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在都市里的国宝传奇,每一件都让你心潮澎湃

更新时间:2025-09-12 15:02  浏览量:2

在北京东城区新保利大厦的繁华楼宇间,藏着一座能让你瞬间穿越千年的 “时光宝库”—— 保利艺术博物馆。它不像故宫那样家喻户晓,却藏着足以震撼世界的国宝;它由企业创办,却扛起了抢救流失文物的家国责任。从 1999 年开馆至今,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带着故事,每一道纹路都刻着历史,尤其是那些从海外 “回家” 的珍宝,更是让无数人驻足凝视、热泪盈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博物馆,读懂国宝背后的传奇。

中国保利

一、为什么一定要来?它不只是博物馆,更是 “文物归乡” 的见证者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保利艺术博物馆,都会好奇:一家企业为何要办博物馆?答案藏在 20 世纪末的一段往事里 —— 当时大量中国文物在海外漂泊,有的被摆上拍卖台,有的流落私人藏家手中,眼看民族瑰宝就要永远远离故土。保利集团毅然站了出来,“要让国宝回家”。

1998 年,保利艺术博物馆正式获批,次年对外开放;2007 年迁入新馆后,3000 多平方米的空间里,精心打造了三大核心展览:古代青铜艺术、石刻佛教造像和圆明园兽首专题。这里没有冷冰冰的玻璃展柜,而是用灯光、文字和场景布置,让文物 “活” 了起来。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还是想带孩子感受文化的家长,甚至是路过的上班族,只要走进这里,都能被那些跨越千年的珍宝打动 —— 因为它们不只是文物,更是中华民族的 “集体记忆”。

圆明园兽首

如果你在博物馆里看到围着最多人的展柜,那一定是圆明园兽首的展区。牛首的憨厚、虎首的威严、猴首的灵动、猪首的圆润,四件铜兽首静静陈列,却自带 “震撼力”—— 因为它们的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一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1759 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的十二生肖兽首,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前的喷泉构件,每天正午,十二兽首会依次喷水,堪称 “古代水力钟” 的巅峰之作。可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兽首被抢走,一漂就是 140 年。

2000 年,香港拍卖会上,牛首、虎首、猴首被高价竞拍,保利集团毫不犹豫出手:牛首 700 万、虎首 1400 万、猴首 740 万,硬是把三件国宝抢了回来!2003 年,何鸿燊博士又捐款 600 多万,将猪首也送回祖国。如今,四件兽首在保利 “团聚”,展柜前的介绍牌上写着:“它们不是展品,是提醒我们‘不忘历史,更要自强’的警钟。” 很多游客站在这里,都会忍不住拍照发圈:“原来课本里的兽首,真的回家了!”

(二)神面卣:西周 “奇幻青铜”,造型怪到专家都称 “独一无二”

如果你喜欢 “小众却惊艳” 的国宝,那神面卣绝对能让你眼前一亮。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通高只有 33.8 厘米,却像一件 “穿越而来的艺术品”—— 器身两面各铸着一个 “神面”,双角突出,圆眼圆睁,嘴角微微上扬,像在微笑又透着威严;器盖顶端站着一只小巧的枭(猫头鹰),器身中间还伸出一个貘首;提梁是两条共用一尾的龙,两端竟是象鼻、牛头、羊角拼出的怪兽;连圈足都是 “一头双身龙”,首尾呼应,处处是惊喜。

神面卣

更让人揪心的是,它也是 1860 年从圆明园流失的珍宝,流落海外多年后,被保利集团重金购回。现在你凑近展柜,还能看到青铜器表面的 “包浆”—— 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它 “漂泊百年” 的见证。专家说:“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件这样的青铜器,它是西周人想象力与工艺的巅峰。”

(三)遂公盨:“大禹治水” 有了实物证据!98 字铭文改写历史

别被 “遂公盨(xǔ)” 这个生僻的名字劝退,它可是 “低调的王者”—— 看起来像个普通的青铜碗,却是目前最早记载 “大禹治水” 的文物,连《尚书》都要 “靠边站”。

遂公盨

这件西周食器高 11.8 厘米,内底刻着 98 字铭文,字迹清晰可辨:“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意思是 “上天命令大禹治理洪水,顺着山势疏通河流”。在此之前,“大禹治水” 多被认为是传说,而这篇铭文直接用实物证明:早在西周,人们就已经记载大禹的事迹了!更厉害的是,铭文还提到 “为政以德”,和后来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专家直呼 “这是两周金文之最”。

现在你去参观,展柜旁会有铭文的翻译和拓片,哪怕不懂古文,也能轻松读懂这段 “最早的治水记录”。很多家长带孩子来,都会指着铭文说:“你看,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要像大禹一样勇于担当。”

(四)倗季凤鸟大尊:西周 “凤凰” 展翅,比 “三星堆神树” 更惊艳

如果说神面卣靠 “怪” 出圈,那倗季凤鸟大尊就是靠 “美” 征服所有人。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高达 49 厘米,通体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凤凰:头顶像花蕾一样的高冠,尖喙前伸,长尾自然垂落,连羽毛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最妙的是,凤凰背上有个圆拱形盖子,盖子上还站着一只小凤鸟,像 “妈妈带孩子”,萌趣又庄重。

倗季凤鸟大尊

尊盖内侧刻着 8 字铭文:“倗季乍祖考宝尊彝”,说明这是西周倗氏家族给祖先做的礼器。现在你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会发现灯光特意打在凤鸟的羽毛上,青铜的光泽配上细腻的纹饰,仿佛下一秒凤凰就要展翅飞走。专家说:“这是目前发现的造型最完整、工艺最精的凤鸟尊,没有之一。”

(五)王作左守鼎:唯一的 “周王鼎”,摸一摸仿佛触到西周王权

在古代,“鼎” 是权力的象征,而保利的这件王作左守鼎,是目前唯一能确定的 “周王自用鼎”—— 也就是说,它曾是西周天子用过的礼器,地位堪比 “传国玉玺”。

王作左守鼎

鼎高 41 厘米,口径 38 厘米,看起来厚重又威严:鼎身以云雷纹为底,上面刻着狰狞的饕餮纹,颈部和足部的弦纹简洁大气,典型的西周中晚期风格。你凑近看,能发现鼎耳上的纹路还带着铸造时的 “火气”,仿佛能想象到当年周王用它祭祀时的庄重场景。

现在展柜旁有互动屏幕,点击就能看到鼎的 3D 模型,还能了解西周 “列鼎制度”—— 不同等级的人用鼎数量不同,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而这件 “周王鼎”,就是王权的最好证明。

(六)戎生编钟:西周 “交响乐团”,敲一下能听到 2700 年前的声音

如果你对音乐感兴趣,一定要去听戎生编钟的 “录音”—— 这套西周编钟共 8 件,从高 51.7 厘米到 21.4 厘米递减,像一排 “青铜琴键”,哪怕过了 2700 年,音色依然清脆动听。

戎生编钟

编钟上刻着 154 字铭文,连起来是一段 “家族传记”:记载了贵族戎生祖孙三代辅佐周王的故事,相当于 “西周版的家族荣誉册”。更厉害的是,它是西周存世极少的 “成套编钟”,现在博物馆会循环播放用它复原的古乐,《诗经》里的 “钟鼓乐之”,一下子就有了画面感。很多游客站在展柜前,会跟着音乐轻轻点头:“原来古人的音乐这么好听!”

(七)立兔形典尊:西周 “萌宠文物”,巴掌大的兔子藏着暖心故事

在满是 “威严国宝” 的展厅里,立兔形典尊绝对是 “治愈系担当”—— 高 13.5 厘米,只有巴掌大,造型是一只警惕的兔子:耳朵高高竖起,圆眼睛瞪得溜圆,豁嘴像在喘气,短尾巴紧紧夹着,连前蹄的紧绷感都雕了出来,活脱脱一只 “随时要逃跑的小兔子”。

立兔形典尊

更可爱的是,兔背上有个小盖子,盖子上趴着一只更小的兔子,作为盖钮;盖内的 13 字铭文,还揭秘了它的来历:西周有个叫 “典” 的贵族,因为周王赏赐了他一件 “正弓用具”,特意做了这件兔尊纪念。现在很多孩子看到它,都会拉着家长的手说:“妈妈,这只兔子好可爱!”—— 原来千年前的古人,也有 “萌系审美”。

(八)鎏金龙首形盖弓帽:汉代 “龙的巅峰之作”,金光闪闪藏着皇家气派

如果你以为汉代文物只有兵马俑,那这件鎏金龙首形盖弓帽会颠覆你的认知 —— 它是汉代车舆上的装饰,通高 29 厘米,通体鎏金,哪怕过了 2000 年,依然金光闪闪,仿佛刚从皇宫里 “取出来”。

鎏金龙首形盖弓帽

龙首的造型堪称 “完美”:双目圆睁,龙须飘逸,龙角弯曲,连鳞片的层次感都雕得清清楚楚,龙身蜿蜒卷曲,像随时要腾空而起。专家说:“目前出土的盖弓帽里,没有一件能比得上它的豪华,这绝对是汉代龙艺术的巅峰。” 现在展柜用了暗色调背景,鎏金的龙首在灯光下格外耀眼,很多游客都会忍不住拍照:“原来汉代的工艺这么厉害!”

(九)正始四年法想造弥勒三尊像:北魏 “佛系国宝”,微笑里藏着千年慈悲

在石刻佛教造像展区,最让人安心的就是这尊弥勒三尊像 —— 通高 1.53 米,北魏时期的作品,佛像面容慈祥,嘴角微微上扬,眼神柔和,仿佛能抚平所有焦虑。

弥勒三尊像

它的 “厉害之处” 有两个:一是时代明确,底座上的 78 字刻铭写着 “正始四年”(公元 507 年),是目前山东青州北朝造像中 “最早有明确纪年” 的;二是弥勒佛形象罕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弥勒佛造像之一,衣纹流畅,姿态庄严,能看出佛教艺术刚传入中国时的 “本土化风格”。很多游客站在佛像前,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甚至双手合十 —— 因为那笑容里的慈悲,穿越千年依然能打动人心。

(十)犅伯卣:商末周初 “青铜巨无霸”,纹饰繁到让人 “密集恐惧” 却忍不住细看

最后要介绍的犅伯卣,是 “青铜工艺的炫技之作”—— 商末周初的文物,高达 42.6 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青铜卣之一。它的纹饰有多繁复?云雷纹做底,上面叠加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密密麻麻却层次分明,哪怕是细微的纹路,也刻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模糊。

犅伯卣青铜器

你凑近看,能发现纹饰的 “对称美”:正面和背面的图案完全一致,连龙纹的弯曲角度都分毫不差。专家说:“在没有精密仪器的古代,能做出这么对称的纹饰,简直是奇迹。” 现在展柜旁有放大镜,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纹饰细节,很多人看完都会感叹:“古人的工匠精神,太让人佩服了!”

三、不止看国宝!这里的活动让你 “玩着学”,孩子来了不想走

保利艺术博物馆最贴心的地方,就是它 “不只是看展,更是体验”。如果你带孩子来,能遇到超多有趣的活动:

“国宝小卫士” 亲子课:老师会带着孩子用彩泥捏兽首、画青铜纹饰,还会讲文物背后的故事,很多孩子上完课,都会主动说 “要保护文物”;

专家讲座:定期邀请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来分享,比如 “如何辨别青铜器真假”“圆明园兽首的回家故事”,普通人也能听懂专业知识;

临时展览:除了常设展,这里还会办特别展览,比如之前的 “乾隆御制诗文稿特展”,能看到乾隆的亲笔手稿;“唐卡集萃展”,近距离感受藏传佛教艺术的魅力。

哪怕你一个人来,也能在馆内的 “文化商店” 里找到惊喜 —— 有兽首造型的钥匙扣、青铜纹样的笔记本,还有文物主题的明信片,价格不贵,却能把 “国宝记忆” 带回家。

四、结语:来这里吧,和国宝 “对话”,感受文化的力量

很多人说,现在有了博物馆 APP,在家就能看文物,为什么还要去现场?但只有走进保利艺术博物馆,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牛首铜兽首的质感,不是图片能传递的;神面卣的纹饰细节,不是屏幕能展现的;弥勒佛的微笑温度,不是文字能描述的。

这里的每一件国宝,都曾历经风雨:有的漂泊海外百年,有的深埋地下千年,最终在保利 “安家”。它们不只是 “老物件”,更是中华民族的 “精神图腾”—— 看到兽首,你会懂 “家国情怀”;看到青铜,你会叹 “古人智慧”;看到佛像,你会感 “慈悲力量”。

如果你在北京,不妨抽半天时间,来新保利大厦里的这座 “时光宝库” 走走。也许你会在某件文物前停下脚步,突然读懂:什么是 “文化自信”,什么是 “民族根脉”。而这,就是保利艺术博物馆最珍贵的 “展品”—— 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与历史相遇,与文明对话。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