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星星的孩子”拥抱更广阔的世界——一场温暖活动背后的12年坚守
更新时间:2025-09-12 17:25 浏览量:1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9月5日,北京通州,小雨点噼里啪啦打在阳光房的玻璃上,溅起细碎的水花。
位于漷县镇的智兴博悦康复托管中心里,却是满满的热闹与暖意。院子里,围栏上挂满了彩色气球,展板上贴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画作,孩子们的笑声混着雨声,格外清亮。
孤独症患儿常被称作“星星的孩子”,托管中心里就住着60余个“星星的孩子”。当天,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发起的“善爱十载,星梦护航”孤独症儿童关爱行活动在此举行。
不远处的活动室内,一阵略显生涩的歌声忽然飘来。几个孤独症孩子手拉手站在音响前,演唱着《小星星》,尽管节奏偶有偏差,有的孩子眼神还会不自觉飘向窗外,但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
“这是孩子们练了半个月的节目。”中心负责人黄淑媛站在角落,双手轻轻交握在身前,目光紧紧追着台上的孩子,眼角泛着柔亮的光。对她来说,这样的温暖场景,在12年守护“星星的孩子”的时光里,早已成了藏在日常里的慰藉。
“每一次善意相聚,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黄淑媛说。活动现场的互动区,志愿者小张蹲在地上,陪7岁的浩浩搭积木。两年前刚到中心时,浩浩见人就躲,如今却会主动把搭好的“小房子”递到志愿者手中。
突然,浩浩搭到一半的“房子”塌了,他瞬间皱起眉头,不自觉攥紧了拳头。黄淑媛快步走过去,轻轻蹲下身,声音又轻又柔:“浩浩别着急,我们想想办法。你还记得吗?生气的时候该怎么做呀?拍拍胸口,跟我说什么?”她一边说着,一边慢慢示范拍胸口的动作,浩浩的情绪渐渐平复,小声嘟囔着:“说……克制……克制……”黄淑媛立刻竖起大拇指,“太棒啦!浩浩不仅记住了,还做到了!”
这样的引导,黄淑媛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托管中心的每一处细节,也藏着她12年的用心:大门装着带复杂密码的电子锁,防止孩子意外走失;地上铺着厚厚的防滑脚垫,避免孩子们奔跑时摔倒;墙角、桌角都包着软胶,生怕孩子磕碰受伤。
“这些都是慢慢琢磨出来的,孩子们情况特殊,多一分细心,就多一分安心。” 在黄淑媛心中,每个孩子的衣服尺码、爱吃的菜、害怕的声音,她都记得清清楚楚,“10多年下来,早跟自己的娃没两样了。”
活动当天的捐赠仪式上,爱心企业送来的大米、食用油堆成了“小山”,还有崭新的绘本、文具和康复器材。黄淑媛握着捐赠代表的手,连说了好几声“谢谢”,“这些物资够孩子们用一阵子了。”
夕阳西下时,活动接近尾声。活动室里传来稍大些孩子背诵《满江红》的声音,“怒发冲冠,凭栏处”的琅琅声穿过院子,飘向远处的田野。黄淑媛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排着队去洗手,志愿者跟在后面帮他们卷袖子、擦小手,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12年来,中心已有8个孩子成功回归家庭,有的还走进了普通学校,开启了新的生活,这是她最骄傲的事。“我的心愿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能慢慢融入社会,哪怕只是学会自己穿衣、吃饭,都是了不起的进步。”黄淑媛说。
“参加这次活动,我们特别受触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基金会将持续发起孤独症儿童关爱活动,联动更多资源,为孩子们搭建康复、成长的平台。“我们也呼吁更多人加入进来,用善意和耐心,为‘星星的孩子’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让他们能在爱的陪伴下,慢慢走出孤独,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临走前,浩浩拉着志愿者小张的衣角,把一幅画递到他手里——纸上是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旁边还写着“谢谢”。雨早已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院子里,给彩色气球、孩子们的画作镀上了一层暖光。这场满是善意的活动虽已落幕,但属于“星星的孩子”和守护者们的温暖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