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绳系日 丨 古艳奇崛,雄健多姿——漫谈韩天衡的篆刻艺术(下)
更新时间:2025-09-12 08:01 浏览量:1
为致敬海派艺术大家韩天衡先生八十载孜孜矻矻的艺术求索,全面呈现其融古铸今的卓越成就,“长绳系日——韩天衡学艺80年回顾展”正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展出中。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载学者文章,带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韩天衡先生的艺术成就。
古艳奇崛,雄健多姿
——漫谈韩天衡的篆刻艺术(下)
石安
最早知道韩天衡先生之名是上世纪90年代。其时我初学篆刻,工作之余沉溺其间,并买了不少篆刻方面的书,其中不乏韩天衡著作如《天衡艺谭》等。后来移居上海,因工作关系,篆刻中断过很长一段时间。前些年重拾书印,对印坛关注渐多,再看韩天衡先生时,已是当代印坛巨擘。
近日欣逢“长绳系日——韩天衡学艺八十周年回顾展”在韩天衡美术馆开展,漫谈写点自己对韩天衡篆刻艺术的印象文字以应盛事。
下 篇
谈韩天衡先生的篆刻艺术,离不开对作品的具体品读。我试选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印、鸟虫篆印、肖形印稍做延展评析:
雄浑炫彩文字印
观韩天衡的文字印,可以轻易发现他所传承的明清篆刻“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主流思想。
明清以降,尤其自清代邓石如倡导并实践“以书入印”“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篆印思想以来,篆刻与书法的关系就如孪生兄弟般紧密相连。自此以后,篆刻家篆刻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于其书法水平和书印融合的能力。韩天衡正是以其“草篆”书法入印形成自己的个性印风,可以说“草篆入印”为其在中国印史上占得一席之地起到重要作用。
韩天衡“天衡草篆”朱文印
“古无草篆之名,有之自赵寒山始”(清代黄子高语)。至于草篆入印源流,自赵宧光以后,虽有朱简尝试草篆入印,但总体是萤火微光,映照不远。直到韩天衡出,方使草篆及草篆入印成为一时气象。
韩天衡“喜出望外”白文印及边款
但观韩天衡的草篆入印,又不是将书法简单移植到印上,特别是白文印。乍看其白文印。与其草篆一脉相承。然而细看则可知其白文印其实还在雄浑的汉铸印基础上,融入了明清印风,尤其是一邓两吴一赵(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赵之谦)的气息。所以品赏韩天衡的白文印时,可以看出其本质是得益汉铸印浑朴古茂为上的神质,进而融合邓石如、吴让之等明清流派诸家“计白当黑”的空间布局设计思想,再以草篆入印以增加其作品的空间疏密强烈对比的视觉感,由此使其白文印呈现浑朴雄强、张力十足之感。(如“喜出望外”“味外心绪”等)。
韩天衡“味外心绪”白文印
韩天衡的朱文印则对“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书印合一”的治印思想表现得又更充分一些。尤其是他将先秦楚简、秦简兼容并蓄于其个性草篆再化入印章中,加上朱文线条所见即所得,视觉上天然可以更加精准便利地呈现书法形质,使得他的朱文印在雄强朴茂气息和丰富而精微的线条变化表现上魅力十足。
韩天衡的朱文印线质在汉细朱文细劲拙朴的基础上加上草篆的灵动和活泼,又参入吴昌硕、赵之谦等“以书入印”的书法线条质感,由此形成其动静相参、巧拙互现的独特面目。
韩天衡草篆书法
说到线条顺便提一下,线条的曲化(化直为曲)是古今一些才华横溢的书印家才情宣泄的一种做法。比如书法史上擅用颤笔的黄庭坚、徐渭、黄道周、李瑞清、曾熙等,以及“当代印坛三雄”韩天衡、王镛、石开等等(王镛线条的细笔侧锋,石开线条的扭曲屈旋)——这是艺术家基于书写技法的精熟掌握和希冀更加率性表达之上,为四处奔突的纵肆才情找到宣泄出口的必然结果——虽然这种线条的处理有时不免因偏于前卫而受人诟病。
韩天衡“心畅”白文印及边款
所以韩天衡书法入印的外在表现是前卫和大胆的,但其篆印思想其实又是偏传统的。就艺术审美而言,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线条的扭转屈曲,则易失之怪诞甚至堕为野狐禅。只有在屈曲飘忽同时仍能呈现笔力劲健挺拔才不入外道。字形结体亦然,只有在追求欹侧多姿的同时,又能于不稳中得稳才是高手所为——这显然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对于后来效习者而言,如果没有高超才情和艺术激情为依托而勉力学之,则往往“徒具其形不得其神”,只是“东施效颦”式的失于外道罢了。
韩天衡“放胆”朱文印
再延展提一提印中书意的表现。韩天衡对于印中线条的书意强化始终贯穿于其创印之中。在前贤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写意书风的元素,由此形成独特的线条意象,并彰显其对线条娴熟自如的驾驭水平和善于丰富变化的能力,从而呈现华美艺术的高级感——这种做派犹如“书圣”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那种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自在挥笔,潇洒又不失精致地笔走龙蛇的感觉。在展现高超技艺的同时,又呈现潇洒自如的雅逸气息,由此令人赞叹其举重若轻、使刀如笔的精熟技艺和长于妙思巧构、精于寓繁于简的变化之能——虽然这种对线条多元变化的强调,甚至有些眼花缭乱的变化在处理手法上有时显得过于经意和有过度之嫌,这种现象在其中期印作中相对多见。
精工巧丽鸟虫篆印
鸟虫篆为古代装饰性文字衍变而来。鸟虫篆印始见于东周,兴于两汉,多从殳篆、虫书发展而来,因独具一格的图案化与装饰美,成为古代印章中那些突显独特审美意趣人群偏爱的印式(尤其多见于贵族所用玉印)。后世从学者,多从汉鸟虫篆出。汉鸟虫篆以简洁拙朴之美为宗:在文字线条表现为主的基础上辅以鸟、虫、鱼等简练概括的生动形象,文字为主,图案为辅,追求以意取胜。
汉鸟虫篆印“武意”“张猛”
韩天衡的鸟虫篆源出其师方介堪,但渐渐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方介堪作为兼擅鸟虫篆印的一代篆刻大家,其鸟虫篆印主要还是源于汉鸟虫篆印。在汉印拙朴蕴藉气息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着力于表现精雅工致的处理,其鸟虫篆印更具文人儒雅气质,入古出新,为近当代鸟虫篆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方介堪“西蜀张爰”“韩天衡”白文印
韩天衡在师承方介堪鸟虫篆印风的基础上,在精工与巧丽上走得更远。如果说此前的鸟虫篆印多是以篆为主,鸟虫图案为辅,那么在韩天衡的手上,提升了鸟虫等图案在印面表现的比重,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用于鸟虫篆印的动物形象题材,比如除了传统的龙、鹤、蛇、龟、鱼等形象之外,鸡、羊、鹿等其他一些动物都成为其鸟虫篆印的表现对象。
韩天衡鸟虫篆印“蒸蒸日上”
而且韩天衡的鸟虫篆印更加强调画面的表现感和设计感,装饰意味更加强烈,甚至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上可将其视为图画印的一种。相较其他印人,韩天衡的鸟虫篆印更显瑰丽华美和繁复多变,这种鲜明的个人面目甚至引领了一时风气。近年印坛鸟虫篆印渐成气候,其中不乏韩氏推动之功。
韩天衡鸟虫篆印“心不在焉”
相对而言,韩先生的朱文鸟虫篆印恣意纵横,彰显个性。白文鸟虫篆印则传统保守一些。这或许和朱文印的线条表现力更强有关。
在韩天衡的眼里,优秀的鸟虫篆印应当“酌其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我观其鸟虫篆印,有古法可循:图形设计的灵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古代器物如兵器、钟鼎的装饰文字或图形纹饰,然后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见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尤其线条表现的张力和图案式的丰富变化。那种强化图案的盘曲缩张和充满灵性的变异处理,构成其鸟虫篆印奇幻、曼妙、空灵、深幽的特征。
韩天衡鸟虫篆印“上善若水”
当品赏韩天衡鸟虫篆印线条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其刀笔意味的强化,透过刀锋直见笔锋。线条细劲圆转,似断实连的处理,展示其驾轻就熟的运刀能力;线条的轻松使转和粗细的丰富变化,展现了刻者呈现个人意图时举重若轻的拿捏水平。
韩天衡鸟虫篆印“味闲居”
韩天衡的鸟虫篆印线条可称“大开大合,线质劲健遒丽,崛秀交融,繁而不杂,绕而不乱,百转千回,曲径通幽”。他把富有曲线张力和弹性的线条和形神俱佳的鸟虫图形巧妙地融入貌似繁复缠绕的印面之中,从而给观赏者予别具韵味的意趣。
韩天衡鸟虫篆印“一日千里”
在前人基础之上,韩天衡凭其精熟刀功,冲切结合,以大开大合的爽利劲健的线条表现既古拙劲健又灵动流美的独特质感,这是其独到之处。加上其对鸟虫篆文字的精思巧构,令所刻鸟虫篆印别有意趣,以雄健奇崛之姿独树一帜于当代印坛。天赋与功力并举,终成就其在鸟虫篆印上的大成就。
韩天衡鸟虫篆印“三羊开泰”
在韩天衡的鸟虫篆印中,我还看到其冲出传统鸟虫篆印含蓄表意的藩篱,呈现强烈的直抒胸臆式的外化表达,并在繁复奇变与大道至简之间找到一种奇异而巧妙的平衡——在诸多篆刻题材中,私以为鸟虫篆印最能展现其勃发的才情。
韩天衡鸟虫篆印“慎独”
但韩天衡的鸟虫篆印终究是比同时代印人走得更加前卫了一些。因为过于追求线条盘曲和奇思巧构的原因,韩天衡的鸟虫篆印灵动多变之余又显得奇幻莫测,有些作品文字辨识难度增大(尤其对鸟虫篆生疏者)。其鸟虫篆印对观者在辨识阅读和审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有鸟虫篆印本身的问题。如何兼顾既通俗易认,又不乏艺术美感,是鸟虫篆印走向大众需要面对的难题。
洗练传神的肖形印
肖形印可称韩天衡篆刻的又一朵绚烂之花。
肖形印在中国印史上由来已久。古时自有印章以来,肖形印即几乎同步出现。早期先民(秦以前)因原始崇拜、祈福避祸等所需,往往于岩石、陶土、甲骨、竹木、青铜、玉等器物上刻以文字或图画。两周时期,以神话人物、动物为题材的肖形印成为先民敬畏神明、祈福消灾的重要信物,彼时的肖形印往往以简练概括的图案来表现,重在表征指代,写意传神为主。两汉魏晋,随着治印工艺成熟稳定,狩猎、舞蹈、耕作等生活百态及常见动物生肖等成为肖形印表现题材。
明清以后,文人篆刻的兴盛推动了肖形印更加丰富的表现,并得以广泛现于世间,清代赵之琛、赵之谦、吴昌硕等等皆有肖形印名作流传后世。至于近当代,精于肖形印的印家辈出,以来楚生为代表,肖形印俨然成为印坛一朵繁盛竞艳之花,韩天衡亦为其中翘楚。
韩天衡肖形印一组
韩天衡很早就参与到肖形印的学习与刻制之中。我观其肖形印作,既有深耕于传统的早期作品,也有后来独具个人面目的创新之作,其在肖形印上的处理上无论是用刀技法还是线条质感,都和前述其鸟虫篆印多有相通之处。
韩天衡肖形印一组
韩天衡的肖形印汲取了画像砖、剪纸、漫画等的造型和技法,通过劲健有力的线条、奇思妙构的造型、精熟爽利的刀功来表现其形,印风沉稳不失张扬,线条张弛有度,曲屈盘旋之中又显得张力十足。他对构图精巧布置不失简练概括、线条粗细曲直的强烈变化和方圆笔意的精巧转换强化了画面或者生肖形态的动感之美,而且线质生拙质朴又劲健洗练,金石味十足。用刀猛利劲爽,徐疾披凿间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又能得精工雅致之致。借助精熟的刀笔功夫,呈现爽利劲健的线条和跳跃生动、动感十足的画面,在夸张与平实之间、稚拙与精巧以及似与不似之间毕肖传神,于大处呈气厚,于小处显精严——由此构成了韩天衡肖形印洗练传神的独特魅力。
刀笔传神,收放自如,石安以为这是不易而易之能——这正是韩天衡刻制肖形印时的高明之处。
厚拙爽利刻边款
最后简单谈谈韩天衡先生的篆刻边款。
自明代“文何”以来,边款作为印面的补充与延伸,成为文人篆刻几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天衡篆刻边款
观韩天衡的印作边款,分单刀和双刀,单刀以单刀楷书为主,双刀则以草篆边款为主。此外,其双刀边款亦有隶、行、图案或类魏碑楷书呈现,有阴刻亦有阳刻,总体呈现其个性书法特征。
以单刀楷书边款为例,其所用刻刀为大刀厚刃,持强腕力,斜入直切而成。因切刀入石角度较斜、用力较厚,故其边款线条的三角状尤其明显,左右粗细对比强烈,加上劲利用刀,使其边款笔画呈现雄强峻利、厚朴劲健的意象,充满金石,刀笔线质隐隐有远接缶翁之意,字势结体则相对吴昌硕平正工稳一些。
韩天衡单刀楷书边款
韩天衡的双刀边款“治款如治印”,是其书法(包括入印书法)呈现于边款的典范之作,无论是阳刻还是阴刻(其他书体刻于边款亦是如此)。因其精熟的刀笔功夫,故欣赏韩氏双刀边款作品,如面对微型碑刻,实则欣赏石上书法,精彩处亦美不胜收。
韩天衡边款一组
值此韩天衡先生学艺八十周年之际,草草写成此文以应,言短意长,不尽一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又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韩天衡先生而言,艺术没有终点,他始终在孜孜矻矻地追求更高更远,为中国艺坛增添亮色。
作者简介
石安,书印传道者。中国艺术大家钱君匋再传弟子,中国肖像印研究会理事,璟昌印社顾问,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特聘课程导师。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