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李志远书画艺术的当代价值——从山河肌理到丹青气象

更新时间:2025-09-12 19:06  浏览量:2

当代书画创作若要挣脱 “技法空转” 的桎梏,必以 “生活为源” 激活传统笔墨 —— 这是书法美学的核心命题,亦是李志远先生艺术实践的鲜明注脚。

这位生于河北、深耕书画数十载的创作者,以专业一级书法师的职业素养、央视书画艺术顾问的文化担当,在采风与创作的往复中,构建起 “生活肌理 — 笔墨语言 — 时代精神” 的完整艺术链条。 “采风不是简单的景观记录,而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笔墨转译”,这一创作逻辑在李志远的实践中尤为清晰。

他数度奔赴北京房山区十渡、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地,并非停留于 “描摹山水” 的表层,而是深入地域肌理:十渡的峰峦叠嶂,让他悟得 “皴法” 中 “刚柔相济” 的节奏;额济纳旗的胡杨与戈壁,则赋予其线条 “苍劲中见坚韧” 的精神质感。这种 “从生活到笔墨” 的转化,恰是对传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当代诠释 —— 并非复刻自然,而是将山河气韵熔铸为个性化的笔墨语言。

其获奖作品《走进额济纳》便是典型:画作未刻意渲染荒漠的苍凉,反而以浓淡交织的墨色勾勒胡杨枝干,以留白呼应戈壁的辽阔,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 “虚实相生” 的章法,又以极具张力的线条,传递出额济纳独有的地域精神与生命韧性。这幅作品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廊坊建市 30 周年美术展中获优,本质是 “生活笔墨” 与 “时代主题” 的共振 —— 它不仅是对一处景观的描绘,更是以地域之美呼应家国发展的文化表达。

这幅《三友图》是李志远先生对传统文人画精神的当代诠释。老梅虬枝以浓墨皴擦,得篆籀笔意,尽显苍劲古拙;红梅点染鲜活,于素白间迸发蓬勃生气,暗合 “傲雪迎春” 之精神。下方松针攒聚、竹影疏斜,与梅枝呼应成 “岁寒三友” 意象。左侧题跋书法流畅自然,与画面笔墨气韵相融,既守 “书画同源” 文脉,又以鲜活笔墨,传递出当代对坚韧高洁精神的审美共鸣。

李志远先生的艺术高度,更源于 “书画同源” 的技法体系支撑。作为中国书协十级书法家,他的书法功底为绘画注入了核心活力:其画作中的线条,兼具书法 “中锋用笔” 的沉稳与 “提按转折” 的灵动,如枝干的勾勒似篆隶般厚重,叶脉的点染若行草般洒脱。

这种 “以书入画” 的传统,在他笔下并非复古守旧,而是转化为当代视觉语言 —— 例如其书画作品中,题跋的书法与画面的构图浑然一体,文字的韵律与山水的节奏相互映衬,既强化了作品的文化意蕴,又避免了 “书画割裂” 的当代弊病。

这种技法体系的严谨性,使其在各级书画大赛中屡获认可:奖项的背后,不仅是对笔墨技巧的肯定,更是对 “传统技法当代转化” 的认同。 在当下 “展览时代”,不少创作者陷入 “形式大于内容” 的误区,李志远的实践更显其价值 —— 他始终坚守 “艺术为时代立言” 的初心。无论是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主题创作,还是廊坊建市 30 周年的地方文化表达,他的作品从不脱离时代语境。这种 “扎根生活、呼应时代” 的创作观,恰是对主题构思与文化担当的践行。

书画不仅是笔墨的游戏,更是传递地域精神、承载时代情感的文化载体。 李志远先生的书画艺术,或许没有惊世骇俗的形式突破,却以 “生活为源、传统为基、时代为魂” 的踏实实践,为当代创作者提供了可贵参照 —— 当笔墨真正扎根生活肌理,当传统真正融入时代语境,书画便能超越 “技法展示” 的层面,成为连接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这正是其作品最动人的当代价值。

墨缘斋文化

2025年9月12日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