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泽的艺术之路④ | 板报显才遇伯乐,营中壮志续家魂
更新时间:2025-09-12 13:58 浏览量:1
不寻常往往孕育在寻常之中, 不平凡也往往来自平凡。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济南军区装甲兵独立坦克第一修理营一连政治指导员查全合深谙此理,1972年11月,他到山东省原滕县南沙河公社带新兵,就为的是从中发掘人才。比如,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地方的黑板报是很普通,很不起眼的,而查全合却不这样看。他认为,黑板报里有学问,黑板报中出人才,有事实为证——军营一些有作为的书画家无一不是从这里起步的。因此,求才若渴的查全合特别关注黑板报,力图通过黑板报发现人才,带回一个能写会画的新兵。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上午,身穿军装的查全合带着通信员走进南沙河中学调研,尽数浏览全校十几块黑板报之后,他好像忽然发现新大陆——有一块黑板报办得不同寻常,质量明显高于其他黑板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文字优美流畅。整版篇幅的文字采用了行、草、隶、篆等不同字体,字体工整规范,气韵生动,符合章法,由此可见,书写者书法功底深厚;文中配有人物、花草以及飞禽等插图,空白的地方用花边装饰,其艺术性和吸引力自不待言,足见其绘画技法高超。
“请问,这块黑板报是谁办的?”查全合问迎面走来的同学。同学马上告诉他:“这是高中毕业班张成泽同学办的,这几年都是他办黑板报,全校数他办得好。”闻听此言, 查全合非常高兴, 真的不虚此行。
张成泽的具体表现如何呢?他马上走访了张成泽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孙晋宽老师、学校教导处主任和校长。这些领导和老师们众口一词,积极向部队推荐张成泽:张成泽这孩子忠厚诚实,能写会画,业余时间还热心参与播音室、文艺宣传队的活动。每次下课以后,张成泽都要及时跑到播音室播放音乐以及播报各种各样的广播稿。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印象很好。张成泽在班里是副班长,在学校是宣传委员,思想品德高尚、政治表现积极、学习成绩优等、身体素质过硬,是个当兵的好料子。
张成泽办黑板报已经办了五年。他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办黑板报,是班里的黑板报组组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那时候,初中学制两年,高中学制也是两年。为什么说他已经办了五年黑板报?实际上,张成泽初中上了三年。原来,他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手指上长了个疖子,不能拿笔,一写字就疼得受不了,结果就留级一年。因为张成泽临过帖,练过字又会画插图,所以他当仁不让地成为班级黑板报组的组长。
接着,查全合又到张成泽家所在的后仓沟村去走访。查全合询问一些村民:“张成泽这个孩子怎么样?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有问题吗?”出于对解放军的信任,父老乡亲都告诉他,张成泽一家是老实人家,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都没有问题。他父亲张敬才在八一煤矿当工人,回家骑着自行车,下了枣滕公路,没到村口就推着车走,逢人便打招呼,一直推到家门口,诚恳热情。张成泽这孩子,字写得好,画画得好,逢年过节给父老乡亲写对联,经常扶老携幼做好事,是不可多得的好孩子。后来,张成泽开始画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少剑波、阿庆嫂、杨子荣,等等。他将画的画册装在书包里,同学们看到以后,纷纷称赞:“真不简单,还会画画。”“画的这些人物真像、真好看。”张成泽的人物画一般是用铅笔慢慢地起稿,然后再用毛笔画下来。老师也感觉张成泽画得真不错,业余时间就让他出黑板报。班级的黑板报有两块,一块在室内,一块在室外的墙壁上,大约一周换一次。黑板报主要刊登国内外时事、班级的好人好事、学校的有关规定要求、同学们学习的心得等。每逢重大节日,张成泽还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宣传内容,专门组织并约写稿件。为此,张成泽还专门买了《墙报图案》《美术字》等书,边学习边实践,使黑板报越办越好,不断给人以新鲜感和吸引力。查全合早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是老牌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慧眼识金,人才一旦入了他的法眼,那就没跑。他决心把张成泽征召入伍。
张成泽高中毕业照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高中毕业考试刚结束,张成泽的高中毕业证还没有拿到手的时候,1972年的征兵工作开始了。那时候,全社会形成了“当兵热”。谁家有个军人,谁有套军装,那都让人眼热。青年即便有双军鞋、有顶军帽都感觉很风光,也想在人前显摆一下。张成泽一得到征兵的消息就想报名参军,马上回家对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王学兰说:“行啊,等你父亲回家后商量商量。”张成泽说:“不用商量,你同意就行,父亲不会有意见。”随后,他就跑到大队民兵连长家里,要求当兵。当时,当兵竞争特别激烈,适龄青年很多,当兵名额很少。民兵连长说:“你有这个想法是好事,但是不一定去得了。”张成泽问:“为什么?”民兵连长说:“村里适龄青年太多,咱们后仓沟村太大,名额太少。”张成泽说:“先报上名吧,我服从组织决定。”民兵连长就在登记表上写上了张成泽的名字。当时,由于前一年部队没有征兵,便将入伍年龄条件由18岁放宽到 24岁,后仓沟村的适龄青年入伍可谓百里挑一。尽管张成泽高中毕业,19周岁,体检合格,完全符合入伍条件,但是他一直忐忑不安,老是担心去不了。他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单凭村里研究决定的话,他绝对没有当兵的可能,因为后仓沟村张家是单门独户,其余大多数都是王姓人家。别说领导研究决定,即便是群众投票也没有张成泽的事儿。其实,大家都不知道,坦克修理营领导获得查全合的调研信息后,认为张成泽是部队需要的人才,尽管名额有限,但还是为他积极争取了。
1972年11月26日,是张成泽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拿到了红色的入伍通知书。接到入伍通知书后,全家人都很高兴。
12月8日,新兵到县委党校集合。天还没亮,张成泽吃完母亲煮好的水饺,直奔南沙河公社,110 名新兵胸戴大红花走出公社大门时,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早在道路两旁列队欢送的公社机关人员和群众一起鼓起了掌,在200多米的欢送队伍里他们走了很长时间。他们不停地握手,听到了诸多良好的祝愿和亲切的嘱咐。“好好干,早把立功喜报寄回家!”张成泽心里充满了光荣、兴奋和激动之情。
父母合影
此时此刻,张成泽的老父亲心里却是五味杂陈。张敬才知道儿子这一天要参军入伍。等他上完夜班赶回家时,家里已经空无一人。母亲王学兰带着张成泽的弟弟和妹妹,锁上家门直接到滕县县城参加欢送队伍了。张敬才心里既高兴又惆怅,竟然把一瓶高粱酒喝得光光的。当王学兰带着孩子们欢送完新兵回到家时,发现一家之主醉卧中堂。后来,张敬才对家人解释醉酒的原因:“看到孩子当兵,想起了家庭的一些往事。”3岁时,自己被过继给了叔叔婶婶,跟着婶婶生活;叔叔早年去当了一战华工,几十年杳无音信;亲生父亲是铁匠,因给抗日队伍做大刀、修枪械,在台儿庄战役中被日本鬼子抓去活活打死;母亲带着哥哥张贻祥回了娘家,亲兄弟也捞不着见一面;如今自己的孩子刚刚长大,又参军走了,不知几时才能见上一面……张敬才心里想得很多,无法排解,就开始喝闷酒。开始因为儿子参军喝得比较高兴,但说好的亲自送儿参军,却言而无信,很遗憾也很愧疚,只能借酒消愁。
事后, 张成泽闻讯父亲醉酒的这段插曲,心里非常难过。两个爷爷一个死于日本人之手,一个被欧洲列强所害。现在,自己成为军人,就要献身国防事业,为强国强军奉献自己的力量,再也不能让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悲惨家史重演。
闷罐车喘息着, 载着一群热血青年从滕县驶向济南的一座绿色军营。
同年入伍的四名同乡战友合影
这年冬天,滕县一共有155名新兵入伍,其中南沙河公社110名,羊庄公社45名。当时,新兵中高中毕业生所占比例仅为15%,其余的则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列车上,新兵们都有说不出的光荣和兴奋之情,欢声笑语满车厢。第二天早上,火车慢慢腾腾地开到了济南党家庄火车站。新兵们下火车列队时天还没有亮,他们又步行走了三里路,进了营房,天刚蒙蒙亮。
营区环境优美,有砖瓦房,有球场,有游泳池,有绿油油的松柏树、白杨掩映着高大而神秘的坦克修理车间,一种神圣而庄严的使命感在张成泽心里油然而生。
他穿着崭新的绿军装,在军营中独自漫步,心中描绘着一幅美丽的图画,立下了干一番事业的宏图大志。
(文/郝传更,来源:美篇@习文)
画家简介
张成泽,山东滕州市人,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翰林书法院副院长,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艺术总监。
绘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两次获奖,多次入选;二十余幅作品获山东省、济南军区美展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