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亮相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舞台
更新时间:2025-09-12 19:08 浏览量:2
沪上灯火辉映,琼音声声入耳。9月11日晚,由海南省琼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亮相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舞台,悠悠琼韵回荡上海临港演艺中心。全剧结构如织、唱腔如歌、舞美如画,将海南传统文化、黎锦非遗技艺与女性精神如纱线交错,共同铺展古代纺织女先贤黄道婆的生命图景,呈现出一部跨越山海、感人至深的女性史诗。
演出尚未开场,剧院外已聚集大批观众,不少戏迷更是提前数小时候场,只为一睹南国之声的风采。
当晚,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审专家及观摩团一行50人到场观演,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成,海南省旅文厅艺术处、海南省文联作协、海南省琼剧院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琼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等嘉宾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彩演出。
织布机上织史诗 三尺舞台现传奇
帷幕初启,琼音低徊,松江风雨扑面而来,一声悠长的黎族鼻箫将观众引入宋末元初的历史时空。少女黄四娘立于江畔,一句“我才十四岁,我不想死”化作命运初响的第一声纺梭,江涛汹涌间,织出她被迫离乡的悲怆序章。
舞台亮起,黎峒风貌徐徐铺展,山林、藤蔓、船屋尽显热带海岛之美,演员们身着黎族特色服饰依次登场,不少观众不禁发出惊叹,连连称赞舞台布景与服装设计的精致考究。“崖州重生”“黎锦织虹”两幕温婉隽永,织机轻响,纱线翻飞,黎族舞蹈与歌声层层推进,鸟鸣弹花间织成人间第二春。
当剧中四娘唱出那句“只要穷人有衣穿,我吃苦受累都不皱眉!”时,台下掌声骤起。尽管并非幕落时刻,许多观众仍情不自禁鼓掌回应,现场情绪被黄道婆“衣被天下”的精神深深触动。
至“怒海断魂”,情节推进如潮水陡涨。舞台利用机械与音效装置呈现风浪怒涛,藤蔓断裂之瞬,情缘生死两隔。宋五哥为救众人殒身海中,黄道婆披发哀号,一曲“四娘背你回家”唱至哀极,悲声裂帛,情感汹涌如潮,观众无不动容,纷纷潸然泪下。
高潮落在“纺车破茧”一幕,三十余年倏忽而过,舞台光影骤转。黄道婆白发婆娑,废寝忘食、疯癫狂吟,在黎阁古屋中反复试制三锭纺车。此处大胆采用琼剧少见的“急叠板”与光影四季转轮手法,仅用二十四秒浓缩三十余年孤勇执着。那一刻,纺车飞转,宛若潮涌,线轴缠绕,光影如梦,将半生孤旅纺成明光。
尾声回归松江,织坊重兴,黎锦远播。黄道婆独坐织机前,低语如愿:“我不过是想让穷人有衣穿。”沪语童谣声起,“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回荡剧场,贯穿古今。
观众的情绪随剧情跌宕起伏,在诀别时落泪,在织锦时鼓掌,在谢幕后全场起立致敬。剧终灯暗,掌声久久不息,不少观众仍沉浸在黄道婆的一生中,迟迟不愿离场。
来自上海的周先生是一名高校教师,他表示:“今晚这场《黄道婆》令人惊艳,最打动我的是它结构紧凑、节奏明快,剧本非常扎实,人物塑造也立体感强,尤其黄道婆推动棉纺革新的精神令人敬佩。舞台设计充满巧思,场景转换自然流畅。作为国家级非遗剧种,琼剧通过这部新作实现了文化焕新,《黄道婆》为更多人打开了认识琼剧的大门,也希望它在本届白玉兰奖中取得好成绩。”
年仅20岁的大学生小张在上海读书,这是他继海南旅游之后第二次观看琼剧。他说:“《黄道婆》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琼剧的印象,舞美、唱腔、人物形象都焕然一新。尤其是将黄道婆这样一位与上海、海南有深厚渊源的女性搬上舞台,不仅让我更了解她的传奇经历,也让年轻人真正看到了琼剧的现代表达。”
另一位上海观众李女士带着孩子一同观演。她动情表示:“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三场,黄道婆历经波折终于做出三锭纺车的瞬间。她从崩溃到坚持再到成功,那种不屈不挠的信念真的打动了我,也给了孩子一场最生动的毅力教育。”
人物入线情如织 光影铺展心与魂
琼剧《黄道婆》由主创构图,主演运梭,群像绣情,每一位演职人员都是织布机上的一根纱线,情感为经,技艺为纬,共同织就一幅动人心魄的舞台锦缎。
“《黄道婆》不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种精神延续。”编剧陈涣表示,黄道婆并非被神化的英雄,而是一位在苦难中砥砺自我、在文化交汇中完成突围的真实女性。她将悲痛化为创造力,将恩情织入万民命运,体现出大国工匠精神、非遗保护使命与文化自信的时代交响。
导演王青认为,整部剧如织锦般融合多元文化与美学表达,海浪、船屋、黎村、藤蔓等意象共构南国氛围。群舞设计取材于五指山,音乐灵感采自万泉河,唱腔则以琼剧本腔为基,既具地域之美,也能唤起全国共情。她说,“希望观众在这场演出中,看到一位女性从破碎到丰盈的灵魂成长,也感受到我们时代仍应追寻的精神高地。”
黄道婆由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林川媚饰演,她表示:“苦难铸就伟大,爱与坚韧是涅槃之火。”从少女的清澈,到中年的执着,再至暮年的疯癫顿悟,她以情绪递进与转腔技巧撑起全剧灵魂,尤其“怒海断魂”“纺车破茧”两幕,其唱腔由泣入刃,情动观众。
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符传杰在剧中饰演黎峒长者王阿龙,甘当绿叶却光彩自生。他以沉稳细腻的表演,将这位固执中带着温情的族中长者刻画得层次分明:既有“算盘声声”的较真与谨慎,也有“心疼儿女”的柔软与成全。符传杰表示,琼剧的唱腔里有海风的辽阔、热土的温润与生活的炽烈,希望观众透过《黄道婆》,感受到海南文化的灵秀、豪迈与深情,体会到这门古老剧种的生命力与时代温度。
一级演员张昌义饰演宋五哥,温厚如木,深情似海。“怒海断魂”场中,他托木锭、赴巨浪,演绎出“我护你一程”的无声承诺,撼人心弦,为整剧情感掀起滂沱之潮。“舞台上的每一细节都要可见技艺、可感信念。”他如是说。
饰演峒主拜雅的吴海妹以“日常—困境—别离”为情绪脉络,将一位慈母、知音的深情逐层推展。她用轻柔唱腔、缓慢身段演绎初见温情,诀别之时,唱腔加快、织梭颤抖、目送含泪,深情在一呼一吸间深植人心。
青年演员黄瑾饰演的红莲,唱作俱佳,情感饱满。在黎峒时,她如山花般热烈生动;至诀别一场,一声“阿姐”泣不成声,敬仰与不舍交织在字字句句间。她动情表示:“黄道婆一生只为让百姓有衣穿,这份执着与坚守,将化作我对琼剧技艺的敬畏与传承之志,她的精神,我愿一生追随。”
副导演李硕征在剧中饰演“三宝”,一角一职,双重身份使他更能从结构层面理解角色。他表示:“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是剧情的线索。”他的表演朴实动人,将三宝的仗义忠厚自然融入舞台节奏,为剧情缝合空白,也为情绪递进留出缓冲。
文脉长歌续新声 艺海争流启新篇
首度角逐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是琼剧在国家主流剧坛上的又一高光时刻。“能够参评白玉兰,是琼剧人的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表示。他介绍,《黄道婆》自立项起便肩负“以剧代言、以剧筑桥”的初心,历经数年精心打磨,集结琼剧院一线演员与国家级主创团队,探索“传统剧种+现代叙事”的融合路径,在技艺、舞台与精神表达上不断突破。“我们不只想做一部好作品,更希望全国观众能透过这部剧,看见海南、听见琼剧。”杨济铭指出,黄道婆的故事,正契合自贸港建设所倡导的开放包容、自主创新精神。她敢于走出故土、跨越族群,勇于学习技艺、回馈桑梓,这种“破而后立、融而能生”的精神品格,正是当下海南改革发展的文化写照。“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也在‘织布’。”他说,“传承不是守着旧布缝缝补补,而是重理经纬、再起织梭,织出新时代繁花锦簇的戏曲之缎。”未来,省琼剧院将继续以守正创新为梭、以海南精神为线,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织就属于南海之滨的文化锦绣。
纺织对话古今意,戏曲共鸣师生情。9月13日,琼剧《黄道婆》剧组将走进中国最高纺织学府东华大学,开展主题集市与专场演出。下午14:30-17:00,黎锦非遗传承人及上海织娘将在校园集市与纺织专业师生面对面交流,展示黎锦工艺、讲述非遗故事;晚上18:00,《黄道婆》将在校内精彩上演,一位历史人物将从课本走上舞台,一门传统技艺将走进专业课堂,纺织文化的先驱者将与新一代织造者展开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