优秀艺术创作与人民文化需求之间的合格“连接者”,让更多打动人心的故事被看见、被听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一名无愧于时代的“中戏人”。

电影电视系2025级电影导演班 吕泊萱

从校考到如今坐在“开学第一课”的台下,从艺考者到成为了一名中戏人,在欣喜的同时,我也常常思考何为“中戏人”。

“求真、创造、至美”作为校训,常常被老师们提起。我明白“真”远不只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真实——情感的真挚、人性的真相、社会的真谛。这种对“真”的追求,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直面真实的勇气,既要向外审视社会的复杂面貌,也要向内解剖自我的心灵深处。正所谓“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有所创造,力求至美。这也在始终提醒着每个中戏人:艺术之路始于对真实的探索,经由创造的锤炼,最终指向美的崇高境界。徐永胜书记的课程为我们未来五年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当我走在这片戏剧的沃土上,仿佛每一个空间都在提醒我,戏剧是一种关乎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索。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即将开启的专业训练,更是一种精神传统的接力。我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个中戏人,都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光荣使命。

中央戏剧学院曾被命名为“国立戏剧学院”。所以这片土地不为造星,而是要培育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徐永胜书记在开学第一课上教给我们的,正是学习如何守护心中那束不灭的戏剧之光。

供稿 | 党委宣传部 学生工作部

图片 | 党委/院长办公室

编辑 | 顾泽惠

审校 | 白小帆

责编 | 陈予婧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