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器RICHAUS:以艺术为舟,在重庆商业浪潮中驶向非标新航道
更新时间:2025-09-11 21:13 浏览量:2
在重庆两江新区金州大道的核心地带,一座占地13,000平方米的复合型艺术商业空间——瑞器(RICHAUS)正悄然改写城市的文化消费版图。这座脱胎于先锋艺术驻地“器·Haus空间”的街区,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实验艺术孵化器到城市文化容器的蜕变,在资本与艺术的碰撞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反主流路径。
二十年前,当杨述与倪昆在重庆创立器·Haus空间时,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尚处萌芽阶段。这个依靠英国三角艺术基金会等国际力量支持的西南“微光”,意外成为实验艺术的温床。作为当代艺术收藏者的葛子妮以赞助人身份介入,发起艺术商业品牌瑞器,将其纳入世纪精信集团开发的商业街区版图。“我们想做中国稀缺的独立艺术机构载体。”她将项目命名为“瑞器”,寓意回归艺术本真。
在2024年重庆商业地产寒冬中,瑞器的选择显得尤为大胆。“标准化商业严重过剩,非标业态反而有市场空间。”葛子妮瞄准物质消费过剩时代的精神需求,在招商手册上写下“以情绪共鸣取代功能主义”的宣言。空间设计刻意保留混凝土墙面的原始质感,邀请“友人制土研究所”打造出野性生长的景观,将云南老木头制成的板凳与东南亚植物混搭,形成西南山地与异域风情的独特对话。
这场实验的核心挑战在于:当艺术从非营利实验场走向自负盈亏的商业综合体,如何避免沦为中产阶级的身份符号?瑞器给出的答案是“折耳根联盟”——一个聚焦云贵川藏主理人品牌的非标商业计划。贵州织物、云南器皿、西藏咖啡等地域特色品牌,将与当代艺术、独立出版机构在街区内形成共生生态。这种“在地性”不是符号拼贴,而是将西南山地的呼吸节奏嵌入国际化产业园区。
“可能需要5-10年培养观众。”世纪精信实业董事长周琦坦言。作为业主方,他们颠覆传统地产思维,采用自持物业、自持运营的模式,通过展览、论坛、音乐市集等多元化内容构建叙事载体。建筑师齐帆作为招商合伙人,强调瑞器不以“填满商铺”为目标,而是试图在2-5楼形成设计、办公、展演、零售的垂直闭环,让跨界内容成为常态。
数据揭示了重庆消费市场的另一面:2024年社零总额全国第二,但优质文化供给稀缺。瑞器所在的金州大道周边高净值人群密集,消费力充足却缺乏值得停留的场域。这种矛盾催生了瑞器的“弹性边界”策略:用36个月“慢闪”周期测试品牌匹配度,通过艺术商店收入反哺驻地项目,在商业刚性框架中为艺术保留喘息空间。
“瑞器挑品牌,先看它会不会‘聚人’。”艺术板块负责人张妤涵给出感性标尺:一个独立出版机构能否留住读者,比销量更重要。这种逻辑借鉴了北京独立书店Postpost的模式——通过独特选品、空间设计和文化活动形成黏性社群。瑞器将展览、市集、工作坊拆解为“社交颗粒”,让每次相遇都成为下次活动的预告,将“打卡流量”转化为“美育入口”。
在试运营的一个月内,瑞器举办了11场活动,涵盖泛文化论坛、艺术工作坊和音乐演出,吸引超万人次参与,社交媒体曝光量突破百万,商户入驻率提升近50%。这些数据背后,是重庆艺术家长期面临的“离开或留下”困境的破局尝试。花艺设计师黄毛毛将工作室从加州花园迁至瑞器,正是看中这里“土壤纯净”的创作环境。
“当观众买下一幅3000元的驻地艺术家原作,他们其实在为下一轮驻地项目支付材料费。”葛子妮将这种“微小参与”视为商业模型的基石。在她看来,瑞器不是要成为下一个阿那亚或天目里,而是要成为重庆人自己的文化容器——当混凝土墙面上留下码头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碰撞痕迹,当火锅江湖与当代艺术在花园里共生,这座城市终于学会了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