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风骨——张伟的艺术世界”开展
更新时间:2025-09-12 22:50 浏览量:1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
石城风骨——张伟的艺术世界
主办单位
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南京书画院 金陵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25年09月12日至10月26日(开幕时间:9月25日14:30)
展览地点
金陵美术馆1号厅
学术主持
刘春杰
展览总监
蒋艾佳 赵怡文
策展人
韩非
展览前言
石城风骨 笔墨载道
——张伟的艺术世界
韩非
人生际遇,恰似宣纸上晕染的墨痕,于偶然与必然的交织中渐次显影。初时淡若轻烟,回望时却已深深刻入生命肌理。我与张伟先生的缘分,始于工作调动至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此前,他于我而言,更多是画册与展览中那抹从容身影——执笔时沉静,眼眸中明亮,眉宇间藏着不事张扬的力量,恰如他画作中的留白,虽无声无息,却包容着万千意趣。
而今,当凝聚他人格与胸襟的“静净之作”齐聚金陵美术馆展厅,踱步其间,从早年《人物写生稿》的简洁练笔,到晚年《云山图》的山水气象;从《蝶恋花·辛弃疾词》的灵动精细,到《金陵形胜·待细把江山图画》的厚重凝练,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他的神思与妙悟。凝视画纸纹理,墨色在他的掌控下畅快挥洒,收放、动静、虚实、藏露,皆在一呼一吸间达成“沉着痛快”的境界。读题跋中藏着哲思的隽语,上贯天道、中通世事、下达人心,这是一场由眼及脑、由脑及心,从画内延伸至画外的精神旅程——以中国水墨寄心明志,终抵“静净之境”。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可见对传统的敬畏与革新,对笔墨的坚守与超越,更见一位文化守望者用生命写就的艺术证言。
张伟 《蝶恋花—辛弃疾词》 66cm×33cm
纸本水墨 1992年
笔墨为舟:东方哲思的当代显影
张伟的艺术宇宙,始终深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在他的认知里,水墨从非单纯的技法载体,而是儒、道、释互补共生的中国视觉哲学,是最富中国美学内涵的艺术形式。他曾言:“一落笔,一条线的形成,就意味着生命开始,理同石涛一画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
这些抽象线条在他笔下叠加组合,轻重缓急、跌宕起伏、疏密有致、绵延不绝,被赋予呼吸与心跳,成为生命轨迹的具象化。他不逐线条的流畅华丽,独重“力透纸背”的质感与意韵:画山石时,线条朴拙厚重,起笔藏锋蓄力,行笔顿挫转折,收笔留有余韵,仿佛将岁月沉淀的山石肌理凝于纸上;画人物时,又以劲挺柔韧的线条勾勒,笔锋轻转间尽显古雅之美。这刚柔相济、缓急相生的线条变化,暗合太极阴阳的辩证法则——无绝对之刚,无纯粹之柔,二者相生相克,方构成画面的蓬勃生命力。正如他在创作笔记中所写:“笔为筋骨,墨为血肉,得先天灵气、后天学养,写形传神,气韵生焉。”
画面中的留白,更藏着他对东方智慧的深刻体悟。《非古非今月一轮》中,右侧仅以淡墨绘半轮明月,左侧大片空白,仅角落题“非古非今月一轮”七字。这留白绝非虚空,而是“计白当黑”的巧思——观者所见,不仅是纸面空白,更是夜空中的浩瀚星河、月光下的静谧意境,是超越画面的无限想象。他曾解释:“月亮从古至今都在,可每个人看月亮的心境不同。我不填满画面,便是想让观者在留白里找到自己的‘月亮’。”这份创作理念,正是道家“有无相生”、儒家“中庸之道”的艺术诠释:墨色为“有”,留白为“无”,黑与白是虚实、是阴阳,二者交融映衬,让画面有了呼吸,更幻化出万千精彩。
张伟对传统的理解,从非泥古不化的摹写。他的山水融古汇今,在传承中吸纳新意,自成个性。他认为,临画不止是技术练习,更是寻找文化源头——临前辈大师之作前,必先走进其精神世界,以情感共鸣进入状态,方能读懂传统的深邃。他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崇尚自然,于寄情古典的维度中表达时代意趣,终成洒逸从容、儒雅恬静的绘画风格。《溪山渔隐图》便是明证:既可见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悠远意境,又能感受到现代人对自然的敬畏——画中渔翁不再是传统的“避世者”,而是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在山水间悠然垂钓;远处山村炊烟袅袅,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他用笔墨证明:传统不是束缚,而是滋养;东方哲思不是过时教条,而是能与当代人心灵共鸣的精神养分。
守正开新: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艺术界思潮涌动,有人追逐西方现代艺术潮流,有人沉迷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张伟却始终保持清醒。他坚信:“传统是根,时代是土壤,没有根的艺术,再花哨也站不住脚。”亚明先生评价他“既立根传统,又具有时代神质”,他却以“道者,道之谓也,非常道也,亦非非常道也”自勉。这份“神质”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坚守与探索,其间感悟,唯有“痛痒自知”。
在山水画创作中,张伟将传统笔墨精神与当代审美、精神追求相融合,注入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新疆写生作品《北国江南》便是典范。画幅不大,却蕴含张力:画面三分之二以枯笔焦墨绘北国雪山,线条刚劲有力,似能听见寒风呼啸;下方则以淡墨晕染江南的温润,浅墨淡线间,春草初生、溪水潺潺,透着温柔生机。最妙的是中间过渡——数只吃草的牛,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与水汽氤氲的江南间自然衔接,毫无违和。他在题跋中仅书“北国江南”四字,这幅画不仅是对传统山水“南北宗”的融合,更暗含对“文化交融”的时代思考——当下社会,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正是时代的鲜明特征。
他曾在人物画《鉴币图》上题下一段“方圆论”,字句间满含哲思:“天圆地方,外圆内方,规圆矩方,智圆行方。圆为太极,方为法度;圆为天成,方为人设。心为圆,脑为方;情为圆,理为方;仁为圆,义为方;道为圆,德为方,方砺而为圆,圆破而生方。无方不圆,无圆不方也。”这段题跋以画中“外圆内方”的铜钱为引,巧妙剖开中国人对“方圆”的深层认知:“脑为方”,是因思维需依循逻辑、明确方向,如同规矩界定秩序;“心为圆”,则因感悟能包容万象、承载温度,恰似天地蕴含生机。方圆之间并非对立,而是相生相转——方经磨砺可成圆,圆若破缺亦生方,这种动态平衡,正暗合世间万物循环变迁的规律。他广读儒释道禅典,每有感悟便付诸书画:有时他会化用屈原诗意,写下“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借香草的清雅寄托高洁之志;有时他绘就《梳洗图》,在旁题“吾日三省吾身”,以晨起梳洗的日常场景,隐喻自我审视的修身之道;还有时他画下一幅搔背图,妙笔题句“上些不是,下些不是,搔到恰畅处,唯有自己知”,在诙谐直白的表述里藏着人生况味,读来余韵绵长。
这份“守正开新”,绝非形式上的简单嫁接,而是学养与心性的自然沉淀。正如他所言:“传统、笔墨、时代、自然、自我,这五样缺一不可。少了传统,就没了根;少了笔墨,就没了魂;少了时代,就没了生气;少了自然,就没了灵气;少了自我,就没了个性。”
知行合一:艺术生态的构建者
对张伟而言,艺术从非“独善其身”的个人创作,而是“兼济天下”的文化责任。身为南京书画院书记、副院长,他常腾出精力投身艺术生态构建——梳理地域艺术脉络、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推动艺术走近大众,以实际行动践行“艺术须与社会呼吸共频”的理念。老院长朱道平曾评价:“张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画家,更是一位有担当的文化使者。他为金陵书画界留下的,是学识、人品与担当的双重典范。”
画家詹勇仍记得初到书画院时,跟着张伟学画的经历:那时他的线条在刚柔间尚未找到门道。张伟坐在他身边,提笔示范:“要学好水墨,必先扎进传统。十八描看似复杂,实则可归为两类——变化的线条与不变的线条。掌握了不变的线条,变化的线条便迎刃而解。你看黄公望的线条,‘松而不散’,行笔要像走路般有轻重缓急,不是一味用力。中国画的线条用笔,就像音乐的节拍,要有节奏感,要跟着心跳、呼吸,将笔法通过毛笔落在宣纸上。作品能否打动人,先看能否触动自己,唯有触动自己,才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见詹勇对传统仍旧存疑,张伟又放缓语气:“你之前学到的东西,不妨打散重来。前十年,我们打基础;十年后,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让人豁然开朗。在张伟的指引下,詹勇深钻线条,逐渐找到了自己精彩的艺术方向。
他还常鼓舞青年画家:“我们要用世界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作品证明——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美学理法观,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片土壤仍是沃土。”
张伟 《山依旧好》 60cm×69cm
纸本水墨 2008年
笔墨不朽,精神长存
此刻,展厅的灯光温柔地洒在画作上:《非古非今月一轮》中的明月依旧皎洁,《山依旧好》里的山水仍透着生机,《蝶恋花·辛弃疾词》中的仕女仍迈着清雅的步伐。这些笔墨,是张伟先生留给世间的礼物,更是一场精神的邀约。当观者驻足画前,看线条在宣纸上的顿挫转折,感墨色在时光里的氤氲变化,读题跋中藏着的哲思与深情,便能触摸到一位艺术家对文化根脉的赤诚、对时代命题的回应、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张伟先生“立根传统而具时代神质”艺术生涯的致敬,更愿每位观者都能从笔墨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根”,保持创新的“勇”,怀揣对世界的“爱”。如此,便是对张伟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笔墨载道”最好的传承。
最后,谨以著名作家俞律先生的评价作结,为张伟先生的艺术人生作注:他的画,“山为美人之曲线;水为其眸涵春阳”;他的书法,“一点一线铁绕指,烟云脱腕神扬扬”;他的诗,“立足不随流俗转,诗词散曲皆擅长”。
2025年9月5日
作者为:南京书画院副院长、金陵美术馆副馆长
展厅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溪山知己图》 97cm×180cm
纸本水墨 2008年
《独树图》 92cm×48.5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青山白练图》 93cm×45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耕读图》 69cm×35cm
纸本水墨 2003年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苏轼词》 32cm×120cm
纸本水墨 1999年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词》 35cm×63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瀑布—施肩吾诗》 50cm×78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送友人—李白诗》 48cm×78.5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艺术家简介
张伟(1948年—2024年),生于南京,字石城,号法天。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南京书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鉴定研究室特邀顾问,江苏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1965年师从亚明先生习画,初学人物,后兼攻山水、书法,并得到林散之、高二适二位先生聆教,是“新金陵画派”重要传承人,林散之曾评其“画有奇气”,亚明曾评其“既立根传统,又具有时代神质”。
曾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张伟书画作品展”“张伟石城笔墨平生书画作品展”,并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等多地举办展览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