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民艺遇上AI+AR,这场数字艺术展带你沉浸式体验民艺魅力
更新时间:2025-09-12 18:03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李嘉文 廖一思 记者 刘玉涵
当科技与民艺相遇,一场跨越虚实的文化艺术奇遇随即展开。
9月10日下午,随着首批观众缓缓步入展区,2025年浙江省“民艺乡土巡礼”AI+AR文艺赋美数字艺术展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分为AI和AR两大展区,以“AI+AR”赋能传统民艺,利用浙江省文化馆核心馆藏资源,探索“观演、学艺、看展”三位一体的全国首例新模式。观众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中,不仅能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还能通过互动参与艺术创作,实现从“观看”到“沉浸式体验”,重新定义观展方式。
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因展而兴,古韵生辉,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仅有来自全省的民艺爱好者和文艺团队,也有慕名而来的年轻观众与外地游客。在展区沿线,不少好奇观众举起手机,与展览专属的AR数字人导览员“嘻嘻”“呱呱”进行AR打卡互动,定格属于“民艺头号粉丝”的独特记忆。
AI作笔,AR为眼
当AI成为民艺的“第二双手”
循序步入“民艺橱窗”,基于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农民画》(AI应用研究),通过算法与数据的深度学习,让乡土绘画焕发数字新生。由浙江音乐学院教师团队策划的《宋檐逸梦》(AI艺术创作),借助AIGC的生成逻辑,让宋代建筑的飞檐与光影以数字艺术形式重现。《瓜灯映月》(AI剧情短片)依托地方传统优势产业,将乡土节俗转译为AI叙事影像,使地方文化进入新的大众传播语境。由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梦影集》(AI互动装置),则让观众可在实时生成的AI舞台背景下操控表演皮影短剧,再造传统艺术。
这些实践不仅展示了技术与艺术的互鉴,也折射出公共文化在联合社会力量介入下的系统性拓展与原创性探索。
人工智能携手浙江领军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与青年艺术群体,带来一场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实践,推动社会力量多维介入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民艺橱窗展区
梦影集
瓜灯映月
“民艺乡土印象”板块,以影视为媒介,深入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景式记录、分析和揭示这片土地上鲜活的文化现象,聚焦于民俗、风物、人物等这些乡村生活的真实切片,展示大众参与民间文化艺术的动人图景,立体呈现乡土文化对当代民众生活的滋养。
“数藏文库”展区,聚焦全民艺术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承,汇聚了如文艺赋美AI攻略、优秀文艺团队库、乡村文艺节目库、民艺知识图谱、群星奖知识图谱、民艺乡建“两创"案例库、民艺访谈录等资料,集中呈现“文艺赋美”工程推动下汇聚的浙江乡村优质文艺资源,擦亮“村晚”“村越”“村拍”“村歌”“村舞”等品牌。从生动可感的民艺访谈,到结构清晰的知识图谱,观众在此既能纵览浙江乡村文艺的整体风貌,也能借助检索、交互与触摸,追溯其发展脉络与时代印记。通过AI问答系统,让复杂的文献“开口说话”,在轻松互动中完成一次“民艺寻踪”。
民艺乡土印象
平湖草帽
当AR成为观展的“第三只眼”
AI让民间艺术焕发新生,AR则让展演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
戴上AR眼镜,数字人导览员“嘻嘻”“呱呱”就会浮现,引导观众学习基本的手势操作,开启一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奇妙旅程。跟随着萌娃的脚步,进入星光璀璨的群星回廊,互动体验逐一展开:抬手触碰星星,即可解锁AR互动秘诀,不仅能获取群星奖的趣味小知识,还能以手势唤醒介绍视频;靠近展板,历届获奖作品便随之呈现,带观众重温那些经典瞬间。
群星奖,这一国家群众文艺的最高荣誉,也在AR星光的映照下,生动再现群众文艺三十一载风华。
群星回廊展区
步入剧场,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在此融会贯通。
在巡礼剧场坐定,仿佛走入一场乡村大戏:平湖钹子书的乡音余韵、手马欢歌的舞步阵列、九彩龙的腾挪翻飞尽数登场,期间不仅可以AR打卡明信片截图,还能通过手势与动作参与到演出之中,随着节奏击鼓助威,感受民俗舞蹈的澎湃张力。科技让民俗的热烈与观众的参与融为一体,生动还原了乡土节庆的火热场景,舞台也因此变身为全民共享的民俗空间,虚拟与现实融会贯通,勾勒出独特的沉浸式观演体验。
巡礼剧场展区
在展区最后,一处别具匠心的体验区在静候来客。
泰顺木偶戏、西湖绸伞、平湖派琵琶、海宁皮影戏、宁波金银绣、平湖杜经布、平湖圆作——七项传统工艺在AR动态拆解与学艺互动中变得触手可及。
戴上AR眼镜,“药发木偶”即在眼前以数字光影重现:十余米竹竿直插云霄,火花轮次第绽放,木偶凌空起舞,再现民俗奇观;虚拟戏台上,泰顺木偶戏与海宁皮影戏在传承人操控下翻腾起舞,顾盼生姿;学艺互动同样妙趣横生,伸手一点,便可学起琵琶弹奏;在金银绣的绣架前,循着AR大屏指引,即可尝试“盘金”针法;双手齐上阵,还能在虚拟的西湖绸伞上刷花点彩,绘出一幅美丽的三潭印月。
这种数字与艺术的融合体验,不仅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民艺匠心,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妙手工坊展区
为增强观展体验,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了一批文化体验官参与展览的测试与体验,他们以影像记录与作品创作的方式,推广优秀技艺,让浙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声音传得更远。
一位参与者在妙手工坊体验后,由衷发出感慨:“以前只在《藏海传》中看到过药发木偶,如今真没想到能在AR眼镜中亲眼目睹,真是太震撼了!”
泰顺木偶戏
艺科融合 水乡焕新
生生不息的民间艺术广泛扎根于乡土生活。
展览落地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一次地方文旅的创新实践,更是一次兼具系统性、综合性和原创性的探索。水乡古巷间,数字光影与非遗技艺交相辉映,古朴砖瓦与前沿科技同框成景。观众既能在一砖一瓦中感受历史厚度,也能在人机交互中触摸未来脉动。AI与AR的融入,让南河头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会客厅”,为浙江文化创造力注入新动能,也推动历史街区在保护与利用中焕发新的生机。
浙江在创新打造特色服务空间的同时,更加注重民艺资源“下基层”,推动优质文化成果惠及大众,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本次展览中,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代表性民艺项目集中亮相,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通过数字化方式回到乡土生活。村民们感慨:“以前AR只能在电视里看到,如今家门口就能体验,感觉乡土文化更有力量了。”这种文化下沉不仅让优质资源真正走进群众生活,也推动民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浙江样本”。
通过AR体验宁波金银绣
未来已至 民艺新章
AI作笔,赋予技艺新的创造力;AR为眼,拓展观展的想象力。
浙江用科技与艺术的双重笔触,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活力,并勾勒出全民艺术普及的未来路径。开展首日便吸引近众多观众现场体验,生动展现了数艺共生的文化盛景。
数字为舟,民艺新章已然开启。
此次展览,作为民艺乡建“两创”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实现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原创性探索,推动了文化传承与数字创新深度交融,为全民艺术普及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旅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浙江案例。
观众通过AI与AR技术体验传统民艺
未来,浙江省文化馆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AI与AR等新兴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走进群众,以创新之火,点燃大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让民间艺术所承载的智慧与情感,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更深切的共鸣、更绵长的生命力,为构筑新时代浙江文化高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注入不竭动力。
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文化馆、平湖市人民政府承办,平湖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执行承办,平湖市文化馆执行。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专家、全省数字文化馆建设代表及大众数字体验官齐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