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区首届“高手在民间”艺术大赛落幕
更新时间:2025-09-13 07:57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陈惠敏
各行各业的二胡声疾如骏马奔腾,芭蕾舞步轻若雪花飘落,“民间高手”同台竞艺。2025年夏天,一场艺术风暴席卷萧然大地。萧山区首届“高手在民间”艺术大赛,以“嘟”来一手为主题,从5月启动至9月收官,这场跨越四个月的民间艺术盛宴,吸引了从17岁少年到89岁长者的广泛参与,真正实现了“艺术回归人民、文化滋养城市”的办赛初衷。
这不仅是一场才艺的比拼,更是一次全民美育的实践、一次城市文化生态的重构。
“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在这场大赛中,年轻人不再是传统艺术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23岁的视障选手单泽华用十年时间将生理的劣势转化为艺术的优势。依靠盲文记谱,反复聆听、刻苦练习,他将每首曲子刻进记忆深处。“吃饭听、睡觉听,直到旋律在‘记忆的血液’里打拍子。”这位曾获浙江省器乐大赛金奖的年轻人,用极速运弓的《新赛马》向世人证明,艺术的本质不在于视觉的感知,而在于心灵的共鸣。
17岁的孙灵乐是复赛闻堰站年纪最小的选手,她将《在那东山顶上》跳成了萧山夏夜里最清亮的风。“小时候看电视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藏族舞,常常会跟着电视学动作。”这些年轻人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这片土地的文化浸润在潜移默化中,促成了新一代对传统艺术的一种主动拥抱与创新传承。
萧山文联旨在构建一个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专业与业余共融的文化场域,而这场大赛确实已经成为萧山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的文化注脚,这些年轻人并非简单地“复刻”传统,更将当代的审美与情感内涵赋予其中,展现了一种非凡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与这些年轻人站在同一片舞台上的49岁李红才,用越剧反串表演《抬头问苍天》令观众动容,“想让年轻人知道,越剧不只是他们看来的‘老古董’,它也能很‘潮’、很‘燃’。”李红才说。65岁的俞跃洪不仅精通楼塔细十番的传统吹奏技法,更将《扬鞭催马运粮忙》这样的现代曲目融入表演。“原来民乐也能这么潮!”老俞的表演让观众惊叹不已。
老一辈扎根传统、面向现代的创新理念,与年轻一代热爱文化、重塑传统的自觉追求,实现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双向奔赴”。在技艺的传递之外,我们见证了一次文化基因的延续与焕新。他们以不同的路径抵达同一个目的地,即让传统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成为可与时代对话、与心灵共振的活态力量。这种代际之间的默契与共鸣,正是传统艺术得以穿越时间、生生不息的根源,也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文化自信最深沉的底色。
人人可做“主角”
据介绍,本次大赛由萧山区委宣传部指导,萧山区文联作为纽带,联合团区委、区文旅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融媒体中心、萧山产发集团共同主办。而这种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文化共建模式,不仅体现在赛事组建上,更实践到了参赛人员之中,正在从上至下地成为萧山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支撑。
萧山区文联主席黄勇芳介绍,为了能够尽可能地保证参赛机制的公平普惠,前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讨,邀请各行业专家参与,最终确立了专业评委与大众评委共同打分的评选机制,让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普通人都能站上舞台,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人。
“海报上写着‘高手在民间’,我寻思,那我也算。”89岁的俞平三笑着说出的这句话,是对整个大赛公平、普惠性质的最好的认可。新萧山人罗小民是一位退伍军人,目前是一名网约车司机,他把驾驶室当“移动练歌房”,就这样一路唱进了复赛。敦煌舞《石窟日月》的表演者黄秀洁、卜羽婷、陈若煌来自电商、教培和金融三个完全不同领域,她们因舞蹈结缘,因比赛成团。
如此我们可以看见,艺术正在成为连接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纽带。这场比赛真正让普通人站上文化舞台的中央,无论年龄、职业、背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角。他们用热爱与才华共同书写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与记忆,也昭示着,在萧山走向文化强区的路上,人人都可以是发光体,无论何时何地,每一次“登场”都在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增添新的光彩。
萧山以开放之姿、包容之怀,将民间“散星”汇成“星河”,让艺术从生活中生长,最终又回归生活、照亮生活。
从“一场赛事”走向“日常生态”
“大赛超越了单纯的才艺比拼,构建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黄勇芳介绍,大赛以“潮文化Party”为品牌载体,通过搭建专业化、多元化展示平台,构建出了“艺术乡建-人才汇聚-产城融合”的生态闭环,目的则在于在塑造萧山“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文化标识的前提下,尽可能持续地挖掘基层文艺人才、激活民间创造力。
大赛已于9月7日举行总决赛,评选出十大高手、十大强手、二十位文艺能手。但比赛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组委会计划建立文艺人才资源库,让这些民间艺术家持续发挥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这种从“赛事”到“生态”的转变,标志着萧山区文化建设正在向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萧山,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文化不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动态的、生长的、属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民间高手”也让城市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是变成了有温度、有记忆、有故事的生命体。
夜幕降临,礼堂的掌声渐渐散去,但艺术的回响仍在城市上空盘旋。这些普通人的艺术梦想已经汇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暖流,浸润着萧山的城市肌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