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从“听懂”到“会学”:小学数学说课的艺术与实战技巧

更新时间:2025-09-12 09:50  浏览量:1

一堂说课里的 “差距感”

教研室的评课现场格外安静,年轻教师小李正拿着教案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学们,我们先记公式 —— 底乘高,接下来做这三道题巩固……”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因为台下评委的眉头慢慢皱起,有位老师甚至轻轻摇了摇头。

轮到张老师时,她没急着说知识点,反而举起两张彩纸:“大家看,这是学校操场的两块草坪模型,长方形的我们会算面积,可平行四边形的呢?昨天有个学生问我‘能不能把它剪剪拼拼,变成我们认识的图形呀’,这个想法特别好!今天我们就跟着这个问题一起找答案。”

话音刚落,台下传来细碎的赞叹。同样是说课,差距在哪儿?其实就是 “是否让学生站在中心”—— 说课不是念教案,而是用教学思想 “讲故事”:不仅说 “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讲清 “为什么这么教,学生能收获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拆解高质量说课稿的密码,再聊聊让课堂 “活” 起来的实战技巧。

第一部分:说课稿的 “四梁八柱”——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

一份好的说课稿,就像给教学搭好骨架,每一部分都要围着 “学生怎么学” 展开,环环相扣。

一、说教材:找准知识的 “来龙去脉”

不是简单说 “这节课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而是要讲清它在知识链里的位置 —— 就像给学生的学习找 “坐标”,让他们知道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具体表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算长方形面积,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边和高,这节课就是要把‘长方形面积’的旧知识,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新工具 —— 相当于在两个知识点之间架一座桥。而且这节课学好了,后面学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就能用同样的‘转化’方法,所以它是整个多边形面积学习的‘敲门砖’。”

二、说学情:看见真实的 “学生状态”

很多老师说课会说 “学生有基础但有困难”,但不够具体。真正的学情分析,要像 “给学生画肖像”:他们已经会什么?可能卡在哪?为什么会卡住?

真实场景参考:“五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挺强的,上次上‘图形的运动’时,他们剪剪拼拼特别积极。但我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前几天预习时,有一半学生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邻边相乘’—— 因为他们看图形像长方形,就想当然套公式;二是有个学生拿着平行四边形纸片问我‘老师,这个高到底是哪条呀?’,说明他们对‘高’的理解还停留在‘一条线’,没明白它和面积的关系。这两个点,就是我们教学要突破的‘坎’。”

三、说教学目标:定好 “可落地的方向”

目标不能只写 “掌握公式”,要分 “知识、过程、情感” 三层,而且要能看见学生的变化 —— 比如 “会推导” 比 “知道” 更具体,“有兴趣” 比 “培养兴趣” 更实在。

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会找对应底和高,算对面积(比如给一个底 5 厘米、高 3 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能算出 15 平方厘米)。

过程与方法:剪拼平行四边形时,能发现 “拼出的长方形长 = 平行四边形的底,宽 = 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 “转化” 是学新图形的好方法。

情感态度:比如解决完草坪面积问题后,有学生说 “原来数学能帮学校算铺草皮的钱”,这就是感受到数学有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抓住 “教学的关键”

重难点不是随便定的,要从学情里来 —— 学生最容易错的、最难理解的,就是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因为这是后续做题、学新图形的基础)。

教学难点:明白 “为什么公式是底乘高,不是邻边相乘”(之前很多学生错在这里,而且要让他们亲手验证,才能真的懂)。

五、说教学过程:演好 “学生为主的戏”

这是说课的核心,不能只说 “我要做什么”,要多说 “学生要做什么、会有什么反应、我怎么引导”,就像在脑海里演一堂课。

1. 导入:用生活问题 “勾住兴趣”

我会拿出准备好的两张草坪模型(一张长方形,长 6 厘米、宽 4 厘米;一张平行四边形,底 6 厘米、邻边 4 厘米),问学生:“学校要给这两块草坪铺草皮,买多少草皮要看面积。长方形的我们会算,6 乘 4 等于 24 平方厘米,那平行四边形的呢?有人说也是 6 乘 4 等于 24?可我怎么看着它好像比长方形小一点?到底怎么算才对?”

这样一问,学生就会凑在一起讨论:“是不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能不能剪下来拼成长方形?”—— 不用我催,他们自己就想探究了,这比直接说 “今天学平行四边形面积” 好多了。

2. 新授:让学生 “亲手找出答案”

这一步要解决难点,所以必须让学生动手。我会给每个小组发:带高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底 5 厘米、高 3 厘米)、小剪刀、尺子,然后说:“大家试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剪的时候注意安全。变完后想想两个问题:第一,拼出来的长方形,长和宽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变了吗?第二,你能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吗?”

肯定会有学生这样做: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往下剪,剪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把三角形移到另一边,正好拼成长方形。我会请他上台演示,再问全班:“你们看,他剪的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移过去后,长方形的长是不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一样长?宽是不是就是高?”

等学生点头,我再追问:“那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平行四边形呢?”—— 他们自己就能说出 “底乘高”,而且因为是亲手拼的,就不会再错成 “邻边相乘” 了。

3. 巩固:让练习 “有层次、有呼应”

练习不能只做 “算面积”,要分三层,还要呼应开头的问题:

基础题:给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底 8 厘米、高 5 厘米),直接算面积(帮学生熟练公式)。

变式题:给一个平行四边形,标出底 6 厘米,再标两个高(一个 4 厘米、一个 3 厘米),问 “算面积时,该用哪条高?”(帮学生分清 “对应底和高”)。

应用题:回到开头的草坪问题,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草坪的底是 8 米、高是 5 米,让他们算需要多少平方米草皮(让学生知道 “学了能用”)。

4. 总结:不止总结知识,更总结 “方法”

最后我会问:“今天我们怎么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学生可能会说 “剪拼”“变成长方形”,我再补充:“对,这种‘把新知识变成旧知识’的方法,叫‘转化’。以后遇到三角形、梯形,我们也可以试试用转化的方法,好不好?”—— 这样就把 “鱼” 给了学生,也把 “渔” 给了他们。

第二部分:让课堂 “活” 起来的 4 个实战技巧

说课稿设计得再好,走进课堂也需要技巧。分享 4 个我常用的方法,都是从真实课堂里磨出来的。

技巧一:把知识 “藏进游戏里”

小学生坐不住,游戏能让他们 “在玩中学”。比如教 “有余数的除法”,我会玩 “抱团游戏”:

让 20 个学生围成圈走,我喊 “3 人抱一团”,音乐停后,学生赶紧抱在一起。最后会剩下 2 个学生没抱到,我就问:“20 个同学,3 人一组,能分几组?剩几个?” 学生马上说 “6 组,剩 2 个”。我再接着说:“这‘剩下来的 2 个’,在除法里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学‘有余数的除法’。”

这样一来,抽象的 “余数” 就变成了看得见的 “落单同学”,学生记得特别牢。

技巧二:用 “认知冲突” 让学生 “主动想”

有时候学生觉得 “我会了”,其实没懂,这时候就要制造 “矛盾”。比如教 “圆的周长”:

我先问学生:“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他们会说 “半径”“直径”。我再问:“那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猜一猜。” 有学生说 “2 倍”,有说 “3 倍”。

然后我让他们用绳子绕圆一周,再量绳子长度(周长)和直径,算一算倍数。结果他们发现:不管圆大还是小,周长都是直径的 3 倍多一点。这时候有人就会问:“为什么都是 3 倍多一点呀?这个数是固定的吗?”—— 不用我讲,他们自己就想探究 “圆周率” 了。

技巧三:把 “错误” 变成 “好资源”

学生犯错很正常,关键是怎么用错。比如之前学生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错用 “邻边相乘”:

我没有直接说 “不对”,而是拿出一个可拉动的平行四边形木框,说:“大家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5 厘米,邻边是 4 厘米,按‘邻边相乘’算,面积是 20 平方厘米。现在我拉一拉它(边说边拉动木框,让它变扁),你们看,邻边还是 5 和 4,可面积变了吗?”

学生盯着木框,小声说 “变小了”。我再问:“那面积到底和什么有关?” 有学生指着木框的高说 “是不是和这个有关?”—— 这样一来,错误不仅被纠正了,还帮学生理解了 “高” 的重要性,比我讲十遍都有用。

技巧四:板书要做 “思维的地图”

好的板书不是写满字,而是让学生一看就知道 “这节课学了什么,怎么学的”。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板书,我会分三栏:

左边(转化过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旁边画 “剪刀”,再画剪下来的三角形,最后画拼成的长方形(用箭头连起来,标上 “剪→拼→转化”)。

中间(公式推导):写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下面用箭头对应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再标上 “S = a × h”。

右边(核心方法):用红笔写 “转化思想:新图形→旧图形”。

这样学生回头看板书,就能想起 “我们是怎么推出公式的,用了什么方法”,比记笔记还清楚。

结语:说课是 “想清楚”,教学是 “带学生想清楚”

去年听一位老教师说《三角形内角和》,她没直接说 “内角和是 180 度”,而是让学生剪三个角拼在一起。有个学生拼完后,举着手喊:“老师!我拼成了一条直线!直线是 180 度!” 那时候他眼里的光,我到现在都记得。

其实说课和教学的核心,都是 “以学生为中心”:说课是提前想清楚 “怎么帮学生学”,教学是现场带着学生 “一起学”。我们不是要把知识 “灌” 给学生,而是要帮他们打开 “探索的门”—— 当学生能自己说出 “我发现了”“我懂了”,这才是教学真正的成功。

行动建议

你不妨选一堂你常教的课,比如《长方形的周长》,试着用今天说的 “说教材、说学情、说过程” 框架,写一个简短的说课片段,重点设计一个 “让学生动手的环节”。如果愿意,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设计,我们一起讨论怎么让它更贴近学生~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