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穿透视装逛展)是艺术,还是低俗?为啥搞艺术的思想都这开放
更新时间:2025-09-11 18:33 浏览量:1
一个书法展上,有个女的穿了一身透视的衣服,这事儿一下就炸了。
有人说这是“穿衣自由”,想穿什么是自己的事儿,别人管不着。
可另一边骂得也挺难听,说这是“伤风败俗”,跑来书法展这种地方,不是诚心捣乱吗?
网上吵得那叫一个热闹,好像半夜三点都不用睡觉。
这事儿真是偶然出现的吗?
好像不是。有人说,其实人家早就计划好了——展览开始前,那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就放了话,说这次要搞个“全网爆点”。
结果呢?镜头一过来,微博热搜就上去了。
热搜上全是那身衣服的照片,到处都在传。可那个书法展,那些字写得怎么样,压根就没人提了。
这到底是看展,还是看人?
这也不是头一回了。
去年有个国际艺术节,搞行为艺术的直接在展厅里脱光了衣服,结果旁边正好站着个小孩子。
家长吓坏了,当场就报了警。
艺术家出来解释,说“身体就是媒介”,这是一种表达方式。
观众听不进去,直接怼了一句:“那你咋不去幼儿园办展览呢?”
你看,这事儿就僵在这了。
有个写了三十年诗的老先生,叫老曹,也被这事气得睡不着觉。
他半夜里发了条朋友圈,说:“艺术可以疯,但别拿疯当通行证。”
这话说的,挺实在。
其实,搞艺术的人,是不是思想都比较开放?
回过头去看看历史,好像还真是这样。文艺复兴的时候,米开朗基罗雕了个大卫,光着身子,当时好多市民也骂他“下流”。
可现在呢?几百年过去了,咱们的课本里都说那是“人体美学巅峰”。
还有印象派,刚出来的时候,报纸上的人骂他们画的东西,说他们的“视网膜有病”。
现在莫奈的睡莲,都印在手机壳上了,谁都觉得好看。
时间好像是个筛子。
它能慢慢把好东西留下来,把那些瞎胡闹的给筛掉。但问题是,现在这个时代,等不及。
现在的短视频,就给你三秒钟时间。
你要是不能一下子抓住人眼球,人家手指一划就过去了,谁有耐心等你慢慢沉淀?
所以艺术家想出名,平台想要流量,看的人就想找点刺激。
这三家一碰到一起,什么道德、什么规矩,好像都成了碍事的东西。
老曹还有一句话,说得更直接:“以前的艺术家挑战权威,现在的艺术家挑战保安。”
虽然话糙,但理不糙。
当“突破”成了涨粉的密码,那谁还愿意安安静静地搞创作?
这事儿有办法管吗?
国外有些地方,已经有现成的作业可以抄了。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就给街头表演立了规矩。
你可以裸体表演,没问题,但你得提前申请,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而且要避开小孩子多的地方。
这样一来,想看的观众有心理准备,艺术家也有了创作空间,警察也不用天天为了这点事跑断腿。
这个规矩听着不怎么浪漫,但它保护了浪漫能继续存在的可能。
国内其实也开始试着这么做了。
去年四川美院的毕业展上,有一组讲“家暴主题”的装置,有人投诉说看着“不舒服”。
学校没有直接把展览撤了。
他们只是在旁边加了个“心理提示牌”,还专门设了分流通道,给不想看的观众一个选择。
后来展览顺利结束,那个作品还得了奖,也没人再骂它“吓人”了。
你看,表达自由和尊重别人,是可以放在一起的。
艺术不是一张可以随便犯错的牌。
真正厉害的人,是敢在自己的作品里藏一把刀子,剖析深刻的东西,而不是在现实生活里到处撒泼,惹人注目。
老曹后来把他那条朋友圈删了。
到了凌晨五点,他又发了一条新的,说:“愿我们都能疯得高级一点。”
他还配了一张图,就是那个书法展的现场——当所有镜头都散去后,真正的观众,正低着头,安安静静地看墙上的字,旁边再也没有人举着手机拍那身透视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