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铭刻历史 铸就精神丰碑
更新时间:2025-09-13 04:45 浏览量:1
转自:团结报
□ 刘文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辉煌荣光的特殊年份,举国上下以多种形式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我深感文艺在记录历史、讴歌英雄、凝聚民族精神方面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
陶瓷,是传承文明、记录时代的重要载体,其“土与火”的淬炼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这与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内在相通。作为陶瓷艺术的传承者和创作者,我认为陶瓷艺术在表现抗战主题、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是材质的永恒性与纪念性。陶瓷历经千年而不朽,以其为载体创作抗战主题作品,能够将历史的瞬间凝固为永恒的纪念,象征着抗战精神永垂不朽。其次是形式的多样性与表现力。从瓷板画、雕塑到器皿装饰,陶瓷艺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或宏大叙事,或细腻刻画,全面、立体地展现抗战历史的壮阔画卷和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第三是技艺的传承性与创新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本身就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这些传统技艺表现抗战主题,既是非遗的活态传承,也是对其内涵的丰富和拓展。
真正有力量的创作,往往诞生于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近年来,我在实践中探索陶瓷艺术如何更好地表现历史主题、传承红色基因。创作《井冈春晖》瓷板画作品时,我通过青绿山水的苍润笔触,既展现祖国山河的壮美,更隐喻中华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生命力。作为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民革江西省委会瓷画院院长,我近年来组织多场红色主题的展览,试图通过红色这一象征民族团结的意象,将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当代青年可感知的艺术语言。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高校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首先,在于“传承”。不仅要传承陶瓷技艺,更要传承蕴含其中的匠心精神和文化基因,并将这种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年一代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其次,在于“创新”。要积极探索“陶瓷+”与“非遗+”的模式,推动陶瓷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探索建立线上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览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沉浸式地体验陶瓷艺术的魅力,并从中感受历史与精神的震撼。再者,在于“交流”。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绝佳媒介,推动中国陶瓷文化“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畏强权、追求民族复兴的深刻叙事。
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历史从未褪色。它是一座精神的宝库,给予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纪念,是为了更好地铭记与传承。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当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用艺术铭刻那段峥嵘岁月,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