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十年,不如韩国“水博”?山西博物院“萝卜岗”引争议,网友:我们到底要怎样的人才!
更新时间:2025-09-11 10:55 浏览量:2
寒窗苦读十年,不如韩国“水博”?山西博物院“萝卜岗”引争议,网友:我们到底要怎样的人才!
01
都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但他们信的不是自己也行,而是功成名就的人一定不行。
山西博物院最近就陷进了这种舆论的漩涡里。
起因是一份拟聘用人员名单。
有网友扒出,其中一个专技岗,录了好几位从韩国、泰国回来的博士。
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艺术学之类。
瞬间,评论区就炸了。
各种帽子齐飞。
说这是“萝卜岗”,早就内定好了。
说这些博士是“水博”,学历含金量低。
还说这是学历“内卷”的极致体现,一个博物馆岗位,至于吗?
面对汹涌的民意,山西博物院很快回应:
“招聘由人社厅统一组织、公开招聘,更不可能是萝卜岗。”
这个回应很官方,但也很无力。
因为围观的人,根本不关心程序是否正义。
他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我的十年寒窗,凭什么输给一个“泡菜国”的博士?
这种质疑的背后,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
我们似乎默认了一条学历鄙视链。
欧美的博士,那是真材实料。
国内的博士,那是国家认证。
至于韩国、泰国的博士,尤其是还是学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汉语言文学,那简直就是个笑话。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很多人不知道,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韩国一些顶尖大学,比如首尔大学,有着极高的学术地位和悠久的研究历史。
许多人也不知道,泰国艺术大学在艺术设计领域,被誉为“泰国艺术专业第一学府”。
朱拉隆功大学、艺术大学等,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我们嘲笑别人“水”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水”的只是我们贫乏的认知?
02
这种因认知局限而产生的歧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就像很多人找工作,第一学历不是985、211,简历直接就进了碎纸机。
没人关心你后来读了多好的研究生,发了多少篇核心期刊。
一个标签,就定义了你整个人。
这次对“海归”博士的口诛笔伐,不过是这种标签化思维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评论区里有一条高赞评论,写得极其讽刺:
“全是些水博,但是招聘流程,招聘标准肯定没问题。”
另一条更是充满了优越感:
“国外留学汉语言专业,懂得都懂。”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我比你懂”的姿态,实在令人不适。
你真的懂吗?
你读过他们的毕业论文吗?
你知道他们的导师在学术界是什么地位吗?
你了解他们学校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成果吗?
你什么都不知道。
你只是坐在键盘前,敲下了几个自以为是的字,就完成了一次对别人数年寒窗苦读的终极审判。
这不叫人间清醒,这叫认知霸凌。
我们一边痛斥着学历歧视,一边又在制造着新的学历歧视。
我们痛恨被别人贴标签,却又乐此不疲地给别人贴着标签。
是不是很滑稽?
03
当然,会有人站出来反驳。
说这不是歧视,这是为了“公平”。
为了那些在国内辛辛苦苦考博、做研究的本土人才的“公平”。
这个逻辑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
但你仔细一想,就会发现根本站不住脚。
真正的公平,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是看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和水平,而不是看他的毕业院校在哪里。
用地域和刻板印象去筛选人才,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平。
这和一个公司只招本地人,不招外地人,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种思维的根源,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慕强”和“欺弱”。
我们习惯性地仰视欧美,觉得他们的一切都是好的、先进的。
又习惯性地俯视周边的亚洲国家,觉得他们都是“蛮夷之地”,能有什么真学问?
这种心态,像不像一百多年前,那些留着辫子,却嘲笑洋人没有文化的清朝官员?
太阳底下,真的没什么新鲜事。
你的认知,就是你的牢笼。
你画地为牢,困住了自己,还总以为是世界亏待了你。
04
《论语》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就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担心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山西博物院的这次招聘风波,就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只懂得用“985”、“常春藤”、“C9”来定义人才的社会。
而是一个能真正尊重知识、尊重差异、尊重每一个奋斗者的社会。
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由他的毕业院校来定义。
更不应该由一群陌生网友的口水来决定。
别让你的偏见,成为埋没人才的罪魁祸首。
也别让你贫乏的认知,成为你向上攀爬时,最沉重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