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曾翔等人“丑书”更丑的是丑陋的心灵
更新时间:2025-03-13 23:24 浏览量:8
捍卫书法传统,抵制“丑书”乱象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我潜心研习书法二十余载,在横竖撇捺间感受着笔墨的韵味与力量,也对书法的审美与标准形成了深刻认知。然而,当下书坛出现的一些怪象,如曾翔的“吼书”、张瑞莲等人的“丑书”,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忍不住要发声批判。
书法,自诞生之初便与美紧密相连。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篆书的规整典雅,再到隶书的蚕头燕尾、草书的狂放洒脱、楷书的严谨端庄,每一种书体都有着独特的美感。古人强调书法的用笔、章法、韵味和气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笔画灵动飘逸,章法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尽显文人雅士的风流气韵;颜真卿的楷书,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刚正不阿的气节,令人心生敬畏。这些经典之作,无不是以美为核心,通过笔墨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审美享受。
反观曾翔、张瑞莲之流的所谓“书法”,完全背离了书法艺术的传统审美标准。曾翔写字时大喊大叫,以“吼”助势,全然不顾书法应有的内敛与含蓄;其作品看似肆意挥洒,实则杂乱无章,笔画毫无美感可言,更谈不上用笔的精妙和韵味的悠长。张瑞莲等人的字同样是“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和结构,既无法体现汉字的形态美,也不能传达书写者的情感与思想,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墨痕堆积。这样的作品,既不能称之为书法,更无法与古人的经典之作相提并论。
这种“丑书”现象的出现和大肆宣传,带来的危害是深远的。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对书法艺术认知和学习的关键时期,“丑书”的误导会让他们对书法的审美产生偏差,认为书法无需认真练习基本功,无需追求传统的美感,随意乱写也能成为艺术。长此以往,不仅会让他们荒废了扎实的书法训练,更可能让他们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导致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这样的“丑书”能够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被一些人推崇备至?这背后或许有着复杂的利益驱动和文化乱象。一些人打着创新的旗号,妄图通过标新立异来吸引眼球、获取名利,而部分媒体和艺术机构缺乏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责任意识,对这些“丑书”进行大肆炒作,从而误导了公众的审美观念。
在追求创新的时代,书法艺术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但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发展。我们应当以古人为师,深入学习传统书法的精髓,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提升审美水平。同时,书法界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书法审美标准,坚决抵制“丑书”的不良影响,让书法艺术回归到它应有的审美轨道,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负古人的智慧与传承,将书法这一瑰宝代代相传,让后世子孙领略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