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家民:艺术品拍卖五大骗术揭秘

更新时间:2025-09-12 22:12  浏览量: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艺术品收藏。珠宝玉器、书画瓷器、钱币珍邮、文玩杂项,这些带有历史与文化气息的藏品,不仅能够带来审美享受,也被部分人视为投资渠道。在“以藏养藏”的观念下,藏家们出售手中宝贝的需求逐渐增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不法商家与诈骗团伙看到了“商机”,打着艺术品交易、文化传播的旗号,编织出层出不穷的骗局。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各类打着“艺术品公司”“文化公司”“拍卖公司”幌子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通过虚构交易、伪造买家、虚高估价等手段,从毫无防备的藏家身上骗取巨额钱财。

一、 “拍卖”的幻梦:前期费用的无底洞

“拍卖”是骗局中最为常见的外衣。诈骗公司往往以“香港拍”、“澳门拍”乃至“欧洲拍”等极具诱惑力的名义,许诺能将藏品送往国际舞台,并给出一个远超市场行情的虚高估价,瞬间点燃藏家的希望。然而,这美梦的入场券却是高昂的“前期费用”。

这些费用被包装成各种名目,如“图录费”、“出关费”、“保险费”、“鉴定费”甚至是“会员卡费”,金额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他们同时会展示一份看似专业的合同,写明成交后仅收取8%至12%的佣金,以此来麻痹藏家。但真相是,他们从未指望过成交,其唯一的目的就是骗取前期投入。所谓的后期佣金只是一个虚无的诱饵,因为成交率几乎为零。

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两种变体:其一是“无限拍卖”。公司承诺,只需支付一次前期费用,如果藏品流拍,将免费为其进行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拍卖,直至成交。这看似“负责到底”的承诺,实则利用了藏家“来都来了”的心理,将他们长期套牢。诈骗公司深知,在没有真实买家群体和严重虚高估价的双重作用下,藏品永无成交之日,而他们只需拖延时间,直到公司人去楼空。

其二是“后期费用”骗局。一些诈骗公司为了规避“收前期费用的都是骗子”这句行内共识,反其道而行之,宣称“前期不收一分钱”。但合同中却暗藏玄机:若藏品成交,收取高额佣金;若不幸流拍,则需支付估价2%左右的“流拍费”。由于估价被刻意抬高,即便2%的比例看似不高,实际金额也相当可观。最终,所有藏品都会“不幸”流拍,公司通过收取流拍费便可赚得盆满钵满。

二、 “收购”的伪装:联手演戏的鉴定与交易

相比于拍卖的漫长等待,直接收购的承诺显得更具吸引力。这类公司通常打着“现金收购”、“当场交易”的旗号,要求藏家携带藏品上门。然而,交易前的一个“小小”要求,却是整个骗局的核心:藏家必须到“指定”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具鉴定证书。

这些所谓的“权威机构”,名头往往十分响亮,动辄冠以“牛津”、“剑桥”等国际名校之名,实则要么是诈骗公司自己注册的“傀儡”,要么是与之同流合污的“三无”机构。无论藏家带来的是何等真品,鉴定结果必然是“仿品”、“年份不足”或“工艺不对”。随后,收购公司便以此为由,理直气壮地拒绝交易,而藏家付出的数千乃至数万元鉴定费,就这样打了水漂。

另一种更具迷惑性的骗局是“保证金”陷阱。公司会声称已有“大买家”看中了藏品,并安排三方会面。这位“买家”(通常是骗子同伙)在一番煞有介事的鉴赏后,会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意愿,但以“资金周转需要时间”为由,提议双方先各自向公司支付一笔“保证金”以示诚意,金额可高达数十万元。当藏家满心欢喜地支付了保证金后,“买家”便会人间蒸发,或以各种荒唐的理由毁约。此时,诈骗公司会将责任全部推卸到藏家或藏品身上,最终侵吞其交付的巨额保证金。

三、 “金融”的创新:包装华丽的庞氏骗局

随着骗术的“升级”,一些诈骗团伙将目光投向了金融领域,设计出更为复杂、更具欺骗性的“文化产业包”骗局。这种模式融合了虚假股市、非法集资等多种元素。

骗子首先将藏家的藏品估出一个上千万甚至过亿的天价,然后将这个虚构的价值“资产化”,像股票一样拆分成若干份,声称公司将收购其中99%的“股份”,但要求藏家必须自己出资购买剩余的1%。为了让藏家相信,他们甚至会搭建一个虚假的电子交易大盘,让藏家能亲眼看到自己的“文化产业包”在“上市交易”。骗子承诺,一旦股价涨到某个高位,公司就会回购并兑现。然而,即便只是1%的股份,也需要藏家投入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的真金白银。这些诈骗团伙往往采用“游击战”,在一个城市行骗数月后便携款跑路,留下一地鸡毛。更可恶的是,他们为了增加可信度,还会在当地高薪聘请一些有社会声望的人士(如退休干部、企业家家属)担任高管,而这些被蒙在鼓里的人,最终也成了受害者和“替罪羊”。

与此类似的还有“退费合同”骗局。公司与藏家签订合同,承诺在约定时间内将藏品以高价售出,否则将全额甚至双倍退还前期费用。这种看似“零风险”的保障,实际上是一种非法的庞氏骗局。他们用后期藏家投入的钱来支付前期少数人的退款,营造出信守承诺的假象,以吸引更多人入局。当资金池积累到一定程度,公司便会突然倒闭,所有承诺都化为泡影。

四、 “权威”的假面:被滥用的备案与回扣

“鉴证备案”本是正规机构为保障艺术品真实性而推出的服务,却也被骗子利用。他们开设或勾结“李鬼”机构,向藏家兜售毫无价值的“备案证书”,宣称这是藏品交易的“通行证”,并收取远高于正规机构的费用。

此外,还有一种针对古玩店或珠宝商的“合同回扣”骗局。骗子将自己包装成正规企业,派业务员上门洽谈,声称要大批量采购商品作为“企业礼品”,并签订意向书。当一切看似顺利,只待付款时,业务员会提出,需要店主先支付一笔“好处费”或“回扣”来“打点领导”,否则合同无法通过审批。一旦店主付钱,这笔交易便再无下文,骗子也消失无踪。

五、 “专场”的盛宴:为富人定制的巨型陷阱

对于那些藏品颇丰且经济实力雄厚的藏家,不法分子会“量身定制”一场“专场拍卖会”。他们描绘出一幅宏伟的蓝图:整场拍卖会只为一位藏家服务,会定向邀请重量级买家,并在各大媒体上进行宣传。当然,这场“盛宴”的门票也极为昂贵,服务费通常在五百万元左右。

拍卖会开始后,骗子公司会用这笔巨额服务费的一部分,安排“托儿”拍下几件价格较低的藏品,以营造“成交活跃”的假象。对于高价核心拍品,同样会安排“托儿”以天价竞得。最终,一场拍卖会下来,账面成交额可能高达数千万元。然而,当藏家期待着收款时,那些高价拍品的“买家”会纷纷以各种理由违约,最终只赔付少量订金。一通操作下来,藏家花费了五百万元,最终可能只收回三四百万元,不仅藏品一件未卖,还净亏一百多万元。当藏家讨要说法时,公司又会以“买家仍在积极筹款”为由不断拖延,直至彻底消失。

综上所述,艺术品市场的诈骗手段虽然五花八门,但其核心万变不离其宗:即利用藏家急于变现的心理,通过虚高估价、信息不对称和虚假承诺,骗取各种名目的前期费用。希望广大藏友能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训,在收藏之路上保持一份清醒与理智,切勿被一夜暴富的幻想冲昏头脑。面对任何交易邀约,务必选择信誉良好、历史悠久的专业机构,对任何形式的前期收费保持高度警惕,用知识和谨慎为自己的珍爱收藏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