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赏2025不酷评,三天后转到爱发电
更新时间:2025-03-14 05:17 浏览量:7
#展览会流星手帖# 250308
其实我对 FACE 展的期待并不高,因为它只针对平面绘画作品,形式上已经比较套路化了,每年的评委也都是那几位。
我基本上是每隔一年去一次,今年就凭录音整理功能增强多写几句我的感想,特别是因为有投票这个环节,我会更在意我为什么要选那一幅作品。
今年 FACE 展的入选倍率特别高,因为入选作品数量减少了,从整体来看,今年的作品质量的确有所提升。
过去的 FACE 展作品过于偏向“普通的好看”,也在讨好评委,毕竟这几位评委的风格偏好很明显,连续看几年就会发现,入选作品总是带有某种相似性。
大赏作品
我不太明白评委为什么会觉得“火山爆发”这个主题特别出色。这幅画怎么说呢,它属于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很舒适的类型,配色也恰好用了我个人喜欢的颜色——绿色、蓝色、橙色。是当下东京几所美大(多摩美、武藏美等)偏好的那种新表现主义风格。这类作品的确是“舒适”的,但也缺乏我认为当代艺术应有的特质。
优秀奖作品
有一幅作品,第一眼看上去让我觉得太媚俗了——泳装女孩,再加上超写实主义的画风。
但是仔细观察笔触和细节,比如人物的表情、画面中的苍蝇,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已经死亡的尸体。她的身体也并非典型的美学和媚俗上的女性形态,我能理解这幅作品获奖的理由。
另一幅作品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风格,不是我讨厌的方向,但也没什么让我特别想夸的地方。
此外余下的几幅就很Face赏的风格。
评委赏作品
有一幅应该是外国艺术家创作的,带有阿拉伯细密画风,和一点超现实,舒适。
一幅白色调的作品让我非常犹豫要不要评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它的方向是我个人偏好的类型——不刻意画出取悦观众的场景,也不使用大众喜爱的颜色。内容本身也不特别,但正是这种普通的选材和色彩,营造出了一种不日常的氛围。
我认为,在 21 世纪,这类作品应该继续出现。当然,你要说它“很新”倒也不至于,毕竟 20 世纪初就有专门使用白色创作的艺术家,我突然失忆了他叫啥。
全场最受欢迎的作品——《2025 个 FACE》真的画了 2025 张脸,而今年刚好是 2025 年,再加上这个奖叫“FACE 奖”。
画面中藏了很多「表情包」,但你要说它真的画得很好也未必。很多人细看是为了寻找能认出的经典形象,比如蒙娜丽莎,或者一些像文字符号一样的视觉元素。
这幅画让我想起了今年上野东京艺术大学的毕业展中有一件作品——“抽签 100 个作品”。它们的策略类似:不管作品本身如何,至少能用一种形式成功吸引观众长时间注视、驻足观看,甚至拍照留念。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
然后继续其他入选作品。获奖作品会放五楼,或者说一些视觉上更吸引人的作品也会安排在那一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张较为写实或者具象的作品。老实说,这类作品并不是我的偏好,除了其中一张——因为它运用了泳池意象,而泳池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视觉印象。所以,这幅作品我是喜欢的。
但它的问题是,主画面是一个女性。如果换成一个帅哥,可能我会更有好感(笑)。现实就是这样,人多少都有私心的。
另一幅作品让我扎心了,因为它描绘了一个我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场景。救命……
再往展厅后面走,有几幅作品特别有趣。比起画面本身,它们的标题更吸引我。这其实是 FACE 赏的一个特点:很多作品,单看画面可能只是“还行”,但“标题党”后,就带有哲学意味,或者像是一句很酷的话,用来表达作品的概念。
接下来的作品特别符合 FACE 赏的偏好。风格上带有冈本太郎式的超现实色彩。而且,最近 AI 生成艺术很流行,所以也能看到一些故意带点 AI 画风的作品,甚至有些像是在讽刺 AI 的创作方式。我觉得这种作品挺有思考价值的。
然后,这两张作品让我心动,想在它们之间选出我最喜欢的一张。
其中一张以绿色为主色调——我对绿色的作品一直偏爱有加,基本上只要主色是绿色,我都会额外加分(笑)。
这张作品里,有一个男人躺在那里,但遗憾的是,他是个大叔…… 而且还有飞机飞过的意象。这幅画让我觉得,它似乎在刻意探讨“怎样的当代作品会受欢迎”。
这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村上隆的读书笔记,其中提到“色情与战争”这类主题在当代艺术市场上更容易被接受。
这幅画在题材上明显占了这一边,而在形式上也很符合我个人的审美——不会过于具象,但在笔触和表现方式上又带有现代艺术的特质。它不是单纯为了让人感到愉悦,而是有一种耐看的感觉。
我选择它的另一个奇怪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对作者的名字很有感觉,所以最终决定投给它。
我没有全部拍下来57张入选作品,大概拍了三分之二。这些都是我认为值得记住的作品。
FACE 赏的一个有趣之处在于,虽然每位艺术家只能展出一件作品,但已经有不少人的个人风格十分鲜明。
我有一位美学校的同学(大家还记得假今野吗?),他曾在 FACE 赏入选过,当时我对他的作品印象深刻。其实,艺术家无论作品是否合个人口味,或者技巧是否完美,最重要的是形成个人风格并被人记住。
然后我来到四楼,这一层的作品比起上一层的具象表现,更多是依靠形式上的创新来吸引观众。
标题是《贝壳和内脏》,我一度考虑选它为我喜欢的作品之一,但最终放弃了。原因是它的形式让我感觉似曾相识。
接下来,是这层展厅里的最后一幅作品,名字叫《Fun》。它的形式确实很舒适,虽然有点像 Damien Hirst 的樱花,但依然让人眼前一亮,所以我把它从侧面拍了下来。
有些作品在画框上做了特殊处理,用了薄纱等材料。这让我想起前年 FACE 赏的获奖作品,也曾在画框设计上花了不少功夫。
另外,这层还有一幅作品,我一度想选它为我的喜欢作品。它的形式感特别德味,还有马,以及带有怀旧感的色彩。不过,最终我没有选择它,因为我觉得它虽然有趣,但因为太似曾相识。
还有一幅作品名字叫《幻影》,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从侧面看,银色颜料塑造出了具象的凹陷效果,形式上很巧妙,确实有一定视觉冲击力。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视觉游戏,目的性有点太强。
这层的一些形式眼镜冰淇淋。
这次展览中,我第一次注意到,曾经获奖的艺术家再次入选的情况——有些作品我认得,发现它们又获了一次奖或者再次入选了。
FACE 赏是由损保日本举办的,在SOMPO美术馆。这里有三层,展览一般从五楼到三楼,五楼和四楼是今年 FACE 赏的展览,三楼则是博物馆永久展的全世界仅有的七幅梵高向日葵之一。
馆方这次甚至在各个角落贴出标语提醒:“你是为了看梵高来的吗?不要忘了看向日葵!”
这次展览的三楼还展出了历年 FACE 赏的十几幅获奖作品,虽然不能拍照,但网上都能找到存档。
我也打算整理一下,包括前年以及四年前我第一次来看 FACE 赏时的作品档案。那一年,获奖者是一位台湾出生的艺术家,我对他的作品印象深刻。
最后,投票环节。我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那天早上我因为找不到钥匙耽搁了20分钟出门,所以还是太匆匆了。
啊,看到最后拍的传单想起来了白色画家叫Utrillo,9月这里会有他的展。说着今年不要什么展都看尽的我,看到传单还是都想看,没救了我。
第二天要去看太郎赏,下周还有上野之森的VOCA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